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苑七十离宫一一地毯式的查了过去,头发是有搜到几根,但都是青丝黑发,一根白头发的影子都没见着。
随着沈时清伤势渐愈,趁着皇帝忙于朝政之余自个儿回了浣衣局。
顾九洲晚间从勤政殿回到紫宸宫,便见寝殿空荡荡,一颗心顿时就沉了下来。
在浣衣局这几天,皇帝再没有出现过,只是补品药膳精美吃食一天不落。
后来沈时清听说了边关不稳的流言,她联想到近日皇帝的种种行为,心里豁然开朗。
若说一个坐拥三千佳丽的皇帝,会被沈时清这拿不出手的容貌给迷得五迷三道,这话说出去,显然是在看不起他。
顾九洲突然示好,又假意点出对她有诸多兴趣,想来是为了调和君臣间的嫌隙也未可知,想想几个月前还一门心思要除掉她的帝王,怎么会突然就看上她?
想来是早就收到边关不稳的消息,现在想起朝中猛将稀少,想让沈时清心无芥蒂的领了兵去戍边的怀柔手段!
这么一想,沈时清心里那点子膈应也随之放下,心里只把顾九洲对她见色起意这件事当成了一个笑话,一笑置之。
年关将至,大长公主顾长乐的四十岁寿诞热热闹闹的拉开帷幕。
每年大长公主的的寿宴都是在宫中庆祝的,自顾九洲登基以来,年年不落。
当今的太后与大长公主妯娌间的关系也是极好,闲暇之余就是和大长公主一道礼佛。
熹太后是顾九洲的养母,顾九洲对她也很尊敬,这日早早就来长寿宫听太后念经,然后在甘泉苑设宴。
这日来赴宴的除了各宫妃嫔,还有宫外的贵族亲眷。
甘泉苑周围古树参天,绿树成荫,红墙绿瓦,金碧辉煌;远远望去,一座座深红的宫殿像嵌在晨阳上一样。
琥珀酒,碧玉觞,金足樽,翡翠盘,食如画,酒如泉,古琴臻臻,钟鼓叮咚。
戏台上正咿咿呀呀的唱着戏,这是京都最红的梨园,沈时清虽然不懂戏曲,但是这柔情哝语听在耳里,确实是一种享受。
沈时清今日一袭蓝色镶绣着银丝边流云纹劲装,腰间束着一条青色祥云宽边锦带,乌黑的头发束起来戴着顶嵌玉小银冠。
银冠上的白玉晶莹润泽,更加衬托出他的头发黑亮顺滑,如同绸缎。
一双秀眉下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充满多情,又透出一丝睥睨天下的从容不迫,高挺的鼻子,薄薄的红唇漾着令人目眩的笑容。
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丹唇外朗,明眸善睐,姿色天然,占尽风流!
当真是雌雄莫辨,那些不知沈时清底细的高门小姐们早已红透了半边脸,愣是不敢再朝沈时清位置上看去。
今日参与宴会安保工作的是沈时清兵营里的兵,她此时守卫在皇帝及一众嫔妃高坐的看台上,任凭底下姑娘们肆意打量。
作为近日大周的话题人物,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她伤好了没,因为这英姿飒爽的大将军左手还包着纱布,贵女们已经起了要给大将军送药的小心思了。
再看高台之上的皇帝陛下,今日是寿宴,他没有在端着严肃的禁欲脸,而是放松了脸部线条,让人觉得平易近人了些。
他拇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有一下没一下,眼睛时不时看一眼前面右手扶刀的沈时清。
此时沈大将军正享受在大家崇拜的目光中,自打半年前从边关回来,一路百姓的夹道欢迎,女儿家的娇羞抛娟,掷果盈车,简直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见沈时清仍旧笑意盈盈,左顾右盼,没一会儿就惹得底下姑娘红了面颊。
顾九洲见了,微眯了迷眼,端起茶盏喝了口又一把丢下。
“砰”的细微声响。
这举动只有身侧的皇后听到了,她惊疑不定的转头,见皇帝一脸不虞望着前方一抹男装丽影,心下了然,回过头假装无事发生;继续听曲。
一曲毕,甘泉苑伺候的宫女纷纷给在座的贵人倒酒,然后便听高位上的顾九洲对着下一排的大长公主道:“姑母,朕知道姑母不喜身外之物,便亲手抄了佛经,也在佛案沐浴了三日佛光,惟愿姑母一生顺遂,无忧开心。”
大长公主甚少露面,沈时清也是第一次见这传说中的人物,顺着皇帝的目光看去,已近四十年华的顾长乐犹如遗世独立的仙子般,一身白衣坐在桌前。
貌似天仙,瑰姿艳逸,桃腮杏面,倾国倾城。
即使已经四十岁,却比在场任何二八年华的小姐都来的美艳不可方物,尤其是那双冷的不似活人的眉眼,竟然比顾九洲平常的冷淡还要再冷上三分。
只听她对着顾九洲笑了笑,冷淡的眉眼终是有了些人气。
“陛下有心了。”
不温不火的回完皇帝的话,身边的侍女很快就去将皇帝的寿礼接了过来。
皇帝送完,就轮到皇后和各宫妃嫔送,再是公侯伯爵的夫人们。
从始至终,顾长乐都是扯着一抹毫无温度的笑容,喝酒这些都是身边的驸马代劳的。
沈时清听说过不少这位传奇大长公主的故事,据说曾经的大长公主,不是现在这样宛如活死人般,没有丝毫人气。
放在二十年前,顾长乐是绝对的话题中心,大周红人。
年轻时的顾长乐就因为美貌出名,因为这般美貌,许多贪恋长公主美色的王侯公子甚至不惜放弃日后入朝为官的机会,自愿求娶成为驸马。
顾长乐刚刚及笄时,长乐宫的门槛就因求娶人太多而换了好几次。
但是当时的长公主却是个离经叛道之人,十八岁时混进禁卫中女扮男装当了个侍卫,闹了段啼笑皆非的事,后来因为和一个名叫裴琰的侍卫互通了情谊,被皇帝知道后给抓回宫幽禁了起来。
恰好在这个时候边关北疆大军奇袭,大周又遇蝗灾洪灾,内忧外患下,北疆国国王这时候却说如果大周愿意将长公主嫁过去,就撤兵。
皇帝当然是二话不说就同意了,能用和亲化解一场干戈,再好不过。
于是消息一传出来,百官又是集体上疏长公主和亲。
顾长乐又怎么肯,闹了不下百次,后来皇帝使出绝招,用裴琰的性命要挟长公主远嫁,当时整个大周,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长公主说话,除了当时的熹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