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面壁修禅
邪风鬼魅2019-12-09 09:527,898

  “阿弥陀佛!悟静!你现在休要多想这事,如今重要的是你要入我少林,面壁修禅。不然,老衲怎会选你做我的传人?”

  “面壁修禅?那究竟要多久?”

  “这就要看你的造化了。多则几年,快则几日几时几刻。不过老衲不会让你整日苦闷在面壁修禅之中,你还要适时带领僧众去练武强身,以图共同对敌!”

  “悟静明白!一切但听老方丈按排。”

  “嗯!直到有一天,你悟出灵光,修成正果,将静坐禅修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你就可以出道成佛,去完成你的宿愿了。”

  “但不知我如何才能悟出灵光,修成正果?”

  “听老衲说法则可!”

  “所说何法?”

  “佛法!”

  “佛法无边,犹若苦海,悟静难耐,不如回头是岸。”

  “阿弥陀佛!欲做我佛三宝弟子,必须传法受戒。不论佛法、佛理以及佛义,都要一一通晓。否则,佛门难入。”

  “悟静无法,只当听法。”

  “法本无法,无法即有法。我本无我,无我即有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我为有我,以无限为有限,以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为佛法和武术之最高境界。”

  “如何才能无法无我?”

  “佛法,大公无私,看轻自我,舍己为人,不使他人生烦恼。佛法要求学佛求法之人‘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要善修忍辱。世间人忙忙碌碌、奔奔、无非为了我,其人常常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要学佛法,便要认识佛法,修持佛法,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之中。认识佛法的人,须把‘自我’打破,才能算是真正认识佛法,从而达到至高无上(尚)的无法无天之境界。要达到无法无我,你听我说一偈,便可知晓。偈曰:‘凡事都看好,脾气便化了,只要心平静,忍得就是宝。常找他人非,自己寻烦恼,佛法大无量,怨孽无从我’。”

  “听方丈之言,悟静茅塞顿开。”

  “嗯!要达到无法无天无我之境,不但要先从认识佛法开始,同时还要亲身了解、体会佛法、佛理、佛义和修炼功法以及剃度、受戒、佛礼佛事等各方面的知识情况。”

  “方丈!悟静认为,佛理、佛义蕴于佛法之中,所以知法则可知理知义;至于修炼功法,无非就是面壁修禅、四禅八定、五眼六通、藏密功法、观音咒和超自然神功——神通等,其中很多修炼方法,你我都已谈论而过,就不必再细谈了吧!”

  “阿弥陀佛!悟静此言差矣!知无不言,言无不净。佛法是佛法,佛理是佛理,佛义是佛义,汝若入我佛门,必须逐一而过,岂能一知半解?说我佛教理法,博大精深,浩若烟海,如若不深刻领悟佛祖、佛、菩萨、鬼、灵魂、三魂七魄、芸芸众生、大千世界、十八层梵天、西方极乐世界和劫数、地狱、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托(脱)胎转世等佛理,以及人生真谛、四大皆空、普渡众生等佛义,你如何能在佛法之海洋中独自遨游?想必,不熟知这些,则是佛门不入,佛法难通,更无望达到无法无天无我之最高境界。”

  “方丈所言即是!悟静敢问,何谓佛祖?”

  “何谓佛祖!释迦牟尼便是。”

  “何谓佛?”

  “佛即佛!”

  “何谓佛即佛?”

  “佛即我,我即佛。佛是人,人是神。人人是佛,佛是人人。”

  “何谓菩萨?”

  “菩萨,就是有觉有情。”

  “何谓有觉有情?”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垂’之译音,简称菩萨。菩提是觉,萨垂是情,此即有觉有情。”

  “有觉有情,其指人乎?”

  “有觉有情,非仅指人,其指所有具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灵。”

  “如此说来,菩萨是有觉有情之生灵,那为何都将乐善好施及扶贫济困之人称为‘菩萨心肠’?”

  “此乃民间通俗说法。菩萨是有觉有情的,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之苦。”

  “菩萨本义,指一切生灵。那庙堂之中泥塑木雕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算不算菩萨?”

  “阿弥陀佛!它们既是泥塑木雕,何来觉情?何谓生灵?何谓菩萨?”

  “方丈所言即是!一些信佛迷信之人,实在是曲解了菩萨的真正含义。”

  “菩萨之本义,绝异于民间观念。菩萨是信佛学佛之后,发誓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之人。所以,一切妖魔怪、土地蛇神绝对不能称之为菩萨。”

  “既是如此,何谓鬼?何谓神?何谓灵魂?”

  “在民间信仰之中,灵魂与鬼乃是一个纠缠不清分割不开的大问题。佛教认为,鬼是六道众生之一,正像人类是六道众生之一一样。在民间,对于灵魂存在的相信根深蒂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就是鬼。其实,作为人,固然有生有死;作为鬼,同样有生有死。只不过人是胎生,鬼是化生。但是,按‘六道轮回’之说,人死之后不一定就生为鬼。至于灵魂,民间传说很多,往往把人的生死之间用灵魂作为桥梁,生是灵魂的投胎、死是灵魂离开了。而魄则是随生而生,随着消亡而消亡。所以有‘三魂七魄’之说。但是,佛教并不承认这一套的灵魂观念。因为佛教主张‘因缘生法’‘自性本空’,不论物质还是精神,都是因缘生法。以‘生死无常’之观来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如此,精神也是如此。一切因缘聚合而生,因缘分散即灭,大至一个星球、一个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小至一茎小草,一粒微尘,一颗原子,无一不是假借内因与外缘的聚集而存在。除去了因与缘的要素,一物也不可能存在。故此,佛教认为,从根本上看,一切空无一物,也即‘自性本空’。”

  “方丈!如此说来,佛教根本不承认鬼魂神魄的存在。”

  “善哉!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鬼神。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鬼神的存在,因为鬼神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汝可记清否?”

  “悟静知错,已铭记于心。”

  “嗯!佛教的神,常是在天与鬼之间,大福之鬼便是神,天的扈从也是神。鬼有多财鬼、少财鬼、饿鬼、淘汰鬼、多财大福鬼,其虽在鬼道,也享天福。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神多半就是大福之鬼。神有天神、空神、地神,或者分为天神、畜神、鬼神。民间一般所崇拜的牛鬼蛇神、草木精灵、山川土地等神是地神、畜神和鬼神。在佛教经典中通常提到的是天龙八部鬼神,那就是:天神、龙神、夜叉神、乾闼神、阿修罗神、迦楼罗神、紧那罗神、摩侯罗迦神。这八部鬼神,有善神,也有恶神。万象神功,至少包括这所有的鬼神魔怪!”

  “老方丈!何谓夜叉神?”

  “即飞空鬼。”

  “何谓乾闼神?”

  “即天空音乐神。”

  “何谓阿修罗神?”

  “即非天神。”

  “何谓迦楼罗神?”

  “即金翅鸟神。”

  “何谓紧那罗神?”

  “即天上歌唱神。”

  “何谓摩侯罗迦神?”

  “即大蟒神。”

  “孰是善神,孰是恶神?”

  “谁都是善神,谁都是恶神。善恶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如此说来,天龙八部是善恶混杂其中,难分真伪了?”

  “非也?佛教主张无明烦恼是可以逐渐降伏而分层断除的,无明断尽了,佛性也就彻底圆满了,这就叫做断烦恼证菩萨,了生死入涅磐,根本也没有什么善恶可言。至于善恶问题,仅是世间法中的观念。走出世间法,乃是无善无恶。善别于恶,有善必有恶,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讲恶,也不讲善。其实善恶问题,纵是世间法中,也是没有绝对的,正象毒药可以毒死人也可以救活人,良药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一样。故此,圣位的佛菩萨,他们本身固然没有善恶可言,他们看众生也没有善恶区别,唯有如此,才能平等博爱地来普渡众生。善与恶,不过是凡夫众生的自我执着而已。”

  “方丈!佛教不言善,不言恶,那人性之本究竟是善还是是恶?”

  “悟静!看来你还未领悟老衲刚才所言的真正含义。”

  “方丈!悟静在入佛门之前,虽是一介武夫,但我对于世间各家学派对‘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还是了若指掌。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性本恶,杨雄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甚至还人推崇孟子主张‘食,色,性也’,而后人则多数倾向于孟子。因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统思想。”

  “阿弥陀佛!悟静!你休要再受其观点主张的影响,只要你一心向佛,总有一天会悟出禅机,你便不会再搅在‘性本善?性本恶?’的纷争之中。到那时,你便会超凡入圣,无有生死善恶之分了。”

  “方丈!总而言之,佛教之中还是有善恶之说的。”

  “阿弥陀佛!悟静言之有理。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也就是说佛教也主张人性本善之论。但是,事实之上,佛教虽说是性善论,也可以说是性恶论。然而,佛教的本质,既不属于性善论,也不属于性恶论。”

  “既是如此,佛教之善恶,当应随缘而定。”

  “善哉!众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论;众生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却是性恶之论。因为,性善论者可以防恶而归于善,性恶论者则可以去恶而成其善;两者观点不同,但目的还是一样。所以,佛教可以适其所适、因缘而定。若比根本上说,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好,他们都是仅仅讨论当下一生的本性问题。说性本善与性本恶是从哇哇坠地时算起今生以前的善恶行为,也就是业。但他们却没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后的善恶行为。孟子偏重理性价值,所以说是性善;荀子着眼在物性的转变,所以说性恶。而实际上,他们都是片面之观。从这一点上讲,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因为佛看众生皆有佛性,他是从无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终达成‘佛性’目的。从当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论断善恶,在众生来说,善的佛性与恶的无明,根本就是难兄难弟,分割不开。有佛性的时候,就已有了无明,它们是一体的两面,在生死,是无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从无明开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说人之本性是善固然不对,是恶也不对。若从当下的一生而言,善与恶,理性与物性,乃是与生俱来,投于善则善,投于恶则恶。”

  “如此说来,佛教的善恶观与杨雄的善恶混合以及公孙子的性无善无恶论有大同小异了?”

  “阿弥陀佛!不可如此乱加联系。佛教善恶之观超凡脱俗,谁也无法取替。佛教说善说恶,但其本质上又讲无善无恶。可这也不能等同于公孙子的性无善无恶之论,因为在现实世间的凡夫之位上,人性并非没有善恶,只是在出世以后,才设法加上善恶的名目。这从根本上来说,性无善无恶论便没有道出人性之本源。而佛教认为,人性的善恶之观不是一成不变,要彻底废除一切善恶及无善无恶的定论。”

  “阿弥陀佛!经老方丈这么讲说,悟静渐渐在开悟。”

  “阿弥陀佛!不再言善言恶,你则会立即醒悟。”

  “承蒙老方丈开导。请老方丈继续为弟子说法。”

  “善哉!汝还有何佛理未通?”

  “弟子请问,何谓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即是说宇宙众生、大千世界不可胜数。”

  “何谓大千世界?”

  “佛教以每一千大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一千的三次方个太阳系,相当于天象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何谓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也称弥陀净土。它在《华严经》中的位置虽然不高,但它在地处东方的中原和扶桑的佛教僧侣心目中,却是一切佛国中影响最大、‘声誉’最高的一个。《阿弥陀经》介绍西方极乐世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就是说极乐世界距这地球相隔了十万亿座星云。净土宗就是以念阿弥陀佛,死后往生阿弥陀西方净土为目的。”

  “西方极乐世界究竟如何?”

  “佛经中描绘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个尽善尽美庄严奇妙的仙境。在那里,国土以黄金铺地,所有一切器具都是由无数珍珠玛瑙、百千种香料共同粘合而成,到处莲花结香、鸟鸣雅音。在西方净土里,众生没有任何痛苦,享受着无限乐趣。如若饮食,则七宝器钵自现眼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衣着果品、花香璎珞、缯盖幢幡、微妙声乐,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心所欲,应念即至,吹之便去。在那个冥冥高空之上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切人间的痛苦忧愁都会顿然消失,人们可以得到世间所求而不得的幸福和快乐。这个圆满世界乃由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佛国净土。在十方法界之内,有着十方的诸佛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祗是无量佛国净土中的一个。”

  “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净土之一,那其他净土该当如何?”

  “一切净土,尽是妙不可言。所以,佛教三宝弟子也有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愿往生甚世界的。东晋时代的道安大师、唐代的玄奘大师及窥基大师,都是愿往生本界大千世界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人间度化。至于华藏世界,也即莲华藏世界,《华严经》中说是毗卢舍那佛的显现,各类生灵动物,山川大地,一切现象都是佛光佛体,一切声音都是佛法的狮子吼。毗卢舍那佛就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他的国土全部是佛教化众生的净土。莲华藏世界的构成特别妙胜,由须弥山无数风轮所持。最下面的风轮能持上面的一切宝焰,最上的风轮能持香水海,香水海中有大莲华,四周为金刚轮山所围绕。莲华藏世界有无数香水海,每一香水海各有大莲华,每一莲华中又包藏无数世界,所以称莲华藏世界。莲华中包藏的多层次世界,次第布列,其中第十三重为娑婆世界,为人类所居住。由于整个莲华世界是光明灿烂的世界,因此娑婆世界里,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的本性,只要彰显佛的本性,就能得道成佛。”

  “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何其远也!”

  “阿弥陀佛!西方净土,远可至无限天边,近可在有限眼前。关键在于你怎样修心养性。”

  “方丈!悟静已得知何为西方极乐世界,但不知那十八层梵天又为何物?”

  “天并不止是指天。它包括六欲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又称六欲天,即四大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在欲界六天之上,具体分为十八层梵天,高高居于地球和欲界之上。色界为四禅十八梵天。初禅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三禅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大自在天。无色界四天即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天。”

  “何谓十八层地狱?”

  “地狱是欲界六道最低的空间位置,十八层并非确数,极言其低而已。不管是八大地狱、十大地狱还是十八层地狱,数量多少并不重要,只要世人不敢为恶,一心向善向佛即足矣。”

  “何谓六道轮回?”

  “六道轮回乃是指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不断流转,不断在苦海中沉浮,生生延续,世世升沉,永无止境。这便是佛家所言的六道樊笼。地狱、鬼、畜生为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为三善道。其中地狱是最低最痛苦之界,最高、最清净的是天。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不同,来世就会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只有弃恶从善,虔诚修持,才能跳出六道樊笼,求得超脱生死的解脱。”

  “何谓劫数?”

  “佛教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是既有消有长而又无始无终的。世界消长一周期要经历成、住、坏、空四期,也称四劫。劫是梵语‘劫波’音译的简称,意为时分。其长时、大时,是无法计量的极长时间,与极短暂时间‘刹那’相对。”

  “神卦先生常说劫数难逃,其指何意?”

  “其言是指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

  “何谓因果报应?”

  “佛教之‘因果报应’应该说是‘因缘果报’,种下什么种,将得到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立刻就报!这说的就是因果报应。”

  ‘方丈所言即是。此次为害武林的恶人,必将得以恶报。悟静亟待这一天的到来。’

  “善哉!善哉!等到你托胎转世之日,这一天也必来临。”

  “托胎转世?!何谓托胎转世?”

  “人有四期生灭循环,即本有、死有、中有、生有。人就是从本有至死有,从死有至中有,从中有至生有,又从生有至死有,如此次第辗转生死,循环不息。如上佛理,汝可记清?”

  “悟静已铭记于心。”

  “四大皆空、普渡众生等佛义,汝可知晓?”

  “四大皆空指地、水、火、风皆空,以至无我;普渡众生是说要度尽一切有情众生,使皆成佛,而后自己才由菩萨位进入佛位。正是体现了我佛的宽大慈怀。”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悟静你既已懂得这些佛理,汝可知人生之真谛?”

  “方丈!你早已给弟子讲过,若问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现实,只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

  “哈哈哈!善哉!善哉!人生的确是一场梦。不过佛家的人生真谛是对人生现象和奥秘的一种概括,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四谛。是关于生死和涅磐的因果理论。”

  “何谓苦谛?”

  “即人生的旅程。”

  “何谓集谛?”

  “即人生的命运。”

  “何谓灭谛?”

  “即人生的归宿。”

  “何谓道谛?”

  “即人之正道。”

  “人生既是一场梦幻,佛家所说的这四条真谛不也是虚空如梦么?”

  “善哉!佛家讲这四谛,无非是教人超脱生死,获得解脱的涅磐境界。到那时,一切就会变得虚无缥缈,空然如梦。但是,人若想达到这至高无尚之境界,还必须认识这四谛。你可对它们真正了解了解么?”

  “悟静只是一知半解。”

  “善哉!一知半解便是‘无明’,你要彻底消除无明业障,才有可能最终得道成佛。”

  “请老方丈开导悟静之明。”

  “嗯!佛祖释迦牟尼在快得道成佛之时,他逆观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从老死逐渐观到无明,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现象有真正原动力和人生痛苦的最后总根源是‘无明’,即对人生实相的盲目无知。如果能正确认识人生的实相,认识十二因缘的实相,就能灭尽无明,没有无明也就没有行,直至没有老死,一切痛苦也会因之顿然消亡。这样,也就能超脱凡俗而升入佛国净土。”

  “老方丈!灭谛讲的是人生的归宿,是否就是超脱凡俗身入佛国净土?”

  “善哉!灭谛之‘灭’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此乃是人生最终、最高、最理想的境界和归宿,也就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它也称为‘爱灭苦灭圣谛’爱,即贪欲。灭谛是指灭尽贪欲,灭除痛苦,不再生起之道。灭尽贪欲就是灭除痛苦的根源,贪欲尽,则痛苦尽矣。”

  “悟静明白!要灭尽贪欲,灭尽痛苦,人必自己掌握命运而走上正道。”

  “善哉!善哉!人之命运,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没有人会把你推入地狱,也没有人会把你带入佛国净土。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看破人生八苦、逆观十二因缘、灭尽贪欲而归入八正之道。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要知道,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绝没有一个可以操纵我们生死、成败与祸福的神。人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是自己的主宰。”

  “承蒙老方丈赐教!悟静终于明白人生之真谛。”

  “阿弥陀佛!明白人生之真谛,不能全靠言传口授。重要的是,你还要亲身去体验;要明白世上的功名利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必太贪恋,不必太贪求,要普施恩慧,看破名利枷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老方丈!如今世道险恶,邪恶横流。我辈当应急公好义,古道侠肠柔骨,还世间一个太平,让公理与正义充满人间。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我身为武士,理当行侠仗义、‘铁臂挡邪’,视死如归。这应该是我人生的真实意义。”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我佛常讲,‘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悟静果能如此,便是去佛不远矣。”

  “悟静不才,方丈过讲。”

  “老衲传授你佛法教义,是教你知晓人生的重要意义。在以后的日子里,老衲还要传授你观音咒、藏密功法、金刚掌、铁砂掌、达摩掌和超然神功。有朝一日,等你功满垂成,自可下山去完成你人生的宿愿。”

  “多谢老方丈!悟静一定不负所望。”

继续阅读:第219章:是热血男儿,便不畏一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乱世英魂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