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与林松嘀咕了一会儿后就相跟着出了大厅。秦风望着他们上了车,直到两人离开了能有十分钟后,他才出了售票厅。他并没有跟踪他们,这没有必要。在回去的路上,秦风又理了一下整件情的脉络。他越来越觉得鬼画的事虽然超乎常理,但是背后还真是隐约有人为控制的痕迹。
他想到了从心怡身上揭下的那块不干胶上散发出的淡淡的腐尸气息,那可是跟老杜画中的气味一样啊!现在确认了老杜的酒是被丹丹送给了林松,那么上面粘的不干胶散发出的气味该怎样理解?
想到这里,秦风倒吸了口凉气!要么这彻头彻尾就是个阴谋,要么就是,就是丹丹也是个“鬼魂”!
这天晚上,秦风翻来覆去的很长时间都没睡着。他觉得自己离事实越来越近了,但是心中却突然涌起了莫名的念头,他想放弃,他不敢面对事实,不管事件的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秘密,结果肯定是很糟的。
第二天一早老杜就打来了电话,他已经准备好了,只等秦风去接他。秦风赶到老杜家楼下时,他已经等在那里了。秦风惊讶地看见,这位老杜同志居然大包小卷的装了能有两大旅行背包,也不知里面都装了些什么。更想不到的是这位老兄还背着画夹!
秦风苦笑着摇了摇了头,他能看出老杜的兴致很高。这个人走到哪里都带着他的画夹,想来那旅行包里也装了不少的美术用品吧。这件事如此的紧迫,他居然还有心情写生?看来他是不折不扣的画痴了。
在车上,秦风做出漫不经心地问:“对了,你就这样走了,家里怎么办?”
“锁门,反正也不差这一两天。”老杜之从上了车就一直在整理他的物品。
秦风没有再说什么,他已经确认丹丹并没有回来。是啊,她目前可正与文质彬彬的林松在一起呢!怎么还有心情回到老杜这个病老头子身边?秦风从后视镜中看了看老杜,他叹了口气,对这个老夫子生起了一丝怜悯之情。
秦风把车寄存在了港口的保管处,与老杜登上了船。一路无话,他们的船只在小孤岛停了一站就到了蛤蜊岛。
蛤蜊岛是长山县的政府所在地,它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成一个弧形卧在黄海中。它偏东西走向是30公里,偏南北是10公里,有点狭长,如果在空中鸟瞰,那形状倒有点儿象是一根香蕉。岛上主要以渔业为主,其中盛产的牡蛎尤其闻名,以个体大,多汁而蜚名全国,蛤蜊之名也就由此而来。毫无疑问,即然盛产蛎子,那么这个岛海岸线大部分都是以峭崖礁石为主,因为牡蛎这种甲壳类软体动物是生长在礁石上的。
记得小时候,秦风常与爷爷来过两次蛤蜊岛。那时候爷爷还带着大姨家的小三。他们手里拿着一把那种老式挂暖气片的生铁钩子,手里拎着一条玻璃丝袋子,在退潮的时候就在礁石上用暖气钩子撬下生长在石上的蛎子,有时干脆不连壳一块撬起,用钩子把壳撬开后,就取出嫩嫩的蛎子肉,在海水里涮一下就送到了嘴中。生吃蛎子那是渔民的老传统了,在有些酒店中也有这样吃的,不过那大都是老醋喂好,再拌上佐料,吃时别有一番风味。而象这样在海边撬开就吃,说实话,那味道怪怪的,鲜滑当中夹杂着一种腥腻的味道。但当时他们还小,也无所谓什么外味不外味的,看到别人这么吃,他们也就效仿了。幸亏爷爷有准备,他会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饼子,掰开两瓣后给两个孩子一人一半,于是他们就着饼子吃下一颗颗还在微微蠕动的蛎子。
秦风望着海岸边那些赶海的渔民,想起了小时候的事,他的面前又浮现起爷爷那满是沧桑的慈祥的脸,心头就涌起了复杂的无法言喻的感慨!是啊!水根爷爷他是个憨厚善良的人,可是对于柳青,对于微尘,甚至对于安庆堂,他的心中一直都怀有一种深深的负罪感。而他在这个世上唯一对不住的人恰恰就是秦风的奶奶柳青。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啊!没想到爷爷唯的罪行却让秦风有机会来到这个世上,而他竟又鬼使神差地与安家的事纠缠在了一起,这是冥冥之中上苍自有安排吗?
蛤蜊岛码头比张家集港还要小了一些,确切地说目前他们还不能算是到了岛上,因为码头是建在离岛不家三公里的一座小岛上的,这小岛不过能有两块足球场那么大,上面有一个广场,一幢墙面斑驳的三层楼,楼的一层是售票厅,二层是旅社,三层就是港口管理部门的办公室了。售票厅只占了小楼一层一半的面积,其它各处开了几家店面,有商店、有小吃部,也有卖些纪念品、土特产什么的。总之店面都是即狭窄又凌乱,生意却都是火得很。
在小岛的一角突兀地矗立着一座小山包,说是山包,其实用巨岩来形容比较合适,它的一面延伸到了海中,另一面修有数十级石阶,沿着石阶而上就会登到岩顶,上面是一座老式的灯塔,不过早已荒废了。以前秦风来时曾到上面去过,那灯塔里面遍是垃圾,还有大量的粪便,蛆虫遍地都是,苍蝇嗡嗡地飞来飞去。现在,那唯一可以通到上面去的石阶被用铁丝网给拦住了,想来上面的情况应该是有所改善吧?
这座小岛的名字叫龙眼砣,它与哈蜊岛之间由一条三公里长的跨海大堤连着。堤坝上的公路很宽,偶尔还有一两个宽阔的小广场,上面有几家店铺。这让坐在公交车里的秦风与老杜很是诧异!很少有车在那里停的,这几家小店铺开在那里靠什么维持生计呢?随后泰风想了下也就释然了,因为他一路上看到有不少骑车的或是走路的人在公路上走着,想来这些人走在这三公里长的公路上,半路也许会找个地角歇一会儿吧?那就是这几家店铺的生意来源。
公共汽车用了不长时间就驶进了县政府所在地盘龙镇。盘龙镇只有一条主街道,两边是些最近几年刚建起来的楼房,从街道的格局与建筑来看倒是修得蛮漂亮的,清一色的欧式小洋楼设计,街道两边的绿化也不错,遍是花圃与大叶杨,不过目前全披上了一层白雪,倒也别有一番风情。
长山县是个很富庶的县,它的十几个岛屿都以渔业为主。在工业方面倒是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在另几条不太宽阔的小街道中有几家船泊辅机厂,说是厂子,其实大多数也就是小作坊,专门为岛上的船只维修配件而设置的。
汽车在镇上唯一的广场停了一会儿,其间又上下了许多人,然后驶出了盘龙镇又向前开去。这个小镇上是没有客运站的。
秦风在车上担心地问老杜:“我们不在这里下吗?再往前会有招待所吗?”
老杜呲牙一笑,拍了拍秦风的肩膀说:“没事,还早着呢,我们要到终点站才下。这个岛上有三个乡,十九个村子,每个村子都有招待所的。别忘了这可是旅游渡假区啊。”
秦风没有再说什么,他看到车里有几个人都转过头,用看傻子一样的目光在打量着自己,他的脸上感到一阵发烧。小时候他与爷爷来可没有在岛上转个遍,只是在海岸边转悠了一下而已。
这时候坐在前排的一个谢顶的中年男人回过头来打着招呼,他问老杜:“你们这时到岛上来旅游的吧?”
老杜点着头,转念一想,这个季节到蛤蜊岛上来旅游观光,可是有点不切合实际,随后又摇了摇了头。
秃头角会意地一笑,点着头说:“嗯,难道你们也是来求签的?”
“求签?”老杜满头雾水,“求什么签?”
“怎么?你们不是到龙骨庙中去的?”秃头角有些意外。好象外地人来到岛上不去什么灵云庵就是件不可理解的事似的。
秦风在一旁接过话头说:“噢,我们是来写生的。”他说着指指了老杜肩上背的画夹。
秃头角点着头:“这样啊。那你们也是从市里来的吧?”说着他先做了自我介绍,他姓张,别人都有叫他张司令,是个体养殖户,本来住在岛上,在几年前就搬到市里去了,不过他的生意还在岛上。张司令说着递过了名片。
名片上的署名是“盘龙渔业公司总经理张军”几个字。老杜与秦风也递过了名片,三个人握了握手。老杜也客套两句。张军却爽快地说:“快别叫我张经理了,那是自封的。”
这时候车里有几个人哈哈笑了起来,其中一个人扯着大嗓门对张军说:“我说张司令,你什么时候成经理了?”
众人又笑了起来,显然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是认识张军的。张军倒也不以为意,笑骂着那个说话的人:“去你妈的大虾米,哪天老子非把你给煮了剥成虾仁不可。”
大嗓门嘿嘿笑着,又与张军斗了一会嘴,到了一个小站后就下车了。
老杜好奇地问张军:“张司令,你的这个称呼是……?”
张军摸了摸后脑勺,憨笑着说:“他们乱叫的。因为我吧,在公司里叫伙计们全是少校中尉什么的,所以他们也就称我为司令,后来就传开了,岛上的人都这么叫我。”
老杜这才明白绰号的由来,也是暗自一笑。
张军又说:“以后你们也别叫我张经理的,听着怪他妈的不舒服的,就干脆也叫我司令得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东北豪爽的汉子。
“我说张司令,你可又收了两个部下啊。”旁边的一个大嫂插科打诨地说。车里的人又笑了起来。
张司令又回过头与那个大嫂斗起嘴来。车里一时显得热闹已极。
汽车又在半路的几个小村子停了两站,然后就到终点站天井屯了。天井屯是个典型的小渔村,在山脚下零星散布着十几户人家,不过每一家的房屋盖得都是很整齐,全是两层的红瓦蛋黄色墙面小楼。而最今秦风与老杜没有想到的是,小村中的街面全铺了沥青,并且街边还有路灯。看起来安祥又富有异国乡村情调。
老杜感叹着,没想到十年不见,这个小山村已经发展成这样了!如果不是车到了终点,他是无论如何认不出这就是曾经破败不堪的天井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