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遮人耳目,秦宣是第一个走出考场的,他以为自己动作够快了,才出考场后面就有人追上来了。
来人正是崔相爷远方的侄儿崔文翰,秦宣进考场的时候他远远就看了秦宣一眼,以为自己看错了,原本他想第一个出来,结果被秦宣抢了先。
崔文翰吃惊地看着秦宣,在酒桌上谈的再投机,但是身份摆在那里,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崔文翰连忙施礼,却被秦宣及时制止,他一把握住崔文翰的手臂低声道:“崔兄,还望崔兄替小弟保密,崔兄与我并未相遇。”
保密?并未相遇,那就是隐瞒身份来参加科考的了,崔文翰立刻明白了,嘿嘿笑笑:“放心,绝对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
堂堂国公爷来参加科举考试,怕是史无前例了吧。地位又高,人也优秀,还这么努力,还能给旁人就留条活路吧。
崔文翰自然有人来接,秦知忍难得有空便跟穆衍一起来接秦宣。熬了九天,秦宣精神尚可,他最关心的还是吕大人的案子,上了马车就开始询问案情的进展。
“虽然只说了两个字,让暗卫‘闭嘴’,但好歹是肯说话了,还吃了半块月饼,边吃边流泪。”秦知忍说道。
“吃月饼?”秦宣不解,之前连饭都不肯吃,都是硬往里灌,居然会吃月饼。
“我提前给他过了个仲秋。”秦知忍解释道,“为了不让他感觉度日如年,我一天就让他当作两天过,一天给他吃四顿饭,让他睡两次觉。你进考场的这几天,他已经过了半个多月了。”
还可以这样,这是什么神操作!
“按照这样算下去,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在密室里过年了。在时间上给他制造紧张的气氛,他会崩溃的。”秦宣非常赞同地说道,“这几日我在逼仄的号房里尚能看见日出日落,都险些憋屈死,真是佩服吕大人的定力。”
“王大人,吕大人,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能指挥的动他们的大概就是三品以上的大员,除了魏相爷,肯定还有一个跟魏相爷在朝中地位差不多,更是深藏不露的同党。”秦知忍说道,“这些朝廷要员,树大根深,牵一发而动全身。”
奸邪之人,结党连伍,乘众情之汹汹,动摇朝廷,钓直干誉,非国家之福也。
“是啊,皇上开恩科,为的就是选拔官员,替换弥补一些空缺。”秦宣忧心忡忡地道,“安知这些举子里有多少是忠于朝廷的,又有多少是他们的人。进士及第,入朝为官,一样是养虎为患。”
朝堂里总有那么多的弯弯道道,暗藏玄机。
“这些朝堂上的事情,我是不太懂的。但我知道的战略是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群龙无首,必然会成为一盘散沙,也就成不了气候了。”穆衍说道。
“穆公子说的没错,这吕大人背后的人,才是最关键的。”秦宣思量道,“现在所有人都以为吕大人死了,而且吕大人死前只见过我,我倒是可以利用此事做一做文章。”
秦宣这样说,穆衍就知道他又有主意了,秦知忍更是心领神会:“需要我们配合什么,直接吩咐便是。”
“哥哥说笑呢!”秦宣道,“吩咐可不敢,请教还差不多。”有了主意,秦宣整个人放松了许多。
秦宣参加科举用的是清凉书院苏宣的身份,朝堂上的官员以为皇上派他外出了,为了做足样子,秦宣去城外换了马车,装作刚从外地回来,风尘仆仆的。
然后又放出消息,说秦宣是去了上洛县,那可是吕大人的老家。这样的消息放出去,势必会有人猜疑,有人议论。
朝廷里逐渐有了一个传闻,吕大人临终前只见过秦宣,定是交代了什么事情,不然秦宣干嘛突然去吕大人的老家,吕大人和秦宣之间肯定有什么秘密。
秦宣更厉害,直接带人重新搜查吕大人的家,细致入微,连每条地缝都不肯放过。一时大家都在猜测,吕大人究竟留下了什么东西,值得秦宣这样劳师动众的,恨不得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来一样。
以讹传讹,最后传成了宝物、秘籍、朝堂机密……总之说什么的都有。
用秦宣的话说,既然已经打草惊蛇了,就干脆做到底,直接引蛇出洞,揪出幕后黑手。
…………
放榜这日,秦宣这个正主没去,倒是三喜陪着穆衍去了,三张皇榜上满满的都是名字,穆衍想都没想就先去第一张榜上找,很快就找到了秦宣的名字,第三名就是“苏宣”。
“这第一和第二名大家都熟,这第三名是哪位苏公子啊,以前怎么没有听说过啊。”看榜的举子中,有人提出了质疑。
“这还用问啊,肯定是钱塘苏家的人啊。上一届的状元不是也姓苏吗,肯定都是苏氏的人。”
“就是那个清凉书院的苏氏吗,那状元苏兆后来被赶出京城,又被罢了官呢。”
人怕出名猪怕壮,苏兆是无故躺枪,话题怎么就转移到他身上去了。
“你们还不知道啊,真是孤陋寡闻,苏兆又回来京城了,说是去学功夫去了,要考什么武状元。”
“武状元……”人群中发出一阵唏嘘声。
“状元郎混的如此凄惨,是走投无路了吗,干嘛要去考什么武状元,如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他何苦自甘堕落。”
“是啊,真是太可惜了,大概苏家也放弃他了。这个苏宣,定是苏家又扶植起来顶替苏兆的。”
这话穆衍就不爱听了,什么叫自甘堕落,顶替苏兆,人各有志,当武官就自甘堕落了吗?没有前方的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连科考的机会都没有,还不知道在哪里逃难呢。
“我天顺人才济济,各司其职,文治武功,文武结合,内外兼修。为天下平定,社稷安稳,更需有志之士,学有所成,壮志报国。背后编排旁人,有失风度,实在不妥。”崔文翰出面辩解道。
话音落,人群中仍有议论之声,但收敛了许多。这些自称是君子的读书人,自知言语不当,并没有反驳。
有人替苏兆说话,穆衍自然就注意到他,又看到是见过的人,便上去打了个招呼。
“崔公子。”穆衍抱拳施礼道。苏兆看人没错,才刚跟崔文翰结交,崔文翰便开始护着他了。
“穆公子也来了,也是来看榜的吗。”崔文翰朝穆衍后面看了看,没发现有旁人,知道秦宣肯定是没来。苏兆曾说秦宣是他的义弟,那榜上的苏宣肯定就是秦宣了。
“是帮一个熟人看的。”穆衍笑了笑掩饰道。
“看穆公子的神情,那个熟人名次好像不错哦。”崔文翰内心是佩服的,第三名啊,差不多能点探花了。殿试通常不黜贡士,只要榜上有名,进士是稳了的,头三甲,还要殿试完了才会定下来。不过会试的名次是很重要的,基本决定了殿试的名次。
“看崔公子的神情,自然也是榜上有名了。”穆衍说道,“恭喜,恭喜!”
“勉强上榜而已。”崔文翰在第二张榜上,他对自己的名次并不满意。
殿试的时候,按照以往的惯例,只把前十的考卷呈给皇上,赶巧皇上那日精神十足,非要多看几张,就把前二十的考卷都呈上去了。
能够进入殿试前十的,才华其实相差不太大,皇上要考量的就不是才华,而是其它的因素了。果然苏宣的名字在前三,皇上拿着他的考卷爱不释手,跟看自己家孩子的成绩好一样,双眼大放光彩。
所有在场的官员,都以为这个苏宣稳拿状元了,谁知皇上将苏宣的考卷单独拿出来,面容平静地道:“除名,考卷封存!”
什么?饶是那些饱经风浪的大臣们,也面面相觑,顿觉惋惜。皇上的这个命令,直接就毁了一个才子的一生啊。
当即就有大臣开始提出异议,可皇上态度坚决,丝毫不近人情,理由是苏宣的文章里诋毁皇室,此人不可用。大臣们第一次见皇上如此武断,甚至有点吹毛求疵,断章取义的意思。
事后皇上单独召见了秦宣,也觉得除名太可惜了,就算是他以安国公的身份参加科举,进了前三甲,旁人也不敢说什么,只会给他的身份锦上添花。
秦宣有秦宣的考量,他们秦家风头太盛了,他恢复了爵位,哥哥封了怀王,虽然是以皇上义子的名义封的王,可秦知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始终都是秦家人。
秦宣知道自己的实力就行了,知道自己没有辜负苏山长这些年来的栽培就够了。
此事本来苏兆是不知道的,可当苏宣的名字传到他耳朵里,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这个义弟。居然背着他去参加科举,真是白疼他了,太不仗义了,太不把他这个哥哥当回事了。
苏兆气呼呼的去找秦宣,听秦宣说明缘由后,一下就理解了,果然父亲说的没错,还是秦宣更加适合在朝堂上混。但苏兆还是立刻就给父亲去了封密信,将秦宣科举的名次,和被除名的原因都交代的清清楚楚,也算是聊以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