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阙妙谛!金阙妙谛……
冕风氏看完这“金阙妙谛诀”通篇内容之后陷入了沉思当中。
他们巫人是人族当中能够通灵的存在。自身具备的神通法性是生来就有的。不是依靠后天的修炼得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巫人的很多能力不知道为什么不是消失的一干二净,就是退化的很是严重!
而且巫人们的寿命不仅不长,甚至比常人还有所不如。
虽然,他们平日在苍生的眼里是代天而言,可是到了生死时刻,却是自己也不得不无奈的接受上苍的铁律安排。因此,他们看似上苍的宠儿,实则结果跟常人最终也没有什么两样。这成了巫人们心中那永远都抹不去的痛楚!
巫人们对天地自然是没有主观认识的。一切能力都是与生俱来。不需要去修炼,不需要去感悟。神通法力就好似自然而然就有的那么一般。因此,当冕风氏看过“金阙妙谛诀”之后久久不得其解。虽然,在他脑海中偶尔会灵光闪动好似有什么东西要被抓住的时候,那种感觉又忽然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冕风氏是外直中空的淳朴本性,坦荡当中虽然没有什么欲望追求,但是却有着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他对伏羲已经非常的崇拜敬仰,他想拥有伏羲那样的神通道法,因为有了那样的神通道法可以为天下的苍生百姓做很有意义的事。
凭着这样的一个信念,冕风氏站在原地一次又一次的苦苦参悟着伏羲大帝留下来的“金阙妙谛诀”。
何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呢?他反复的在心中咀嚼着“金阙妙谛诀”开头的这句话。
天道周行本就无有痕迹可循,否则也不叫天道了。那么观察那虚无飘渺之道,又如何的观之呢?
冕风氏想来想去觉得一头的雾水。他们巫人都习惯了自然本有的一切。要让他们把习以为常的习惯加以改变还真是有些费劲。
他许久之后仍是想不明白,无奈之下他又开始细品下面的一段话。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
当再一次看到这一段内容的时候,他灵识的深处突然有了一丝明悟。
贼者,行也!五贼者,五行也!天下万物虽然纷纷扰扰,庞杂无数。但皆不出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属性。这是冕风氏他们巫人自从生下来就晓得的。而能用之得当,自然是五行相生,互得其利。如果用之不当,则五行相克,互为制约。
想到这里,他又接着想到,既然,天之五行统摄万物。那么天与人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他顺着那壁上的话继续往下看,只见下面如此写道:“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冕风氏看到这里不由得灵识豁然通透,清朗起来。
原来,天道之下生发万物,唯人被天道赋为万物的灵长。而万物运化的内涵不过是一个天机也。谁抓住了这份天机谁就是天道的代言人,谁就有与道合真的可能。人族和龙族之间的大战,前者就占了这份天机,先机!所以龙族衰,人族旺。所以,伏羲大帝就总结说:“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而这个机不在别处,就在人之一个心字上。
心,机!
冕风氏参悟到这一层修真的绝密,震撼之情自是难表。他如痴如醉的又向下看去。
只见那“金阙妙谛诀”接着写道:“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冕风氏看到这里已经能一通百通,前后贯通。他明白这段说的是相克之理,生死之要。一切不过存乎一心,见机相应而动,待机相应而行。动静要有时有度,如此自能修成圣人之功。
“原来如此!”他心中喜悦,竟然不由自主的说道。
“冕风氏,你莫非参悟到了什么不成?”此时,东王公突然在他身边有些急迫的问道。
冕风氏回过头来,见淳于兰馨不在“碧海悬空殿”中,却是没有先回答东王公的问话,反而奇道:“淳于兰馨这一会跑到哪里去了?”
“这一会?你站在此处参悟那‘金阙妙谛诀’已有半载的时光,哪能是一会的事呢!那淳于兰馨只是参悟月余就难再有寸进。此刻想必是在殿外看那青龙折腾呢!”东王公轻呼一声之后回道。
“是吗?我这一站竟然过了这么久。却是让我自己也难以想象!这壁上的‘金阙妙谛诀’我的确已经有所领悟。却是不知对与不对。我且说与你听听。”冕风氏说完略一沉思就将这半载的参悟尽数的道了出来。
他这番参悟让东王公自是另眼相看。只因这四壁之上的内容生涩难懂,懂了又分人而领悟不一。可以说,参悟的越深,入定的时间也就要越长。同理,入定的时间越长,参悟的也就会越深。以他东王公的大巫身份,加之几千年的道行也只能做到参悟三个月而已。所以,他急急的想要知道冕风氏是如何做到的,并且都参悟到了什么。
冕风氏一番洋洋洒洒的言论只听得东王公激动不已,拍手赞叹。最后竟然给冕风氏鞠了一躬。害的冕风氏都手足无措起来。
“真是没有想到!伏羲大帝留下来的‘金阙妙谛诀’竟然被你冕风氏给参透了。这人族大兴看来真是运数使然啊!”东王公额手相庆的说道。
“这也没有什么!只是冕风氏机缘巧合罢了。这四壁之上所留的内容我还有两句没有参透明白。你看!”冕风氏说着一指那壁上开头的一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和“能依此自始至终,随曲就伸;心领神会,潜移默化,可证金阙妙谛!”两句沉声说道。
他平日里虽然难免少年的顽皮,可那内里藏着的无比恒心和毅力却是在此时体现的淋漓尽致。他心中总是觉得,这开头看似概括的一句和结尾笼统的一句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伏羲大帝就于中没有其他的寓意。
东王公听他刚才讲的特别的好,当下也是应声向那首尾两句话看去。虽然,他这几千年来参悟这“金阙妙谛诀”已经看的滚瓜乱熟,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他此时却不敢小觑冕风氏的一言半语。
他二人虽然都在这里定定的参看着。可冕风氏的眼中却渐渐荡漾出一圈圈海蓝色的波纹。
此时,那“金阙妙谛诀”在冕风氏的眼中竟然动了起来……
冕风氏也是觉得甚为奇怪,与此同时他突然发现自己的阴跷竟然无端的跳了一下,然后就有一缕氤氲之气自阴跷穴向上行去。
当其行到两腰之间的之时,又自动的从左肾到右肾呈八字形的绕了九圈,然后又归到两腰间骤然鼓荡翕张,直引得“碧海悬空殿”当中的空气也是无风自动起来。
冕风氏只觉得随着肚脐与之配合的翕来张去,竟然有一丝清凉酣美的东西进入了自己的身体并与那缕氤氲之气合到一处后继续向上行去。此时,被惊扰了的东王公在一旁竟讶然的看到,有那万丈光芒自冕风氏的八万四千毛孔当中放射出来。
此时的冕风氏乌黑的长发飘扬摆动,看在东王公的眼中就好像下凡的天神般透着难以言表的庄严肃穆。
再说冕风氏体内的玄妙之物行到他的天门之后,绕着天门的九窍又是行了三百六十个气数的周天。
这天门就是头顶的百会,是百脉聚会之处。天门周围的九窍乃是脑中的九房,是主宰一身神明的枢纽所在。
如此过了半盏茶的功夫,就听九种各不相同的有如金石相击之声响起,随即,九窍当中各闪现出一个体貌完整的小人来。这乃是九窍里的真人。
他们出来后,各自口呼一声:“上善!”算是九位“真人”与冕风氏打过了招呼,见过了礼。从这一刻起,这九位依靠冕风氏的玄妙演化出来的“真人”就得开始听命于冕风氏的神识号令了。
九位“真人”礼毕之后再次消失不见。而那玄妙自百会开始又顺着身体的前面向下行去。
那玄妙行的柔柔缓缓,酥酥麻麻。让冕风氏好不舒服。如此这般的又在周身上下所有的脉络之内走了个三十六遍,最后那玄妙才隐于冕风氏的灵台紫府之中消失不见。
而此时的冕风氏看在东王公的眼里虽然那万丈的光芒早已消失不见,但是更让他惊讶得合不拢嘴的是,明明冕风氏站在那里,但是冕风氏却好像空气一般的虚无,又好似清水一般的明净。
以东王公几千年的见闻经历,自然在震惊之余已经明白冕风氏是彻底的参破了伏羲大帝留下来的“金阙妙谛”的玄要真机。
他忽然想到了什么,转首再向那四壁上的“金阙妙谛诀”看去。只见那些蝌蚪状的诀文竟然已经一点点的消失隐迹。此时,伏羲大帝离去之时所做的偈语在他脑海中突然想起:“金阙妙谛,内有真机。参破寓意,玄要隐迹。人族有统,轮回当立。万世师表,可名黄帝。”
东王公已明白了伏羲大帝偈语的所指。他见冕风氏已经功行圆满,遂跪倒于地高声呼道:“老臣东王公拜见人族新主,冕风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