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之后,燕王瑜就和燕王修爆发过一次战争,不过没讨好,算是平局收场,不过燕王瑜手上最精锐的上谷骑兵并没有损失。”
赵郡,祯毅正在听属下人汇报燕国的情况。
他一边吃着燕窝,一边冷笑。
经过一个冬天的整合,燕王修已经完全掌握了代郡,况且代郡军队的实力也不弱。
姬瑜虽然深算一些,但也不可能一举击溃代郡军。
而且现在燕国处于三权分立状态,一权是姬瑜,代表燕国;一权是燕王修,占据代郡;还有一权是岳易,他手上有七万军队,占据了燕国的五成军队实力。
燕王修占三成,而姬瑜手上只有两成,也就是两万多军队。
这次燕国内战,如果岳易和姬瑜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燕王修,那么结局早就诞生了,燕王修如何能是岳易的对手?
但岳易也学乖了,他从上一次的经验之中吸取教训,不再殚心竭虑的付出。他手上军队太多,拥有太大的自主权力,姬瑜也奈何不了他!
“可恶!可恶!”
御书房里,姬瑜怒火中烧,装饰瓶瓶罐罐摔得到处都是。
他恨不得将岳易喝他亲生父亲一同碎尸万段。
但问题是他现在没有这个实力。
甚至连单独对付他父亲的实力都没有。
燕国积贫积弱,他手上现在只有两万军队。
相比起来,除了名正言顺,他任何优势都没有,而这个名正言顺的登基借口也正在破损,燕王修在代郡历数他不臣的过往,令他渐渐有些身败名裂之感。
“王上!辛大人来了!”
宦官瑟瑟发抖,最近王上的脾气不太好,已经打死了许多同僚。相比之下,老燕王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但对他们也没有这般苛刻。
平息怒火,姬瑜命令地上的宦官们打扫御书房:“快请!”
辛柯,作为世子党出身,一直是姬瑜一朝的骨干。
听说出了大事,便立刻来见姬瑜。
“参见王上!”
辛柯大礼参拜,起来之后看着遍地狼籍,有些不好开口。
姬瑜反倒一笑:“让大人看笑话了!”
说着,他走回王座上,整理整理衣冠,问辛柯道:“大人此次前来,有什么事吗?”
“臣今天来想是想问一问,王上觉得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当务之急?
姬瑜有些愣住,他这时才反应过来:是啊!当务之急是什么?他这段时间一直忙于战备代郡,都快忘了自己的身份了!
他是燕王,初春开始,不应该是准备农耕吗?如此穷兵黩武,如何让百姓信任顺从他?
辛柯见姬瑜有些回过神来,又紧接着谏言:“王上,目前的局势扑朔迷离,错综复杂,我们需要抓紧时间啊!”
辛柯进言,他也是热锅上的蚂蚱,急得跳脚。
如果今年初春这一仗打赢了还好说,但结果却是不胜不负。
这就给了燕王修太多运作空间,姬瑜的王位又变得岌岌可危,而顺带着,他们这些从龙之功的臣子,最终也会变成乱臣贼子。
姬瑜没有反应过来,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辛柯出来提醒他。
该注意主要问题了!
姬瑜恍然,他终于注意到了辛柯的言外之意,但他一时间有不知道应该如何是好,便恭敬礼貌的问策:“还请大人教我!”
“不敢!”
辛柯停顿了一下继续开口:“王上,请恕在下直言,目前王上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王位的得来。如果老燕王尚在宫中,此事当然无从说起,但目前老燕王在外,这样就落了口舌。王上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王位问题!”
“这怎么解决?”姬瑜有些不高兴,不说了怎么和没说一样道理?打不过,抓不着。这样一来,王位问题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吗?
“王上,您以为,王位正统与否,应该有谁说了算?”
姬瑜一愣:“什么意思?”
辛柯又循循善诱:“臣给王上举一个人,王上就明白了!”
说着,辛柯用茶水在案几上写下了两个字,姬瑜恍然大悟:“大人说的是民意!”
“不错!”
见姬瑜上道,辛柯也开慰:“民意的顺从才是王位最有保障的根基。老王在位期间,骄奢淫逸,百姓不喜。如今好不容易盼来王上登基,定然要有一番作为,这样才能够让燕国百姓顺从。”
“当然,光靠百姓是不够的,殿下需要统一国内的大夫大臣们,许诺好处,这样他们才会跟随王上!”
“应当从朝廷,到地方,从上层到下层。形成这样的秩序,王上便是掌握了整个燕国!”
“老王民心早已失去,如果这般,便再也没有能力守住最后的根基,恐怕到那时,就连东方成也会亲自把他捆绑来燕都请罪。”
民意、臣心。
这是两个最大的问题,姬瑜现在算是办成了一半的一半。
他抓住了一部分大臣的权力,但是想要统一燕国,这一部分权力是不够的。
“目前春耕正浓,王上何不亲自下地耕耘,以作榜样?”
姬瑜闻言,鼓舞万分:“善!”
“另外还有大将军岳易那里,王上没有完全力量之前,需要时时笼络,不要让他被老王拉拢过去。”
“孤……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