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晚上,顾一样失眠了。
周文渊特意来找她,给她提供了一个看起来空前未有的好机会。
作为一个从小偷偷摸摸在练习本上画漫画、为了买画材宁愿饿着肚子把午饭钱全都省下来的骨灰级漫画爱好者,在一点点经历被父母扔掉画本、被老师没收漫画书的打压之后,顾一样一度完全放弃了。
报考了完全不喜欢的大学和专业,把画笔和原稿纸扔进积灰的角落,曾经的梦想好像只要刻意不去想,便也就没那么想了。
唯一无法放下的是对好故事的执念。
大学时代之所以加入文学社也是因为这个。
顾一样觉得,这大概是她心底最后一点未死的执念。
是她至心深处不服输的另一个自己顽强地坚守。
是不肯熄灭的火种,等待可以燎原的风。
那么周文渊是不是她久等的好风呢?
顾一样想了一整晚。
第二天早上在镜子里看见自己两个硕大的黑眼圈时,她只好给自己多抹了两层遮瑕。
上班的路上,她给周文渊发了微信,大致说了一下陆鹿的情况,让周文渊方便的时候给她回话具体详谈。
打开微信的时候,也不知怎么了,她就又想起昨晚上陆鹿批评她对沈磊太过份的事。
也可能是沈磊昨晚确实又一次帮了她,而她也确实又一次没给人好脸色,使得她愈发为自己之前骂完人就拉黑的“恶劣”言行愧疚起来。
顾一样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放弃地叹了口气,把沈磊从“小黑屋”里刑满释放出来。
“不好意思,昨天工作上遇到点事,迁怒你了,是我的错。晚上我们请你吃饭吧,谢谢你那么帮我们。”
她反复删改了好几次了,才终于确定好措辞,把这段话发送过去。
然而直到地铁到站沈磊也没给她回复。
顾一样被拥挤的人潮从车厢挤到了站台上,心里莫名不爽。
她已经拉下脸皮来道歉了,这人怎么这么大架子,连回一条消息也不肯?
早知如此,还不如继续让他在“小黑屋”里躺尸得好。
可是……怎么说,她确实做得有点过火了。她能有脾气,人家也能有脾气。
也许那人是还在生她的气?
又或者人家正在忙,压根没看见她发的消息。
她一路瞎琢磨着上了园区内的通勤班车,想着,如果到下班的时候沈磊还不回复消息,她就主动上门去把话说开好了。
该道歉道歉,该道谢道谢,有话别藏着,有事别掖着,藏着掖着叫人不痛快,可不是她的作风。
上午的周会是对上周工作的总结汇报以及对下一阶段产品方向的讨论。
B公司阅读文化事业部最近的重点“产品”,也就是顾一样他们没日没夜正在做的项目,是一个实验性的自出版平台,全名缩写Bdp。
简单说,就是一个允许作者自己上传作品,同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决定作品定价的内容销售平台。
但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每一篇作者上传的作品都是要经过三轮预审核的——机器过滤审核一轮,责任编辑审核一轮,其他编辑再审核一轮,但凡审出里面含有“敏感”的内容或字词,就不能正常发布,必须打回去让作者修改,一直修改到能够通过审核为止。
然而仅是机器过滤这一轮的所谓“敏感词库”就海量到让人倍感头疼。其中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排列组合,说来惭愧,顾一样这个自认已经在行业里摸爬滚打有年头的人第一次看见时也自愧弗如,觉得如果不是经过这“敏感词库”提醒,她这辈子可能都不会对这些字词产生这样“敏感”的联想。
顾一样曾经私下吐槽,觉得这还算哪门子的“自出版”,和Amazon推出的Kdp自出版平台比起来,简直差太多了。
但作为一个行业“老人”,B公司的Bdp自出版平台到底为什么不能达到Kdp的高度,顾一样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如果不是被逼急了,她通常也不把这种槽当面吐人脸上。
Bdp平台的一期测试,是由责编各自去向作者约稿,确定选题方向,然后由作者自己在平台上发布作品并定价,最后由B公司的兄弟部门给平台引流完成的。
周会上的每一张PPT都做得特别漂亮,各种线形图、柱状图、饼图,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形势一片大好,上周的PV、UV又全面增长,KPI绝对超额完成。
每次在公司参加周会,顾一样都会有微妙的隔阂感。
她觉得在这个氛围之下的所有人都仿佛进入了一种神奇的状态,被同化,被裹挟。
这状态究竟应该叫什么她实在难以言表,迟迟无法想好名字。
但这状态的症状十分明显:
所有人都在关心“数据”,但根本不关心“产品”本身。仿佛只要能造出好的数据,产品本身到底是什么长成什么模样什么形状那都无关紧要。
因为数据是唯一的指标,数据就是KPI。
而产品什么也不是,产品根本无意义。
可大家的职位明明都是PM,Product Manager,产品经理。
这难道不可笑吗?
顾一样安静地坐在最角落的座位里,面无表情地听其他人热烈讨论,看投影仪的蓝光在他们脸上映出斑斓笑容。
“从上周的数据看,用户在遇到付费章节时的放弃率还是高达90%以上,也就是说有九成的用户都只愿意阅读免费内容,并没有为后续内容付费的意愿。而与此同时,与后续内容相关的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中被搜索的指数却大幅上升了。也就是说,用户并不是不想看后续内容的,而只是单纯不想付费。”
其中一位年轻的男同事正对着自己的PPT图表飞快讲解,时不时要抬手推一下他架在鼻梁上的土豪金色框架眼镜。
“那我们能不能索性直接做全免费阅读呢?”另一位女同事立刻敏锐地提出了问题。
顾一样心里“咯噔”一响,下意识脱口而出:
“不做付费阅读,拿什么钱支付作者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