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785公里的回忆
花清袂2020-02-21 12:513,659

  序言:

  一座城市,生病了 。

  似乎所有人陷入了恐慌、焦急、不知所措;

  也有一些人进入了备战、奉献、无悔你行。

  如果说,双眸是为了看到感动;我们流出的泪水,是否饱含悲伤?武汉,这个我曾经去过的美丽城市,在这2020新年钟声敲响前后,“新冠肺炎”让我们陷入沉寂,而更多的是那些感动,那些付出。这之前,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感受到一种爱的力量在不断强大,更没有因为那些瞬间的相聚别离而落泪。或许纷纷扰扰,或许忘却所有;这之后,我们要爱我们所爱的,珍惜我们所珍惜的。

  纪实小说《雾散江城后》(又名《逆行者日记》)这部小说作品,由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年编剧高喜顺所作。真实取材于“抗击新冠肺炎”的短暂瞬间,用生活和故事见证感动(角色将用化名,故事将做一定的文学加工),让我们见证每一个中国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那一丝笑靥、落泪、悲伤、雄起的背后,纵然觉得:你们是最可爱的人,致敬白衣天使,致敬每一个付出的你们。

  浓雾终将散去,一个美丽的江城武汉依旧动人,而与你们同在的,是我们!如果雾散后,我们依旧会回忆起2020年,这个让我们所有人动容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1785公里,是北京到青海的距离。

  2020年1月24日(大年二十九),我独自踏上了回乡的路。今年的回乡与以往有些不同,北京西站的人并不是很多,我跟他们一样都戴着口罩。进站上车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扶梯上的人群,清一色都防护的严严实实。那个时候,我是有些紧张的,我紧了紧口罩上的金属条,一呼气,眼镜片上全都是雾气,我看不见前方的路,仿佛一切被雾霭遮住。拿下眼镜,眼前的人步履轻快或沉重,眼神中透着对家的思念,在外奋斗拼搏了又一年,期盼的就是与家人团聚。擦拭了一下眼镜,清楚了很多,雾气总是散去,家总会到达。

  在车上遇到几个同乡人是一种缘分,大家戴着口罩很少聊天,有的只是一两句寒暄,大多数都只是默默点头,然后看着车窗外逐渐加快的风景。冬日的北京,生机还是存在的,那天的天很晴朗,微云在空中散漫的游荡,想要寻找一个归处。跟我坐一个铺的是一个中年男子,还有一位刚刚学医的小姑娘,后面又过来一个沉稳的女孩,她似乎不太说话,戴着口罩沉稳的看着我们。

  “青海现在还没有?”中年男子说着,打开一个精致的小瓶子嘬了几口,一股药酒的味道传来,“哎!老了,不中用了。”他看着比我大十多岁,旁边的塑料袋里是各种的药,聊天的过程中,我得知他是北京的一位高管,现在是去西宁旅游,看着他身边那么多药,其实我多少有些感慨:人这辈子拼搏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给妻子孩子更好的生活,但这代价有些大。

  “你得注意身体,大哥!”

  那个学医的小姑娘放下手机,接过我的话,“刚看了,西宁现在还没有呢。”她看上去并不是很外向,虽然戴着口罩,但是说完话之后,眼神中那种逃避的不安,却让人心生怜悯,想想这样青春懵懂的校园年代,我们也经历过,想要融入这个社会,却又胆怯万分,“零三年的非典,青海好像也没有,真希望这方净土好好的。”

  我默默的点点头,2003年非典,那是我记忆中仅存的紧张时刻。那个时候的我们又在做什么呢?铁轨与轮子的摩擦声越来越大,窗外的风景如风驰电掣般的后移,一切变得荒芜,京郊的建筑慢慢变少,中年男子说道:“出北京了!”

  话音刚落,一阵寒风蓦然吹来,眼前一片漆黑,进隧道了。车窗上只有那白色的日光灯的微光印在上面,刹那间黑暗中仅有的白光,却似曾相识。

  2003年,一个离我们遥远的时间段,那个时候的我总是喜欢画画,在我的记忆中只记得那个时候几乎每周就要更新黑板报,而黑板报的主题便是“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说句实话,那个时候我对于当时的“非典”并不是很明白,毕竟还是在懵懂的青春阶段。我只记得,每天早中晚,老师都会让我们凉体温,课间操的时候,总是有一位穿着白大褂的校医背着84消毒液在每个教室消毒,那是我第一次闻见那样刺鼻的味道。我不知道是我不够聪明还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在一个比较闭塞的环境中,完全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毕竟那个时候我们得知“非典”还是从老师的口中,没有手机、没有电话,连家里的电视机都是黑白的,直到最后,“非典”疫情结束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了医护工作者的感人事迹,这才明白,原来这场战役竟然如此残酷……

  白色的日光灯管,是我们从未见过的,那个时候我们刚刚从生炉子的平房教室搬进教学楼,白炽灯换成了日光灯管,我们总是觉得稀奇。或许很多人觉得现代没见过日光灯管,这说法有些夸张了,但是请你想想在17年前的青海某县城,你就明白了。

  2003年的“非典”,学校里测量体温,只要高于37.5度就会被隔离观察,记得那个时候隔离的地方是一间巨大的多功能教室。所有的桌子拼成了床,全天候由校方观察和消毒,白色的木门那圆形的玻璃窗户上,时不时的有家长来探视,而我们却把那个时候称为是一种“福利。”

  “多功能教室今天又放电影了!”这是我常常听到同学们的一句话,当时学业的枯燥的压力之下,大家只想放松,因为在多功能教室有电视看,很多同学便将体温计想一些“伎俩”升温,为的就是去多功能教室看电影。

  我从小的体质不好,动不动就咳嗽,气温突变,我也发烧了被隔离起来,我们似乎是沉浸在电影的海洋中,忘却了自己是一名学生,是天真还是真的想逃避,我们不得而知。直到有一天,教导主任脸色沉重的来到多功能教室,接通了电视信号,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原来

  外面正在发生着什么,一个个穿着白色防护服的白衣天使,一个个照顾患者的瞬间,还有他们与家人之间的那种聚散离合,让我动容。

  多功能教室安静的出奇,那些装病的同学主动测量了体温,回到了课堂。后来教导主任说:“你们以为这是闹着玩?你们以为在这里看电视很快乐,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班主任还有你们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多担心。”

  这一点我是可以证明的,我退烧之后回到班里,全班同学一起鼓掌,班主任的眼神里不再严厉,而是那种温柔的认可。从那个时候我似乎渐渐的明白,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好,都希望对方能够健康。不管是相识还是陌生,都是如此。

  我承认,或许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幼稚与无知,又或者说不谙世事,“非典”什么时候结束的,我全然不知,只知道自己在那个时候,几乎每天都在出板报,那是我最快乐的校园时光,相隔千里,想着作为一个学生,那也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非典”后,我似乎是对病毒没有什么恐惧,不,是那个时候,我根本不懂。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仅仅有十几岁的我们,对“非典”的印象都不是很深,我们的青春经历了那个阶段,而我们没有看到的,还有很多。“非典”已经逐渐淡忘,消逝在脑海中。

  肺炎,我从小抵抗力差,从小就有支气管炎,直到在2016年确诊为哮喘,还好经过了中药的调理,现在基本好了。经历过哮喘的折腾,其实有些事情还是要看开的,珍惜身边该珍惜的,对对自己好的人好,所有的事情做到问心无愧,想必这才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在喘息的节骨眼困难的连一层台阶都上不去,那种感觉我记忆犹新,我恐惧那种感觉,我更敬畏生命!

  没有了日光灯下的那种回忆,2003年的“非典”离开了,如车窗外的风景,我们只愿这样的事情一去不返,毕竟这趟列车是开往2020年新春的,然而,我们期待的会实现吗?一定会!

  车上,我们简单的聊着这次的疫情,似乎都成为了大家口传相聊的热门话题,我们不想这样,我们不想戴着口罩,但是我们只能这样做,因为我们敬畏生命,更敬畏他人的生命。

  说心里话,当时在列车上的时候,我的确是细心观察过那个学医的小姑娘,她正开始学习生涯,大学的日子或许还长,但在某一天我能够想象到,她也会站在一线,也会认真的给病人看病,也会忘我的付出。心生敬畏,是未来,是一株花蕊,灿烂的瞬间只待开放。

  我想,这个时候,她很想冲在第一线吧,看着那些付出的白衣天使,她着急了,心痛了;姑娘,别急,你已经选择了第一线!

  “非典那年,我一个人开着车在北京,很凄凉的,但还是有人一直坚守着岗位,他们真的了不起。”中年大叔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是不是想太多了,2020年1月24日,那天我在车上,我从未想过这些天竟然会有这么多感动与泪水,一个简单的拥抱,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他(她)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2020年,是我从未感受过大爱凝聚,不知道什么时候变得泪点极低,不,只是在这个纷扰的职场、商场、情场生活中,我们从未这样安静的面对这一切。

  1785公里,是从北京到青海的距离,这一路,它经过太多的省市,车窗外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大好河山,谁都不想它生病。

  心,渐渐安静,不管往日我们在职场如何拼搏,如何争的不相上下,这个时候,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那最柔软的瞬间,悄然涌出。《雾散江城后》的故事缓缓展开,那些仅藏的感动与泪水,在若干年之后,将成为我们内心最美的回忆,因为2020年的回忆,是大爱的凝聚,是奉献的他(她)们谱写的华丽篇章。

  其实,我们的内心,

  一直很善良!

继续阅读:第2章 别哭,蓝骑士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雾散江城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