妇人瞧了笑眯眯道,“丫头,这男娃是你娃子?真是可爱的紧。”
本来是夸人的话,却没想把两个人都夸蒙了。
杨新语只觉得内心受到了一万点重击,心都要碎成了渣渣。
没错,她是长得又丑又胖,可也不至于被认成贺子君的娘亲吧?
他们俩之间,可就只差四岁!就只有四岁!
贺子君见杨新语不说话,还以为她生气了,手忙脚乱的解释,“婶子你误会了,五嫂是我嫂子,不是我……我娘亲。”
贺子君一解释,又把妇人弄蒙了。
她看向杨新语,眉头皱成了川字型,“丫头你多大?”
“大娘,我今年方十二。”杨新语没好气的报出了年纪。
怎么听她的声音,都觉得里面带着丝悲壮的意味。
妇人一愣,随即飞快反应道,“才十二啊,我说你瞧上去不像是当娘的人呢!都怪你这小叔子太瘦了,都过的什么日子。”
杨新语自责的埋下了脑袋,“我阿弟可不是把吃食都省给了我。”
“阿弟?他不是你小叔子吗?”妇人又给说蒙了。
换做是平时,杨新语是不高兴给人这样调查家庭背景,可眼下对方是想跟她做生意。
做生意就要搞清对方的为人底细,想要知道她家里情况,也不为过。
“我夫君打仗死在了战场,阿弟是我名义上的小叔子,但是我们相差不大,我只长他四岁,我就唤他阿弟。”
杨新语看了妇人一眼,又说道,“我们就住在东南方向的一个村子,我姓杨,阿弟姓贺,还不知道大娘尊姓大名?”
“那真是巧了,我也姓杨。”妇人弯了弯眉,看向杨新语多了分亲切,“杨丫头,既然是做生意,我也不跟你绕弯子,你可知你那果酱为何会卖的如此红火?”
杨新语轻轻摇头,“我不知道,还想问问杨大娘你呢!”
杨大娘笑着说道,“也是你运气好,那日我买了果酱刚回去,临欢楼就来了一位身份不凡的贵客。他瞧见果酱稀奇,尝了尝,很是中意。”
“什么客人,难道杨大娘是要代他收购我的果酱?”杨新语迫不及待问道。
杨大娘摆摆头,缓缓道来,“不是这位客人想收购,是消息很快传开,就有其他客人找来临欢楼。可是那日我买的不多,一会就卖没了,我就又来到太白县,想再来买一次。”
“也就是说,杨大娘昨天你来了太白县,但是没见到我,就放下话,就重金以十倍价格,收购其他客人买来的果酱?”杨新语听到这里,终于明白了。
杨大娘斜睨了杨新语一眼,“我就瞧着你这丫头聪明,果然是一点就通,若是今天你再不来,我便要让厨子去研究配方,做其他口味的替代。”
就如杨新语所说,果酱的制作方法没那么难,但凡找来一个厉害点的厨子,都能搞清楚配方。
杨大娘之所以坚持要杨新语做的,也就因为梨子属于野果子,在山里难采。
临欢楼这样的大酒楼,是不乐意去收购野生的梨子,从头做起。
说白了,临欢楼财大气粗,不介意多花点银钱收现成的东西,最怕没有杨新语这样的帮手。
马车疾驰,不一会就到了安临郡。
贺子君觉得县里已经够热闹,直到看到安临郡的街道,才知道什么叫做繁华。
街道宽敞的是县里的三四倍不止,两边摆满了摊子,吆喝声,行人的欢笑声,不绝于耳。
贺子君看呆了,觉得像是在做梦。
他从不曾想,能够摆脱老宅无休无止的农活,到安临郡来一看。
临欢楼就在安临郡中心,这里是安临郡最繁华的地带。
大厅内,人们皆穿着绫罗绸缎,锦衣玉服,或是侃侃而谈,或是兀自买醉。
杨大娘早就看惯了,一脸淡然的神色,“杨丫头,你们随我来。”
倒是贺子君觉得局促,揪紧了杨新语的袖口。
“阿弟,莫要怕,有我在呢!”杨新语低低说了一句。
贺子君这才觉得踏实了些,神经崩的没那么紧。
二楼往上是单独的厢房,杨大娘把人往厢房一带,门一合便道,“杨丫头你可有喜欢吃的东西,今天我做东,我来请客。”
杨新语环顾四周,只见屋内装修颇为雅致,便不是上等厢房,也称得上是二等厢房。
想来杨大娘是诚心想和她做生意,丝毫没有怠慢。
可杨新语向来不爱贪便宜,她瞧了杨大娘一眼,说道,“杨大娘客气了,我们还是谈生意吧!”
杨大娘硬是瞪了她一眼,佯装有些生气的语气,“你这丫头还怕我坑了你不成?我可是这临欢楼的二东家,说请客自然不会有假,你放心点,我绝不会因此少给你银钱。”
杨新语说道,“大娘你说哪里的话,我自然不是不信你,就是早上出门前,和我阿弟实在是吃饱了,这会丁点都不饿。”
杨大娘便也不同杨新语废话,接着道,“既然这样也罢,丫头你点点货,给我瞧瞧还有多少果酱。”
杨新语当即取出来清点,“正好还有二十瓶果酱,十二瓶山楂口味,八瓶梨子口味,原价是五文钱一瓶,杨大娘你答应十倍价钱,那就是一两银子。”
杨大娘点头表示同意,杨新语又道,“然后就是果脯,还是老规矩,杨大娘你先来尝尝口味。”
果脯是用篮子装起来的,杨新语两种口味,各带了不足一斤。
本来她想买一送一,送给客人尝尝,没想冒出来一个杨大娘,打乱了她的计划。
不过,杨新语觉得也不算坏,计划是被打乱了,可生意也跟着升级了。
若是以她原本的打算,就是再摆七八次摊子,都别想把果酱卖出这么高的价钱。
杨大娘各尝了一块,说道,“你说它叫果脯?”
“正是,果脯是晒干的果干做成,也叫蜜饯。”杨新语说道。
“那这蜜饯,丫头你打算什么价钱收给我?”杨大娘问道。
杨新语张开手掌,竖起了一根手指,“按两来称,十文钱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