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笑儿便请明成帝跟她一起去兰贵人受伤的现场,本来她还想准备得更充分一些,但因为心里憋着一口气,她希望马上给笑珊洗刷冤屈。
她把后宫所有的妃嫔美人都请了去,让她们看看扰乱皇宫安宁的下场。
兰贵人先推说自己的伤没好不肯来,后来笑儿说要用椅子把她抬过来,她才在梦桃的搀扶下走了来,还装作一副病怏怏的样子,仿佛是迫于笑妃的淫威才不得已拖着病体来的。
笑儿笑着望着大家:“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吧。”
她来到昨日笑珊推兰贵人时站的位置,让一个宫女站在了那里。
她解释道:“这个宫女的力气与笑珊不相上下,呆会咱们就来看看她能不能把人推到桌角上!”
紧接着她让宫人把一排蒙着眼的宫女领到了兰贵人昨天站的位置上排队,她说道:“她们比兰贵人重,如果受到推力,会比兰贵人更容易撞到桌子。”
笑儿做完解释以后,吩咐道:“可以开始了!”
刚开始,宜嫔和兰贵人还不以为意,俩人觉得笑妃真是到了穷途末路,请大家来看把戏来了。可看了几个人被推之后,她们就笑不出来了。
笑儿让人把桌子的四边全部用绵布包了起来,保护撞上去的人不受伤。
她在桌角抹了红泥,只要人撞到了桌角,撞到的地方就会沾到红泥。然而这么多人被推了过去,却没有一个人撞到桌角。
一共试验了十几个人,仍是没有一个人撞到桌角。笑儿问道:“大家还要往下看吗?”
笑儿见众人不做声,她微微一笑:
“由于笑珊站的那个位置的角度问题,她就算用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把兰贵人推到桌角!本宫现在倒想问问兰贵人,当时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兰贵人真没想到笑妃会来这么一手,她望了望宜嫔,看不出任何暗示,只能凭一已之力答道:
“当时屋子里只有笑珊与千兰两个人,人都是怕死的,谁会自己往撞桌角上撞?”
笑儿问道:“你的意思是这其中有什么误会喽?”
兰贵人道:
“千兰确实是被笑珊推了一把才撞到桌角的,至于是怎么撞的,千兰当时已经撞晕了,也不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千兰也希望这是个误会,可是——”
她伸手摸了摸头上的伤,其意思不言自明。
宜嫔站出来说道:“笑妃姐姐弄了这么半天还是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说明真凶是谁。您叫我们来不会就是为了看一个推论吧?”
笑儿摇头笑了笑:
“你们还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本宫当然有更直接的证据,本宫请人验了桌角的血,那根本不是人的血,而是鸡的血。本宫就想问问,为什么兰贵人撞上桌角,喷出来的却是鸡的血?!”
宜嫔的嘴角抽搐了一下:“您居然怀疑那是鸡血?”
笑儿仍是笑:
“本宫自小在柴房长大,杀鸡宰鱼,什么脏活苦活都得干,分得出人血与鸡血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本宫昨夜还专门找人来确认了,证实本宫的怀疑一点不假!来啊,传证人!”
宜嫔和兰贵人本想在证人的身份上做点文章,可惜的是笑儿找的证人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破绽。
不待她们做出反应,笑儿就把欧阳太医给找了来,责问他桌角的鸡血是怎么回事?他当初是怎么给兰贵人验的伤?
就在这个时候,兰贵人很聪明地晕倒了,宜嫔赶紧把她送回寝殿休息。等外人一走,俩人立即商量应对的办法。
欧阳太医的嘴巴真是超乎寻常的硬,硬是把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看来为了保全兰贵人,他是抱定决心要牺牲自己了。
笑儿却不是轻易放弃的人,她对欧阳太医步步紧逼,问得他毫无招架之力。
眼见着他的谎言马上就要不攻自破,兰贵人又奇迹般地好了,与宜嫔重新回到了现场,两人一唱一和,加上明成帝也不希望事情再弄大,这件事就莫名其妙地下定论结案了。
最后,所有的责任都推在了梦桃和欧阳太医的身上,全是由于梦桃照顾不周,才会让兰贵人的鞋底打滑,最终导致她撞到了桌角上。
而欧阳太医对兰贵人的初诊也很不仔细,连人血和鸡血都没有分出来,误诊兰贵人的病情造成了现在的误会。
然而对于桌角为什么会有鸡血,是什么时候有的鸡血等等问题,笑儿无法再追问下去,因为明成帝坚决阻止了她。她再查下去,恐怕半个后宫都要卷进去了。
他喊停,身为妻子的笑儿又不能不当众给他面子,只能把这件事模糊结案。
笑儿心想,只要尚清能认可笑珊,以后不再怀疑她、针对她,自己也就满足了。
得饶人处且饶人,但为了给宜嫔和兰贵人一个教训,她把欧阳太医和梦桃都贬成平民,赶出了皇宫。
这对梦桃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恐怕没有一个宫女愿意在宫里孤老一生。然而这对欧阳太医来说就是一件绝对的坏事了,他从此丢掉了前程。
明成帝对笑儿的处理非常满意,他原以为她会杀了那两个奴才以泄笑珊被设计之恨,没想到她却放过了他们的性命。
可见她的心胸是非常宽广的。
既然笑珊是无辜的,那收回她雏凤印的决定就此撤销了。
笑儿把雏凤印当着明成帝和后宫众妃嫔的面再次交到了她的手上,告诫道:
“雏凤印虽然还了你,但不代表本宫认可你推人的行为。如果你能够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以后你要好好地跟本宫学习怎么管理后宫!”
在场的人都知道,笑儿这番明骂暗扬的话,是说给后宫所有的人听的——
沈良娣是她看中的儿媳妇,以后就是要跟她一样母仪天下的,谁敢打沈良娣的主意,就是与她过不去,后果将会非常严重。
笑珊压抑住心中的幸福,正色道:“谢母后教诲,孩儿一定谨记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