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旸本以为曹操会责备自己的决定。
“晴天,我果然没有看错你!”曹操不仅欣慰的称赞了他,还给他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其中包括,将从陈留调两台蒸汽机甲给他。
这后面的才实在。
“我果然可以信任你,大舅哥!”刘旸感激得差点上演抱头痛哭的戏码。
就此,南面联军派出部队前往平原郡支援刘备。
黄河贯通东郡:一路往西北方向前进,正好流经平原。于是,由刘旸为统帅的支援部队,一共四支,从苍亭登船,顺流而下,直抵高唐。
大军在北岸上岸,刘旸率领一部在南岸上岸。
收到消息的刘备,把平原城的一切事宜托付给关羽,亲自骑马奔波几十里相迎。
知道刘旸进了高唐,而城在黄河南岸,于是刘备便弃马登船、寻到了城中来。
高唐是一个河港城市,以前十分繁荣。如今虽然已经没落了,但城市的格局和基础建设还在。
刘备命令信任的部将“郭攸之”,率三千人守卫此城。
这样,只要高唐不丢,即使前线失利,也还能退过黄河,在南岸,也就是依托高唐城建立防线。
城市毗邻黄河修建,高耸的城墙上矗立着数十座炮塔。
这些炮塔上架设着“重型长筒蒸汽炮”(如今大多已经生锈、毁坏,不能使用),专门用来攻击敌方舰船的,威力极大。
看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刘旸才把这里选做自己的第一个落脚点。
果然来对了。
让郭攸之和他的三千人守卫这么一座重要的城市,刘旸可不放心把“后路”就这样交到别人的手里。
于是,他当即命令陈武和属部庐江上甲、又调拨了两千平舆骑兵给他,守卫高唐。
陈武是受过敕封的裨将、有名分有实力,郭攸之只好听从他的调遣。
刘备进城后,也责令郭攸之一定要好好听从上官的命令。
眼看少年将军兵强马壮,举手一挥、便有诸侯(鲍信和鲜于辅)相随,刘备感叹自己一把年纪(和曹操相差不多,都是三四十岁的大叔了),怎么混得还没有人家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好。
再者说,如果家里的族谱没错,自己还是这少年的皇叔呢(刘旸和当今皇帝刘宏是同辈,刘备和陈王刘宠是一个辈分)?
只是家道中落,幽州牧刘虞大人不信任,便因此生了嫌隙,少年会相信吗?
他只好腆着脸禀明了身世。
说罢,他眼角不知为何颤抖,呆呆的等着刘旸的反应。
要说刘备是否是皇族后裔?刘旸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疑问,但既然人家能拿出一本看不出是否伪造过的家谱来,大概率是真的。
他这支传承自中山靖王的刘氏皇族血脉,只因刘胜太能生,这样的后代怕是有数千,但还牢记光耀门楣的怕是也只有刘备了。
分支的后代,如果家道中落,基本便销声匿迹于市井之间。平时,他们不主动暴露身份,也就是和邻居一般的普通百姓。
“这么说,旸要唤一声叔父咯?”刘旸人情世故成竹在胸——既然这日后是个枭雄,就由自己领头来承认他皇族宗亲的身份,兴许未来还能捞点好处呢。
刘备脸色一喜,但有些扭捏。“其实,备比陈王殿下年纪要大一些。”
“啊。”刘旸一愣,赶紧改口,“哦,原来是伯父呀。”
认都认了,也就不在乎是“叔父”还是“伯父”了。
刘备已经很久没有此刻这般开心了。
果然还是年轻人活络一些,他心想,不像某些老一辈。
为此,或许还克扣了自己的功绩——做个国相也绰绰有余——竟然调到同门师兄弟公孙瓒的手下去做个“苦力”。
这不是在向大家说:老子混得没师兄弟好吗?
年轻的时候还无所谓,但老子都四十的人了,还到三十岁的师兄弟门下过日子,丢人啊!
种种对比之下,只是一个称呼,刘备却在心中把刘旸拔到“知己”的高度了。
远道而来的舰队(一些大大小小的商船,拢共几百支),刘旸交给九江水师,由凌操统领、巡视平原境内的黄河河段。
跟着,便由刘备为向导,引着大军向平原前进。
这支大军包括:刘旸的汝南军(八千平舆骑兵)、骆娇率领的两万陈国兵、鲍信的一万泰山兵和鲜于辅的一万两千人的幽州兵。
这些都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士。
把各军的统领拉出来,那可真是一支十分优秀的人才部队了。
譬如:泰山军校尉“臧霸”、幽州军军司马“田豫”等。
他们现在或许是默默无名的人物,但有刘旸这双跨越了历史的“火眼金睛”存在,他们的能力将能得到最充分的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