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郑姓渔夫的家住的比较近,很快就用“草加子”(闽南地区一种用稻草编织而成的草袋)把先祖的骨骸包裹起来,带到了“日月石”,但久等刘姓风水师不到,且见海水开始涨潮,郑姓渔夫便先将自家先祖的骨骸扔进了石隙中。
突然之间,海潮汹涌,雷鸣震天,“轰隆”一声巨响,“日月石”竟然合拢在了一起。
等到刘姓风水师赶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他的心中虽然无比的抱怨,但又无计可施,只好空自慨叹一声:“无鱼虾也好!”说罢,便将刘家先祖的骨骸埋在了“日月石”的旁边,即使是沾其灵气也好。
果然,刘姓风水师的后代成为了一代军师,那便是刘国轩。
由于郑姓渔夫的家境贫穷,本来葬在这“日月灵穴”之中,其后代必出“天子龙种”。只可惜,他却用“草加子”包裹安葬了郑姓先祖的骨骸,因此,他的后代未能黄袍加身成为九五之尊,只能受封为“国姓爷”。
……
周德兴下了东黄钱山后,便离开了泉州府。
临别之日,泉州的百姓均痛恨周德兴征兵建城,劳民伤财,便用送殡的鼓乐为其送行。
周德兴误以为泉州的老百姓以喜庆之乐欢送自己,心存破坏泉州诸多吉穴风水宝地的愧疚,便叮嘱泉州的乡绅们在泉州各城门上建一座关帝庙,以镇凶邪,作为离开泉州府的弥补。
周德兴从泉州刺桐港登船,顺风顺水朝一路向南而行,途经大、小金门岛预入九龙江漳州地界。
周德兴伫立船头,海风拂面而过,咸湿冷涩,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几只海鸥鸣叫翱翔,由高而低,掠过水面,又腾空而起。
忽然,不远处的一座山,俊朗神秘,山峦起伏,山巅之上隐隐约约可见数朵白云飘散而过。山势呈半月形,山势之下有一片沙滩,此时正值中午时分,阳光明媚,照在沙滩之上闪烁起点点金光。
周德兴不禁感叹,好一座奇山俊峰,好一片月牙奇滩啊!
“看来,需到此山一探究竟,勘察此山是否存在龙脉灵穴。”周德兴在心中嘀咕一声,立即命船夫于月牙沙滩靠岸登滩。
周德兴带着四名家将由沙滩步行而上,一路行进,见前方是一整片与人一般高的芦苇滩涂,于是择路绕行来到芦苇滩涂之后,忽见不远处有一座尼姑庵堂。这座尼姑庵前面的大埕上搭建着一座用四根杉木耸立而起的高台,该高台大约七尺多高,高台之上摆放着许多祭品神明的用品。高台的对面又设着一座法坛,法坛之上摆满了香烛祭品。
周德兴心生疑惑,此高台是做何用途?为何尼姑庵前会摆设这样的科仪道场?
周德兴正自疑惑之际,这时,耳边传来一阵吆喝之声。
周德兴连忙循声望去,只见一名山野村夫独自一人驱赶着一群鸭子在沙滩上行进。周德兴连忙命翁龙将这名村夫带到跟前,询问道:“这位小哥,不知此乃何处?”
村夫见此人身穿锦衣华服,又有四名腰配弯刀的随从伴行,心中自然有些胆怯,不敢有所隐瞒,如实禀告道:“这位老爷,此地名为‘鸿江’。”
周德兴闻言点了点头,随即指着尼姑庵前的高台继续询问道:“那前面那座高台有何作用?”
村夫顺着周德兴所指的方向望了过去,“哦”了一声,回答道:“那座高台是‘红庙’内的‘菜姑’搭建的,意在祭拜出海谋生遇到海难的孤魂野鬼,超度那些无人祭拜的那些因灾难病祸,战火波及的孤灵亡魂,使之早日脱离苦海,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周德兴一边听村夫讲解高台的作用,一边点头表示明白。
村夫继续说道:“做完法事后,‘菜姑们’便会将全部的祭品施舍给乡里的村民食用,据说人们一旦吃了此祭品,一年四季平安顺利,禽畜吃了,则能六畜兴旺。此消息后来越传越开,就连周边村庄的村民也都会在每年的七月普渡赶到‘红庙’。人是越来越多了,可‘红庙’准备的祭品却是十分的有限,有的人怕来迟了得不到施舍,干脆就爬上了高台自行去抢夺祭品。高台下的人见了,便有样学样,人们纷纷爬上高台。不一会儿,高台上的祭品便被抢了个精光,反倒是当地的乡民却什么也没有抢到。”
周德兴点头道:“原来如此啊!”
村夫继续说道:“原来那座高台是没那么高的,因为本地的乡民没有得到施舍,他们便想了一个法子,一到七月普度,便将高台加高一层,希望能够防止那些外村的人轻而易举地登上高台。由此年复一年,一到七月普渡,当‘红庙’做完法事后,来自各村落的人就会一哄而上,你争我抢,直到高台上的祭品被抢空为止。而高台也被村民们越搭越高,只有有本事,有勇气,有能耐的人,才能爬上高台。”
周德兴微微一笑道:“这倒是蛮有趣的。对了,这个祭祀有什么名称没有?”
村夫答道:“有,因为是抢夺高台的祭品,人们就将这个活动取名为‘抢孤棚’。”
周德兴闻言,赞叹道:“抢孤棚,这个名称还挺贴切的。”顿了顿继续询问道:“对了小哥,我们谈了这么久,老夫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村夫连忙回答道:“小人叫朱明武。”
“朱明武?”周德兴闻言,心中不禁大吃一惊,此人的姓氏不仅为国姓,就连名字之中也寓意着‘大明洪武’之意,看其面相,乃大富大贵之相,只需点拨一二,必然成为乡绅豪族之辈。
周德兴刚刚经过芦苇滩涂的时候,便粗略地勘察了一番地形,此时听闻此村夫的姓名和“大明洪武”有缘,心中琢磨一番,决定为他指点迷津。
于是,周德兴带着朱明武绕着芦苇滩涂走了一圈,待勘察完地势后,对他说道:“你将家迁徙到尼姑庵前,同时在芦苇滩中搭建一座茅草屋,以养母鸭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