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还说是从宫中亲戚的嘴里听说的,但是不一会,更加过分的言论都传出来了。
说什么,与鹤九汐是旧相识,或者说家中亲戚在鹤府当差。
更有甚者,还有说亲眼目睹了楚临禹与当时还是妾侍的鹤九汐如何郎情妾意的。
说的都是有鼻子有眼,让尘缘听了,也不禁赞叹几句这些人的天赋异禀。
入夜,两人也打听得差不多了,便回了宫中复命。
尘缘听完那些添油加醋的言论,憋不住话,连忙道:“主子,不过半日的时间,大街小巷都传遍了,那些话实在是……”
只是他也不好直接说出那样话来,只能用眼神示意,那些谣言不堪入耳。
玉心听了那些话之后,也一直心中憋闷。
她跟尘缘一道进来的,倒是先讨论了一番。
如今心有所感,连忙接过了尘缘的话头,继续回道:“对啊主子,不仅是大臣们,百姓们也不知从哪听来的消息,都开始议论了起来。”
楚临禹对此并不惊讶,甚至可以说早有准备,也只是冷声道:“天下本就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早晚都会知道的。”
玉心见楚临禹还是这幅打算一言不发的样子,心中着急,又道:“可已经有不少大臣决议要上书谏言了,主子若还是一言不发的,恐怕这件事很难过去的。”
尘缘也在一旁连连点头,附和着玉心的话。
楚临禹见他们都一脸担心着急的样子,心中也能明白他们的感受。
只听他反问道:“你们以为朕不知道这件事有多严重吗?”
玉心琢磨不清楚临禹是什么态度,也不敢去触他的逆鳞,只能连忙回道:“属下并非此意,只是……终归是要三思而后行才是。”
尘缘见楚临禹还是无动于衷,便也附和道:“对啊,即便主子您不介意,待到凤姑娘回来的时候,听见了那些言论,也不太好吧?”
他知道楚临禹对这样舆论并不放在心上,执意要做这件事也是想给凤离一个交代。
所以,要解决此事,也只能从凤离这个角度下手。
果然,尘缘提及凤离的名字之后,楚临禹的脸色立马不再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他低垂下眼眸,低声道:“九汐……”
一时间,楚临禹也陷入了深思之中。
尘缘见楚临禹有了反应,连忙乘胜追击,又搜肠刮肚想着用凤离劝说楚临禹的方法。
他着急之下,他灵光一闪,又继续道:“对啊对啊,您是没听见,他们虽然都不敢大肆议论,但对于凤姑娘的评论都好不了哪里去。”
楚临禹一听还有对凤离不好的评价,心中一凛。
只听他冷声问道:“都说什么了?”
尘缘见楚临禹反应那么大,想来是真的将这件事放在了心上。
只是那些百姓想来目光短浅,讨论起来也是口无遮拦的,有些话着实说得有些难听了些。
他一时有些不知该从何说起,只能支吾着道:“这个……”
玉心见他难以启齿的模样,也能猜到那些话不太好听,便替他回道:“他们大概是知道凤姑娘生得貌美,纷纷猜测主子您被美色所惑……”
她的话没有说完,但楚临禹也能猜到不过是嚼那些舌根。
可他能接受这些人对自己的不满和舆论,却无法忍受他们将凤离也带进去议论。
明明他的本意不过是想让凤离心安,如今却真的弄巧成拙了。
只听楚临禹冷笑一声,反问道:“呵,他们的意思是,九汐还有祸国殃民的本事?”
这样的嘲讽倒也不是全然对着说那些话的人,听起来,却更像是对自己考虑不周的不满。
他确实并非想到这件事会将凤离也牵扯到这种地步。
但他是局中人,又知晓真相,也自然不会明白那些旁观者的想法和说辞。
玉心担心楚临禹会一气之下迁怒到其他人,这样事情就真的不可收拾了。
所以她连忙劝说道:“主子息怒,他们也许只是无心的,毕竟当年王妃被杀一案,大家都认为是凤姑娘做的,难免会多些猜测。”
尘缘也接过玉心的话头,继续道:“主子,属下知道您和凤姑娘都不是那种在意舆论的人,只是无论如何,让凤姑娘回来还蒙受这样的阴阳怪气,怕是不妥。”
两人该说的都说尽了,全都看向楚临禹的反应。
楚临禹沉默着,摩挲着指尖思索。
大殿中安静了许久,楚临禹才开口沉声道:“朕明白了,这件事,朕会再考虑考虑的。”
两人把能说的都说完了,如今见楚临禹这个模样,想来应该是将他们的话听进去了。
所以两人也不敢多说什么,生怕适得其反,便只是回道:“是,属下明白。”
楚临禹抬眼看着两人,思绪翻涌,便只是吩咐道:“你们都退下吧。”
两人不再多留,行了礼便离开了。
走出门之后,玉心就不由感慨道:“还是你有办法,主子还是更在意凤姑娘一些的。”
她倒是一时也没想到用凤离来劝说楚临禹。
如今看来,这个法子倒是比其他的说辞都要有效。
早知道,就该早点说出来,说不准还能让楚临禹别那么快就宣布旨意,把事情闹那么大。
尘缘勾唇一笑,也露出了自信的神色,回道:“这叫关心则乱。”
玉心见他如此骄傲的模样,倒是挑了挑眉,反问道:“你那么懂?”
她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就是觉得尘缘这般带着点狡黠和自信的模样,莫名让人移不开眼。
可她又觉得心里有些不好受,明明尘缘也没有说什么,也算是出了好主意,可她就是忍不住用酸酸的语气讥讽尘缘。
尘缘倒是不恼,反倒是收起了方才的笑脸,一脸正色地回道:“我懂不懂,你最是明白的。”
玉心听完,竟感到一丝难得的羞赫。
她不再言语,径直离开了。
而尘缘二人离开之后,楚临禹也并未里面做出决定。
直至第二日早朝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吩咐道:“来人,宣刑部尚书和大理寺卿进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