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没有缺水的忧患,城里城外到处可见水塘,塘中又多有荷,是孩子们爱玩的地方。
水塘被长满青草的田埂围着,走近去,看到一片绿的世界。翠绿的荷叶挤挤挨挨,错落有致,水儿也被它们映成一片绿色,显得十分幽深宁静。一枝独秀,矜持冷艳的荷花挺起长长的秆儿,高耸在荷叶上面,花儿有红有粉,或开或合,无不显得从容自如。一阵风儿吹过,水波微兴,荷叶轻摇,荷花娇羞,偎依唱和,天然和谐之美,画家绝难描绘。
东起来的荷塘更显生机。蛙们在水中巡游,不时探出头来,“咯咯咯”地叫上几声;一只蛙受到惊吓,从脚旁的草丛中跳起,划一道漂亮的弧线跃上荷叶,鼓着双大眼睛窥视着来人。一群花蜻蜓或欢快地飞舞在空中,或一动不动的叮在荷花蕊上,不知是在忙活些什么?小鱼们则在塘边成群结队,忽东忽西,悠然自得地穿行在荷秆和小草之间,轻灵潇洒,无忧无虑。
一阵云儿滚过,豆大的雨滴儿稀稀疏疏的飘散下来,打在水面上,雨,水,叶,秆,互相碰撞,在风的伴奏下,发出美妙的,交响乐般的声音;随手扯下几张又大又圆的荷叶,有人顶在头上,权当雨伞,有人举在手上,作为托盘,去接雨水;点点的雨珠落在光滑的荷叶上,变成滚动不停的粒粒珍珠。水性好的小伙伴索性扯下裤褂跳进塘里,游起泳来,一会儿掰下两个莲蓬,剥出青皮白心的莲籽,一会儿捞起长长的蔓儿,摘下尖尖的乌黑的菱角;手拙的人在塘边的草丛中能摸出长须长腿身躯透亮的小虾,而敏捷的人则可以空手挤住反应稍缓的青蛙,引来伙伴们拍手叫好。
这是我少儿时对荷塘的记忆,虽然在以后的年月里参加过一些地方举办的荷花节,见过许许多多的荷花,也曾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到过武汉南湖的万亩荷塘,但只留下壮观,好看的评语,而没有留下多少深刻印象,我至今依然难忘家乡的小荷塘。
如今到了人生的秋天,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见惯了形形色色的人们,知道了活在世上不容易,才明白荷的真美。
夏日的荷塘灿烂辉煌,虽然孕育和生长在泥塘之中,但它“出淤泥而不染”,高洁异常,夏日的荷美艳迷人,虽然令无数人为之折腰,但它“濯清涟而不妖”,端庄处世,夏日的荷“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能够互相包容,做到来去分明,夏日的荷纤细孱弱,却润泽坚挺,任凭风吹雨打,我自亭亭玉立。于是我们由衷的赞美富有灵性的荷,称赞它是“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花之君子,这无疑是道出了荷之真美所在。
而到了秋后,荷随着成熟而变的深沉了。在萧瑟秋风和秋雨秋霜的无情肆虐下,荷叶变得斑驳锈变且日渐枯萎,诗人形容为“留得残荷听雨声”。但荷秆并不灰心丧气,更不卑躬萎顿,任然从容挺立,直指天穹。荷花则来的最彻底,它早在捧出莲蓬时,就挥去艳丽的衣裳,一缕香魂落在塘水和泥土中,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只有藕这荷之根,怀着永不凋枯的信念,安身于淤泥之中,从大地母亲的胸怀中汲取养分,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当又一个夏天到来时,荷的生命由复苏而萌芽而爆发,荷心中蓄满的激情通过根,秆,叶,花,实传开来,长长的荷秆,圆圆的荷叶,尖尖的荷花,鼓鼓的莲蓬会溅开翠绿的涟漪,挺起身,扩展开,淋漓尽致地展示圣洁和对生命的热情,庆贺自己更高更广阔的又一轮新生。
古人有“见贤思齐”之说,我们也应该向荷花学习,学习荷根默默无闻的奉献,学习荷秆耿直挺拔虚心,学习荷花敢于冒尖劲头,学习荷叶甘当配角精神,争取做一个像荷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修身洁行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