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升轻咳两下,正发愁该怎么跳过这个问题,那边严允端着两盘刚刚做好的菜出来了。
萧晓刚刚只顾着看热闹,都没来得及做菜,幸好这两道菜都不难,严允自己也可以。
毕竟,这姑娘就点了一道凉拌,一个糕点。
蒋升见状,非常自然的说到:“应小姐,你的菜好了,先吃饭吧。”
那边严允已经非常体贴的将菜端上了桌,应霞见状,顿时就被那两道美观又新奇的菜给吸引住了,转身跑到桌子前,优雅的坐下,小口品尝了起来。
蒋升这才松了口气,趁着她不注意,转身进了厨房。
萧晓方才当着应霞的面,没好意思笑,这会儿再见了蒋升,便不再忍着了,笑到肚子都疼,才在蒋升连翻的暴栗下停了下来。
这时,鹿宇也走了进来,又免不了一顿笑,调侃道:“没想到啊升哥,竟然小小年纪就有艳福了,还是个这么主动的姑娘。”
蒋升有些哭笑不得,见那姑娘似是吃好了,在四处找他,他紧忙溜回了后院,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无论嘛姑娘怎么问,都要说不知道自己去了哪。
几人何时见过蒋升这幅模样,顿时好笑不已,连连保证着说绝对不会出卖他的。
蒋升这才放心的走了。
那姑娘在前面找不到人,又听了鹿宇等人说蒋升有事出去了,不知道去了哪,只好失落的离开了。
待到两人出了酒楼,严商才抱着已经睡醒,赖在他怀里不愿意动弹的白团子,走了过来,有些疑惑的问到:“这位小姐姓应,会不会就是这县城里的另一大家应家的小姐?”
几人闻言,顿时一愣。
仔细想了想后,觉得还真有可能。 鹿宇连忙来到后院,将这件事跟蒋升说了。
蒋升有些惊讶,没想到南山县两个大家,竟然就这样都让他认识了一遍。
不过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转眼忙忙碌碌,很快,这一个月就过去了。
南山村这边,村民们月底果然成功种出了一批花朵,而林娘子也如约带着人前来收购。
一场交易下来,几乎每个种了花的人家,撇开蒋升那二成银子,最少的也都挣够了一二两银子,堪比往日里他们一年的花销。
南山村几乎一日暴富,家家户户都抱着地里的花苗,又哭又笑,激动的像个孩子。
就连里正,眼眶也不禁有些湿润起来。
他们家也从蒋升哪里买了种子,种了十亩地的花,这一场交易过后,足足挣了有十六七两的银子。
他心中知道,这都多亏了蒋升,要不是因为蒋升,南山村不会有今日的景象。
他紧忙将村民召集了起来,严肃又郑重的跟他们说道:“你们都要记着,如今你们手里能有银子,以后能开始过上好日子,这全都是蒋升的功劳!你们每一个人,都要记住蒋升这个人,要永远记着,无论以后怎么样,我们南山村,就是蒋升最坚强的后盾!”
村民们自是激动非常,连翻保证,并在心中将蒋升牢牢的记了起来。
蒋升给了他们新生,他们没什么好报答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他撑起一个坚强的后盾,让蒋升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回头看一看,都还有南山村,作为他最后的屏障。
见村民们都非常感激蒋升,里正点了点头,心里很是满意。
知恩记恩,这是他们南山村一直以来都在碑石上刻下的,世代相传的话语,要是有村民不知恩不记恩,那他就不配再做南山村的村民。
等到村民们激动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了,里正又接着说到:“蒋升临走前,还告诉过大家,赚钱要适当,不能心急,不能过激,求稳不能求胜,意思是告诉我们,种花的同时不能忘了本,不要忘了庄稼忘了粮食。你们一定要把这一点记在心里。”
“如果村里的地全都种了花,却没有粮食,那么到头来我们的粮食就要从别的地方花大价钱去买,买来交税,买来生活,我们村里这么多人,需要的粮食不在少数,届时周围的粮价说不定就会因为我们而涨起来,如此一来,我们就会陷入一个循环中,一边挣钱,一边花钱,最后我们的生活,还是会很贫穷。”
“所以一定要留好足够的地,来种粮食,其余的那些,再用来种花,不管花种的多少,你都能挣到,总比手头一分没有要强,你们说是不是?我们做人,要学会知足。”
村民们纷纷点头,表示记住了。
听了里正的话,一些原本打算把家里的地都用来种花的人,也都打消了念头。 里正怕他们不听劝,又多说了一句。
“如果花种的面积过多,到时不仅粮食会涨价,你们手里的花也会降价,说不定最后都未必能卖的出去。我们既然种了,就要种好花,与其最后遍地都是花,卖了低价,不如我们一开始就种品质上等的好花,卖个好价。你们说,是不是?”
这回,就连有一些心存侥幸,想着别人种粮食,偶尔有那么一两户人家的地用来全部种花也没关系的人,也都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他们觉得里正说的对。
做农民这么多年,别的他们不知道,但这种道理都是相通的。
粮食也会有因为种了太多而减价的时候,花自然也一样。
若不是里正提醒了他们一句,最后大家真的把所有地都用来种了花,那么南山村很快就又会回到之前贫穷的境地。
到时,再想转变就难了。
粮食可没有花这么好种。
终于见村民的眼中都恢复了往日的样子,里正这才放心的挥了挥手,让大家都散开了。
他回家清点了一下银子,把蒋升那部分用布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好,随后放了起来,打算明日去趟县城,把银子给蒋升送过去。
【作者有话说:这时17号的两章,定时没搞好,不小心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