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舌切雀
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对老夫妻。老爷爷心地善良,老婆婆却性情乖僻。一天清晨,老爷爷拉开障子门,见到一只翅膀受伤的麻雀,跌落在门前台阶上。麻雀啪嗒、啪嗒地呼扇着翅膀,但已经飞不起来了。老爷爷急忙拾起麻雀,放在掌心里,帮它疗伤,又喂它食物吃。然后将麻雀放进一个小笼中,让它静静养伤。
在老爷爷的精心照料下,麻雀的伤经过一段时间,渐渐好了,活泼地在笼子里蹦来跳去。老爷爷打开笼子,说:“雀儿、雀儿,你的伤已经好了,如果愿意的话,就飞回大山或者森林里去吧。”但麻雀却留了下来,对着老爷爷欢快地唱起了感激的歌。
从此以后,当朝阳在每天清晨将金光洒向山边时,麻雀就跳到屋檐上,唱起快乐的歌。老爷爷因为要早起干活,所以对麻雀的歌声十分喜欢。
可是,老婆婆却特别讨厌一大早就被麻雀吵醒。而且她对丈夫经常喂食物给麻雀吃,也很不乐意。因为家里穷,她担心麻雀把食物吃完了。其实,一只小小的麻雀,又能吃得了多少呢?
这天,老爷爷要去山上砍柴,临走前对老婆婆说:“别忘了给雀儿喂些吃的。”说完就走了。
老婆婆拿着衣裳去河边洗,洗了很长时间,忘记给麻雀喂食了。麻雀肚子饿极了,便飞到厨房,看到有一碗米糊。它实在饥饿难忍,就舔了一口,接着忍不住又舔了一口,一口接一口,最后竟把米糊全舔光了。
老婆婆回家后,见到盛米糊的碗竟然空了,再看看麻雀鼓起的肚子,登时明白了。她生气地骂道:“你这贪嘴的坏东西,我辛苦熬的米糊,自己舍不得吃,你倒替我吃了个干净。”
本来就很不喜欢麻雀的老婆婆,盛怒之下,抓起剪刀,剪掉了麻雀的舌头。麻雀痛苦地从老婆婆手中挣脱出来,带着满嘴鲜血,哀号着飞逃出老爷爷的家。
黄昏时,老爷爷挑着柴回到家,一进门就问:“老婆子,我回来了。小麻雀去哪儿了?怎么没到门口迎接我呢?”
老婆婆余怒未消,愤恨地说:“那只该死的麻雀偷吃了我的米糊,我剪了它的舌头,把它赶走了。”
老爷爷又急又气,说:“偷吃一碗米糊就剪掉它的舌头,这么残忍的事,你也做得出?真是太可怜了,我要去把麻雀找回来。”说完,他冲出家门,踏上寻找麻雀的路途。
可怜的小麻雀这时已飞回自己的巢。它再也无法唱歌了。
老爷爷翻山越岭,四处寻找麻雀,一面走,一面喊着:“雀儿,你在哪里?”他向每只从身边飞过的鸟儿询问:“你们知道断舌的麻雀住在哪里么?”向每只从身旁蹦过的兔子询问:“你们知道断舌的麻雀飞去哪里了吗?”
就这样边走边问,来到一座桥前。再往前该怎么走呢?
正在犹豫时,只见一只蝙蝠倒挂在树上打盹。老爷爷上前问道:“蝙蝠啊,你知道断舌的麻雀住在哪里么?”
“跨过这座桥,再攀上那座山。”蝙蝠回答完,又睡着了。
老爷爷跨过桥,攀上山,又走到了一个岔路口前,这回该怎么走呢?
这时他看见一只小田鼠在草丛中,便上前问道:“田鼠啊,你知道断舌的麻雀飞去哪里了吗?”
“翻下这座山,再穿过那片森林。”小田鼠答道。
于是老爷爷翻下山,穿过森林,来到一条小河边。有个马夫正提着木桶,为一匹高大的马刷洗。
老爷爷赶紧上前打听:“请问,您看见一只断了舌头的麻雀,飞过这里么?”
马夫斜眼瞧了瞧老爷爷,说:“看见过啊!那只麻雀真可怜,是你剪了它的舌头?”
老爷爷低着头,嗫嚅说:“其实……唉。我现在要去给它道歉。请告诉我,它飞去哪个方向了?”
马夫冷笑着说:“可以。但你要先把这只桶里的脏水喝了。”
为了找到麻雀,老爷爷二话不说,咕咚咕咚,将桶里的脏水全喝了。
马夫说:“你往前走,前面有片草地,那里有个牛倌,你到了那里再问问他吧。”
老爷爷照马夫说的,来到了草地,果然有个牛倌在这里放牛。他又上前打听:“请问,您知道一只断了舌头的麻雀,飞到哪里去了么?”
牛倌冷眼瞧着老爷爷,说:“看见过啊!那只麻雀真可怜,是你剪了它的舌头?”
老爷爷再次低着头,嗫嚅说:“其实……唉。我现在要去给它道歉。请告诉我,它飞到哪里去了?”
牛倌冷笑着说:“可以。但你要先帮忙把牛喂饱。”
为了找到麻雀,老爷爷二话不说,埋头拔了很多草,把牛喂得饱饱的。
牛倌说:“你再往前走一段,有一片竹林,那就是麻雀的家了。”
老爷爷十分高兴,急忙走向竹林,果然看见了雀巢。
“小麻雀,你在家吗?”
“它在呀!”雀爸爸和雀妈妈迎了出来。
老爷爷高兴地说:“我可以看看它吗?”
雀爸爸和雀妈妈回答说:“当然可以呀。可惜它现在无法说话了。”
老爷爷终于见到了小麻雀,他愧疚地说:“雀儿,你受委屈了,是爷爷没照顾好你。我是来向你道歉的,请你原谅。”
小麻雀拼命摇头,似乎一点儿也不怪老爷爷。雀爸爸和雀妈妈说:“您别内疚了,我们知道不是您的错。再说,当初也是您救了我们的孩子啊。”
小麻雀飞到老爷爷面前,热情地把老爷爷领进家。雀爸爸和雀妈妈摆出了米饭、鱼肉和水芹,盛情招待客人。小麻雀还跳起了精彩的“雀舞”助兴。
用过晚餐,天色已黑,老爷爷道谢说:“多谢你们一家的热情款待,我该回去了。”
小麻雀取出两只竹篮,雀爸爸和雀妈妈说:
“请您选一只中意的竹篮,我们把它送给您。”
两只竹篮一大一小,大竹篮看上去装满了东西,沉甸甸地;而小竹篮看上去很轻。老爷爷心想,那只大篮子可不能拿,里面很可能装了麻雀一家的全部家当。于是他说:“我上了年纪啦,重物也拿不动,就拿小竹篮好了。”
老爷爷提着竹篮,翻山过桥,回到了家中。老婆婆见他带了一个竹篮回家,便凑上来看。老爷爷打开竹篮,眼前登时一片金光灿烂。原来小竹篮里装了一堆金币,还有一卷卷的丝绸。他十分高兴,说:“雀儿拿了一大一小两只竹篮给我挑,我不愿多拿,所以拿了小竹篮回来,没想到里面竟有这样好的东西。”
一旁的老婆婆听了,立刻沉下脸,怒骂道:“你这个蠢货,为什么不拿那个大竹篮?小竹篮里都装了这么多值钱货,大竹篮里该有多少宝贝啊!看来我要亲自跑一趟了。”
次日清晨,老婆婆也出门了。由于老爷爷已将路途怎么走告诉给她,所以她很顺利地找到了麻雀。
为了那个大竹篮,老婆婆假装愧疚地对小麻雀说:“雀儿啊,真是对不起,我不该剪了你的舌头。请你原谅我吧!”
小麻雀对老婆婆的虚伪很反感,但依然有礼貌地接待她,并摆出食物吃她吃。等到老婆婆吃完要回家时,小麻雀一视同仁地取出一大一小两只竹篮,请老婆婆挑选。贪心的老婆婆当然选了那只沉甸甸的大竹篮。
大竹篮相当重,老婆婆提着它走在路上,气喘吁吁。更奇的是,大竹篮竟越来越重,压得老婆婆几乎走不动路了。她时不时停下来歇歇脚,累得筋疲力尽,终于在天黑透时,走到家附近。她暗暗琢磨着:“竹篮这么重,装的宝贝一定很多,我可不想分给那个糟老头子。嗯,就在这里打开吧。”
于是她迫不及待地打开大竹篮,想瞧瞧里面到底有什么“宝贝”。哪曾想竹篮里窜出一堆蛇、蜈蚣、蜥蜴、马蜂、蛤蟆等恶心的东西,令人毛骨悚然!接着又飞出许多奇形怪状的妖怪,张牙舞爪、龇牙咧嘴,把老婆婆骇得面色苍白、连声惨叫,慌忙一溜烟逃回家中。
老爷爷听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完事情经过,责备道:“那么可爱的小麻雀,你竟然剪了它的舌头,还要去找它索要大竹篮,真是太自私、太贪婪了。所以这是对你的惩罚啊!从今以后,你要爱护小动物,不能再贪心了。”
1 原文写为“夜這い(よばい)”,直译是私通之意。“夜這い”指日本古代的一种婚姻形式,称为“访妻婚”或“妻问婚”,盛行于大和时代,一直延续至平安时代。这种婚姻是夫妇别居,男女各自住在自己家中,男方在晚上潜入女方家,短则翌日清晨离开,长则在女家逗留多日。所生子女随母亲生活,而男性则负责妻儿的生活费。这种婚姻形式,主体双方处于一种松散结合的关系,相互间并不需要信守婚姻的誓约,男性往往同时有多名妻子,妻子则拥有择夫的权利,也拥有子女的命名权。
2 佛之石钵,相传是释迦初悟道时,四大天王所敬奉。唯释迦得用,余人不能持用。释迦灭度后,石钵安置于灵鹫山。
3 宾头卢:梵语音译,意为“捷疾”。释迦牟尼四大声闻之一,十八罗汉第一位。出身婆罗门贵族,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他虽然是罗汉,但爱在人前卖弄本事。据《十诵经》载,佛陀在王舍城时,树提居士将一木钵高高悬起,声言若有沙门能不用梯杖取下此钵,钵便归其所有。宾头卢即入定,用神通力腾空而起取下木钵。佛因他在未受戒人面前妄显神通,遂不准他入于涅槃,命他率一千阿罗汉常住人间,造福世人。
4 小仓山在大和国十市郡。日语中“仓”与“暗”同音。
5 白山:日本著名火山,与富士山、立山并列为日本三灵山。
6 日语中“钵”与“耻”同音。
7 筑紫国:又称筑州,古日本行政区域,位于今日之九州岛。
8 优昙华之花:亦作优昙婆罗、优昙钵华、乌昙华等,意译灵瑞花、瑞应花、空起花等。产于喜马拉雅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佛经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三千年一开,值金轮王及佛出世方现,开后随即凋谢。成语“昙花一现”即源于此。此处用来比喻极为难得的不世出之物。
9 辰时:上午七点整至九点整。
10 吴竹:淡竹的一种,细叶,竹竿坚韧,生长旺盛。
11 玉的日语读音为“たま”,与魂、灵同音,所以日本人常以玉象征魂灵。
12 楫取御神:又称船灵大明神,日本神话中的航海神。
13 国司:日本古时置于各国的地方官,相当于现在的知事,总管该国的一切政务。
14 大炊寮:日本古时负责粮食、舂米、炊煮器具及典礼、宴会上食物调理的机构。
15 八岛鼎:大炊寮中之鼎,代表日本灶神。外形三足双耳,共有八只,隐喻八大岛国,即日本。
16 此处日文原文与前文矛盾。第二节老翁自述时,言已七十余岁,这里又只有五十余岁。
17 六卫司:指左右近卫府、左右卫门府、左右兵卫府。是负责镇守皇居、护卫天皇、警备宫廷内外的部门。
18 头中将:藏人所长官兼近卫中将的合称。
19 上达部:位阶在三位以上的公卿的异称。
20 日语中,富士之山,与“不死之山”音近。
21 大宫司:神社的最高神官。
22 七珍:紫金、珍珠、琉璃、水晶、砗磲、珊瑚、琥珀。
23 大名:日本封建时代对领主的称呼,相当于中国古代的诸侯。
24 古日本受中国影响极大,政治与经济皆照搬中国制度,制订了一系列歧视商人的政策。商人虽然富裕,但社会地位低下,处于士农工商阶层的底部,仅比贱民高一级。
25 国司:“国”是地方行政组织,“司”表示管理。国司即管理地方的行政长官。
26 关白:天皇年幼时,太政大臣主持政事称“摄政”;天皇成年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
27 迦陵频伽:又名美音鸟,佛教中能唱最动听音声的神鸟。
28 妻户:旁门、角门。
29 业平:指日本著名歌人在原业平(825—880),曾任右马头,左近中将,世称在中将。其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居“六歌仙”之首,所咏恋歌为多。
30 光源氏:《源氏物语》的主人公,有着光辉灿烂的俊美外表。
31 修眉、扑粉、染齿,都是古时日本公卿贵族的特征。日本民俗中以白色为最高贵,宫廷贵妇与公卿都会在脸上薄薄略敷一层铅白粉或水银白粉。“染齿”是将铁屑浸入酒、茶、醋中,置于暗处发酵两个月,使其出黑水,制成铁浆。然后用羽毛、笔、杨枝、毛刷等将铁浆涂抹在牙齿上。
32 紫之上:又称紫姬、若紫等。葵之上过世后,为光源氏实质上的正室。
33 女三宫:朱雀院的皇女,光源氏第二任正室。
34 明石中宫:光源氏与明石之君的独女。
35 淳和天皇:日本第53代天皇,在位时间为823年6月9日至833年3月22日。
36 迦陵频:又作迦陵频伽、歌罗频伽、羯陵伽等,极乐世界中能唱最动听音声的神鸟。天竺人视其为乐神及音乐祖师。
37 殿上人:官阶在六位以上的官员,才被允许上清凉殿(天皇日常起居之所)议政,称为“殿上人”。
38 十斗为一石。
39 紫磨金:最上等的金。
40 “卯时”是清晨五点至七点。“卯正”是清晨六点整。
41 内匠寮:负责修理日本皇宫中器物,管理营造的部门。
42 住吉津:古代港湾名,即今日的大阪湾。
43 平敦盛(1169~1184):日本源平争霸时期的平家武士,位阶从五位下。传说他容貌俊美,多才多艺,尤其擅吹横笛。1184年2月,源平两军在摄津一之谷爆发大战。年仅十六岁的平敦盛参加斯役,被源氏猛将熊谷直实取首。
44 法然上人:法然坊源空(1133~1212),日本净土宗宗祖,又称黑谷上人。
45 官阶在三位以上的官员出家,尊称为“入道”。熊谷入道即杀死平敦盛的熊谷直实。
46 十二单:日本女性传统服饰中最正式的一种,于10世纪后成为贵族女性的朝服。
47 六波罗:指京都东山区六波罗寺一带,平清盛原先建官邸于此。平家败亡后,镰仓幕府设六波罗探题,负责警备京都情况、监视朝廷动向。
48 “脸敷白粉”是当时日本公卿贵族的特征。日本民俗中本以白色为最高贵,再加上平安时代宫廷建筑中深幽的长廊与房间,导致日照光线不佳,遂促使具有显现颜面效果的白粉在上层社会大量使用。当时宫廷贵妇与公卿多有扑粉,不过不是艺伎那种厚粉,而是薄薄略敷一层铅白粉或水银白粉。
49 一莲托生:来自日本净土宗的思想,善行者往生净土时,可在同一朵莲花上投胎转世。有“无论如何都在一起相伴”之意。
50 醍醐天皇:日本第60代天皇,897年至930年在位。
51 丹波国:属山阴道,俗称丹州、丹南、南丹。现在的京都府中部是其领域的一部分。
52 阴阳师:精通阴阳术的专家。他们不但懂得观星宿、相人面,还会测方位、知灾异,画符念咒、施行幻术,能看见一般人见不到的恶鬼或是怨灵,不论多么强力的诅咒都能化解。藉由森罗万象的卦卜和神秘莫测的咒语,阴阳师驱邪除魔、斩妖灭怪,成为上至皇族公卿,下至黎民百姓的有力庇护者!
53 弘法大师空海(774~835):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得道高僧,延历二十三年(804)入唐,师事惠果学习密宗真谛;大同元年(806)携带佛典经书、法物等归国。弘仁七年(816),他在高野山创立真言宗。
54 修验者:又称山卧、行者,指为得神验之法而入山修行苦练者。尊奉奈良时代初期的役小角为始祖。
55 肋差:日本武士随身携带的短刀,用于近战或剖腹。
56 传教大师即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767~822)。曾入唐学佛,归国后在比睿山大兴天台教义。
57 有情无情:佛教术语,“有情”指一切有感情、意识的生命;“无情”指植物、微生物等有生机而无情识的生命。
58 守护代:日本中世纪时期,守护的代官称为守护代。镰仓、室町时代,守护多半居于镰仓、室町,因此任国的事务委任代官代为执行。守护代多由有力家臣担任。
59 天探女:又名天邪鬼,日本传说中的一种妖怪,会模仿他人的外表及言行举止,或将他人的言行举止变成相反,藉此作乱。
60 鸟居:一种类似于中国牌坊的日式建筑,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日本人认为鸟是人类灵魂的化身,其中有好的灵魂,也不乏肮脏的灵魂,不能让鸟接近神社,所以在各个神社的正门前二百米处建起“开”字型牌坊,名为鸟居。鸟在此居住,就不会飞入神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