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鸾殿。
“你是说夜瑾跟着林苏去普陀寺了?”皇后以为自己听错了,急忙接着问道。
“是,太子殿下去了普陀寺,而且不仅太子殿下去了,几乎所有的皇子都去了。”宫女急忙说道。
“去,让依云和若云去普陀寺,务必将太子带回来,不许让太子与林苏接触。”皇后连忙说道,按理来说,苏家有兵权,林苏有钱,自己应该促成夜瑾和林苏,可是自己曾经试探过皇上的心思,皇上似乎对苏家极为忌惮,有想除掉苏家的心思,所以自己在暗中出手对付苏家。“是,皇后娘娘。”
此时静贵妃宫里和兰贵妃宫里也知道了此事,但是二者与皇后的做法完全相反,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得到林苏。
普陀寺。
当林苏等人到普陀寺的时候,天色已晚,众人便在普陀寺的客房休息了。
林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便到寺庙中逛了起来。
夜里的寺庙,恬静而悠然,一扫白天的喧嚣,一切归于静寂。
林苏躺在草坪上,大雄宝殿檐角上“叮铃”的风铃声,向着远方扩散,宛如在聆听一曲动人的乐章。
仰望夜空中星光点点,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一颗星星,任由念头轻舞飞扬,那种感觉,如此惬意,如此舒爽,就像置身于空旷的原野,只有流动的微风和天上的星空为伴;
洗尽尘世铅华,涤荡心灵尘垢,所有的思绪尽情排遣,把心中的所有的杂念尽情吹散,再也不见。
林苏不知道的是帝玄殇在不远处正看着她。
躺了许久许久,有些困意了,正当林苏准备回屋的时候。
一位僧人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在皓月当空下,在一片皎洁的银辉之中,钟楼和僧人的身影,渐渐地合在一起,仿佛融入了一种无尽的穿透里,通往智慧的彼岸。
“已是深夜,施主为何还未歇息,可是心中有不解之事?”
林苏这才看清来人是位老僧,于是起身对着老僧行了一个佛家礼,说道:“大师,我并未有烦心事,只因睡不着,便到这里坐了坐。”
“心烦便无眠,不如施主与老衲说说。”
“不知大师法号?”林苏问道,这位老僧看起来慈眉善目,想必是得道高僧。
“老衲法号虚怀。”
“虚怀大师。”林苏立即更加恭敬的对着虚怀大师行了一个佛家礼,虚怀大师是天启国最有名得道高僧。
“老衲看到施主眉间的愁容,不知施主是为何事发愁?”虚怀席地而坐。
林苏见此也不矫情,面对虚怀大师席地而坐,随即说道:“大师,若是人有前世今生,不知今世死了后,还能不能回到前世?”
“五百年前结缘来,前生注定非今日;今生种种皆是前生因果,万发缘生,皆系缘分!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因果的规律是自做自受,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会在今生、下一世或很久以后的某一世成熟而产生果报,这便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果通三世,三世的意思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也许很久的时间,也许是刹那……,未来也是同样。”虚怀大师说道。
林苏点点头,现代自己回不去了,哪怕是生死也回不去了,于是接着问道:“虚怀大师,不知您怎么看待生死?”
“施主,老衲先给你讲个故事吧,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妇人老年失子,痛不欲生,整日守在儿子的墓旁,低声哀吟,哭哭啼啼而不思饮食,佛得知后认为此事很有典型的意义,正可藉此教化弟子。
于是率众弟子来到老妇处,老妇见佛宋,就求佛慈悲,运用神通救度她的爱子活过来。
佛满口答应说没问题,只要你能取得一种吉祥火来,当可加持你的儿子死而复活。
老妇听罢,兴奋雀跃,忙问: “什么叫吉祥火,到哪里去找?”
佛答:“你随选一个地方挨家挨户去问,看谁家里未曾死过人,如果回答没有,那么这产人家的火就是吉祥火,取宋即可。”
老妇听罢满怀希望地上路了,然而一家一家地问下来,没有一家符合佛所要求的条件。
家家都曾有亲人去世过,无可奈何之下,老妇又失望地回到佛跟前回话。
佛于是随机开导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这是规律谁也不能避免。
老妇闻佛开示,如梦初醒,顿悟无常之理。于是当下获得圣果,跟随佛陀走上了解脱之路。
世人认为“人死如灯灭” 、“万事皆休”。
佛教中人却认为这是对死亡极其错误的理解。
然则,人是由四大:地、水、火、风而组成;即肉体和神识两部分组成的;人的死亡只是躯体的死亡即“四大消散”。
人的神识并不会随躯体的死亡而死亡,神识将伴随生者生前的业力投生六道之中。死亡并非终点,而是随着神识,由业力辗转往复。
如同车轮,生生死死轮回不止。”
“然则,生亦何欢,死亦何哉;看破了生死,六道轮回又有何可怕呢?万物看起来实有,都是因为暂时的相似相续的存在,但终归是有生有灭。
生灭跟寂灭没有区别。寂灭是以某一种形态恒久存在于宇宙中,生灭只不过是不断地变换形态,但还是没有脱离宇宙。大家都在宇宙中。”
“生死的事实是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
其实,生与死是同一件事。
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
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并非真正的死。人之所以会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祟,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
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
“有生就有死,任何人都不能避免;常言道:世间最公平者为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天皆归一死,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王候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彭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
“韶华易逝,容颜易老,浮华终是云烟,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喜怒哀乐,心无所求,便不受万象牵绊;心无牵绊,坐也从容,行也从容,
看淡得失人无忧,看破生死自从容。人,因无而有,因有而失,因失而痛,因痛而苦。人总是从无到有就欢欣,从有到无则悲苦。
其实,有又何欢?一切拥有都以失去为代价;无又何苦?人生本来一场空。有无之间的更替便是人生,得失之后的心态决定苦乐。缘来不拒境去不留,看淡得失,能享幸福。
有时,参禅,只在一瞬间,一杯茶,一叶草,一尾鱼,一粒沙,一株桃花,看一个繁杂的世界。世有千态,心有万言,便可从中拾得一颗澄明无物的禅心,世间的凡事皆是如此。
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谁都逃避不了,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与其执念,不如看开。”
……
虚怀大师一直说着关于生死之论,林苏也安安静静的听着,不知不觉已经是后半夜了。
“施主听老衲说了这么久,心中的郁结可有解开?”虚怀大师睁开眼睛问道。
林苏摇头,并没有说话,自己活了两世,第一世只活到二十岁,死之前爸爸妈妈被陷害入狱,这一世,活不到十六岁,两世的自己都没有感受到父爱与母爱,说实话自己心里是不甘心的。
“施主是一叶障目了。”虚怀大师叹息,此女很有灵性,可是却看不透世间的因果。
林苏起身,随意的拍了拍衣衫,然后说道:“虚怀大师,不是我一叶障目,世间杂事众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看透世间的因果,您是佛家的大师,自然能够看透因果,我们不一样,有的事情勉强不来。”
“施主,你说的不对……”
虚怀大师的话还没有说完,林苏就对着虚怀说道:“有何不对?虚怀大师,你出家之前也是俗世之人,你若是生来就能够看透因果,为何要出家?还不是因为你心中有了执念,正是因为你看不透因果,才出了家,问这天下人谁心中没有执念?”
“施主,你的执念太深,会成为你的心魔的。”虚怀大师面对林苏的质问,依旧是那副慈悲的面孔。
“若是想要活下去,都是执念的话?就算有了心魔哪有何妨,我亦不惧。”林苏看着虚怀坚定而又认真的说道。
“世间的生生死死皆是因果,施主你……”虚怀大师还想劝解林苏。
可是林苏却不想再听了,说道:“虚怀大师,您是得道高僧,我敬你,但是并不代表我便要听你所言,放弃活下去的执念。”
“虚怀大师,夜深了,我这就回去了。”
林苏转身离去。
虚怀大师站在原地,许久后,深深的叹息然后自言自语的说道:“本是聪慧之人,奈何执念过深,阿弥陀佛。”
暗处的帝玄殇满心的疑惑,林苏为何会对虚怀大师如此无礼?可是自己却听不到虚怀大师与了的对话。
这一夜,林苏一直没有睡着,早上的时候也早早的起来了。
推开房门,走到院子里透透气,见众人还未醒来,便再寺庙中逛了起来。
清晨的寺院,直白而无华,让自己疲惫的心得到了彻底地放松,清晨的气息,宛如一剂清心明目的良药,让自己的大脑清醒明了。
“林苏。”
听到有人唤自己,林苏转身。
“你也来了?”林苏随意的说道,身处寺庙之中,自己的心也安静了。
“不止我来了,我的那些哥哥、弟弟都来了。”
林苏疑惑的看着帝玄殇,问道:“他们来做什么?”
帝玄殇复杂的看着林苏。
“我知道了,他们是还没有放弃。”林苏看到帝玄殇的表情,就知道是为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