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北墨睁开眼,他微微愣神,最近国事太过繁忙,可能都出现幻觉了,她怎么可能在这里。
“还有多久能到?”曲青灵不认识路,听说西北方山区比较远,也不知道这马车慢悠悠的速度,能不能及时赶到。
这么真实的声音让君北墨意识到不是他的幻觉,魏玉是怎么办的事!
“你怎么来了?朕派人送你回宫。”这一路太辛苦,她脚伤未愈,怎么能受此颠簸?况且那地方太危险了。
君北墨起身,拉起她一只手就要将她赶下车。
“我想和你一起去。”她不会武,动作根本没有君北墨快,只好抱着他的胳膊不撒手。
看着她眼神里的坚定,君北墨知道拗不过她,罢了,她在他身边,他也能安心一点。
“此行必定辛苦,你可考虑清楚了?”他们不是出去游山玩水,而是去最危险的地方,雨还在下,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也不知道下一场灾难是什么。
曲青灵见君北墨已经放弃送她回宫,拉着他的手,钻进他怀里,“想清楚了。”
琉璃武功深不可测,又一步不离地护着她,而君北墨明着不说太多动情的话,实际上替她安排了所有的事,根本不用她费心。
“你给我的那个锦囊里装的什么?”君北墨怕是不放心她一个人留在宫中,所以给了她保命的东西,现在她在他身边,自然就用不上了。
曲青灵从袖子里将锦囊掏出来,原模原样地还给君北墨。
暗黄色绣蟠龙的锦囊,花纹复杂,做工精致,君北墨接过,看了看,罢了,她也用不上了。
“是皇城御林军军令,执此军令,可调动皇城四万御林军。”他一走,乐安城就交给了景华,景华手中有暗卫,而京中其他势力数不胜举,他的御林军是最精锐的将士,留给她,可护她周全。
皇城御林军军令!君北墨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东西交给她,真是疯了。
“你还是自己留着吧。”万一因为这个军令发生了意外,她不就是北盛的罪人了吗?
君北墨也没有强迫她收下,只是觉得此刻心里无比踏实。
他们的马车走的很缓慢,很多官路因为下雨的原因泥泞不堪,所以等到了西北藩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五天,雨也停了。
“皇上,宸妃娘娘,今晚在此休息一晚吧,明日就可以进城了。”他们的目标首先是藩国的京城,那里受灾最严重。
魏玉将一些书信放到君北墨的桌子上,就关上门退了出去。
曲青灵感慨,君北墨真是勤勉啊,出来巡视,也不忘让景华飞鸽传书乐安城中的一举一动,她实在困得不行,沾床就睡了。
而君北墨拆开那一封封书信,仔细地看完,这些信不全是君景华写的,还有其他探子递回来的消息,看来这次山洪暴发并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好不容易看完了最后一封信,那是一封有落款的信,只有一个字:“沈。”
他留了一盏灯,放下床帘,房间里很暗,曲青灵睡得很深沉,君北墨撩开她的裤袜,还好,伤口已经完全长住了。
还真是……哪有将皇帝抛下自己先睡的妃嫔?君北墨无奈地看着昏睡的曲青灵,一挥袖,熄灭最后一盏灯,然后单手一揽。
也许是老天开眼,他们进城的时候,雨终于停了,听君北墨说,这个藩国叫长陵,地方不大,是先帝登基初期对北盛俯首称臣的。
他们一路走来,曲青灵发现这个长陵类似于一个省,面积相对来说不算小,人口却是不多,也许是因为西北地区偏冷的原因吧。
“臣沈子逸恭迎皇上,宸妃娘娘,昌平公主。”城门外跪了很多人,只有一人站着行礼,沈子逸笑的明媚。
他怎么会在这里?怎么救灾工作都是他在做啊?好歹也是小侯爷,不应该啊。
曲青灵有些不解地看着君北墨,只见他挥了挥手,让众人都免礼。
“你怎么在这里?是不是又来捣乱的?”昌平看见沈子逸就想挤兑他,上次天花疫病的时候,他就将事给办砸了,如今又来祸害长陵的百姓。
“皇上在哪里我自然就在那里,我告诉你,你别动手,这里人多。”沈子逸微微后退,躲开昌平不断进攻的趋势。
这两人……不是冤家就是亲家。
“先进城吧。”君北墨揪住昌平的后衣领,将她护在身后。
进了城曲青灵才发现受灾情况不仅仅是外面看到的那么严重,城中很多地方都已经坍塌的,土房结构的屋子已经连着倒塌了好几十家。
城堡里最高大宏伟的阁楼里,坐了不少人,沈子逸指着长陵的地图开始说:“皇上,这次洪灾是因为降水造成山洪,而山洪改变了长陵母河的流向,才导致众多田地被淹,房屋被毁。”
君北墨皱眉,这是最棘手的事,如果河道的方向改变了,而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新的河道,那水往低处流,乐安城也就岌岌可危了。
沈子逸接着说:“长陵母河的下游在翠峪山有一只分流,流向天宝……”
现在山洪泛滥,大量田地被淹,唯一能缓解这条河主线压力的只有流向天宝的分支,而且天宝初春季节干燥,并没有雨水滋润。
话虽这么说,但谁也不能保证引流过去的水会不会把天宝也淹了,当初为了弥补曲青灵受的委屈,那龙御泽可是退守翠峪山之外,现在将洪水引到天宝,他还不跟北盛打起来?
“还有什么办法?”君北墨多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懂沈子逸话外之意,不到万不得已,他还不能这么做。
已经过去这么多天了,该发大水还是发大水,该淹死人还是淹死人,他们能有什么办法?这是天灾。
曲青灵坐在最角落里,这种事她不能太指手画脚,她不是抗洪救灾方面的专家,万一指挥错误,这些人都会被她带跑偏,就会有更多的百姓跟着遭殃。
可是大禹治水,康熙整治漕运这些事她也是知道的,如今情况危机,再不找到引流的办法,受灾的人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