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他们之间也可以成为不错的知己,但是这仅仅限于顾言之更早几年的时光。
那个时候的顾言之还算得上是年轻气盛,喜欢征战沙场的感觉,更喜欢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的国家,也为自己的胜利而自豪,所以如果是那个时候的顾言之遇到了萧尘,那么一定会觉得自己和萧尘十分投机。
但是现在顾言之已经不一样了,多年在边关征战的经历,顾言之已经见过了太多有关于受到战争的影响,而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们,顾言之不忍心再看这些,所以逐渐失去了当初的热情。
如果说起来知己,顾言之第一个想起来的必定是周祁。
已经很久没有从什么人的身上感受到如此宁静的顾言之,现在自然是更加喜欢和周祁相处……唉,也不知道现在周兄怎么样了,是不是还在那个村庄里做医师,救助更多的人呢?
顾言之叹了一口气,发现自己这一次入宫并没有惊动太多人,所以萧尘不知道自己进了宫,所以顾言之飞速的离开了。
在回到客栈之后,顾言之把自己从老太监那里听来的真相先告诉了苏博彦,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赵先生。
因为顾言之判读,如果是赵先生听完了事情的真相的话,那么赵先生一定会再次失去理智,并且这一次,顾言之可不确定能不能把赵先生拉回来。
“之前我就猜测是不是皇上在背后操控,但我没有想到,这件事情竟然是皇上亲自操办的,也就是说,赵家的案子若是想要翻案,除非有板上钉钉而且人尽皆知的证据,这一点我们现在就可以放弃了。”苏博彦听完了顾言之的话,帮他分析目前的局势,“又或者我们直接去找皇上,让皇上回心转意,但这听上去更难。”
也就是说,现在有关于赵家案子的事情,几乎是陷入了一个无法扭转的死局。
楚帝做事向来谨慎,而且滴水不漏,苏博彦和顾言之根本不可能在这么多年以后找到当年皇上疏漏下来的证据,更何况这个证据必须是板上钉钉、人尽皆知,这样才可以让楚帝在顾忌民意的情况下松口。
第二的办法,就是叫皇上想起来这件事情,然后回心转意,发现自己当年做的事情实在是太过于过分,动之以理晓之以情,叫皇上自己解决。
然而楚帝真的会这么做吗?
顾言之和苏博彦互相看了一样,都觉得楚帝不会这样做的。
毕竟楚帝现在连赵家的事情都忘得一干二净,就更不用说他会回心转意了。
苏博彦还想最后挣扎一下:“虽然我们两个人没有把劝得皇上改变主意,可如果其他人去呢?比如说皇上在意的妃子,宠爱的儿子,甚至我们可以叫……算了。”
就算是苏博彦并没有把话说完整,顾言之也听出来了苏博彦的主意是什么。
苏博彦想的是,他们两个人在皇上面前的影响力不够,那换成影响力够的人,爱妃或者儿子,亦或者是当年的受害赵家唯一的儿子,赵先生过去。
这个主意乍一听还算不错,但是顾言之和苏博彦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在楚帝面前的赵先生,肯定会愤怒异常,也不知道会做出来,实在是不太可能冷静理智的请求皇上改变主意。
“所以现在就算是再难,我们也要从皇上当年的布置里寻到皇上的疏漏。”顾言之无奈的承认,他们现在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这个了。
但是这个办法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不过好在顾言之从老太监那里听来了部分真相,知道了调查的方向:“当年不仅仅是皇上想要赵家,还有其他待在国都的势力打算压垮赵家,这些年虽然皇上都把这些势力铲除的七七八八,但是总会有漏网之鱼,以及皇上还没来得及连根拔除的存在。”
苏博彦道:“你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去接触他们,说不定就会有当年谋划陷害赵家的人?但是他们当年的计划并没有成功,皇上就首先对赵家出手了,那他们咬死不认,那我们岂不是白费功夫?”
话是这样说的不错,但是顾言之更清楚,赵家的这件事情,他们知道真相,相当于握着皇上的一条把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下来,皇上只能不动声色的铲除他们,而不是像对赵家那样大张旗鼓。
楚帝也是在担心会不会东窗事发。
只要赵家这边可以利用好这一点的话,那么到时候,皇上就算是不想承认,也必须站出来为赵家澄清。不过虽然到时候皇上一定是一副痛心疾首,居然让良臣承受冤屈这么久,甚至当年肯放过赵先生是因为自己仁慈的模样,肯定会叫赵先生恶心,但是现在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法子了。
毕竟他们需要的是证据,而不是降头。
“就这样吧,你这次回来,皇上也一定对你透露了皇上最近针对的价格大家族,你可以借助职务的便利,去调查一下。不过要小心,不要被皇上知道了。”顾言之想起来皇上之前对苏博彦很是欣赏,所以给了苏博彦很大权利,叫苏博彦监督那些可疑家伙的这件事情。
所以去接触这些大家族最好的人选就是苏博彦,而顾言之则想,自己这边最好是为了配合苏博彦的行动,拿着皇上交给自己调查刺杀案的权利,依次拜访一下这些达官贵族的家里,然后故意提起赵家的的事情,观察这其中谁的反应不对。
在决定好接下来该如何行动以后,苏博彦和顾言之也就不再拖延,立马就去着手安排这些事情。
至于赵先生那边,顾言之想了想,就只是把自己和苏博彦已经想到了怎么做告诉赵先生,更多的就没有透露出来,然后叫赵先生在最近这段时间不要四处走动,最好就是藏在这家客栈里面,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赵先生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