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缝针?”秦风有些傻里傻气地问。对于这方面他实在是所知甚少。
微尘解释说:“罗盘分三针,分为正、中、缝。正针所指方向是地球的磁极子午,故称地盘正针,其圈层有二十四字,用途在于定山向、辨水向;中针处在正针与缝针之间,其子午线对准内盘的壬子和丙午之间,属北极子午,作用是上测天星气运进退,下测山川分野地脉;而缝针子午在内盘,也就是正针的子癸、午丁之间的缝线上,故称缝针,又称天盘。缝针测定的是太阳光影,即臬影子午线。我们知道,用磁针和日影测出的方向是有区别的,所以堪舆术有正针和缝针之别。缝针用于消去来之水,辨休囚旺相之方。而这个副罗盘却没有缝针,岂非怪哉?”
老爷子一提起这些就滔滔不绝,其他人却听得直摸后脑勺。司令看了看老杜,老杜望了望秦风,秦风也是一脸茫然,他把目光投向了三叔。三叔看起来对这些倒是略有所知,他想了想后试着解释说:“你看会不会是这样?由于这副罗盘是专为这里所建造的,它根本就不需要借臬影子午线来寻龙点穴,因此也就没必要用缝针?”
微尘大摇其首:“不不不,绝不可能,罗盘本就是用来定方位,测风水的,如果没有了缝针那还叫罗盘吗?况且在这样的地下,即使没有光线,那还是离不开要对水龙进行一番勘察的,这就更离不开缝针了。”
“那会不会这样?”一旁的心怡插嘴说,“这个大罗盘本身就是一半,它的缝针会不会隐藏在另一半呢?”
微尘转过头打量着心怡:“咦!你的这个想法倒是大有可能啊!但是这样一来就应了针引逆行,浮而乱动。因为缝针如果在墙后就一定是逆向西,而沉于下,这样就意味着其下有黄砂古暮之所。这倒是与大多数的金字塔功能有些吻合。”
这时的司令已经急得抓耳挠腮了,他忍不住插嘴道:“我说,管它墓不墓的,先把这两根大金条掰下来再说。”说着撸起袖子作势就要动手。
三叔一把拉住了他,轻声喝斥道:“你不想活了?对于这里我们一无所知,不要乱来!”
这张司令对于三叔的话向来是言听计从,听老爷子说得这么严重只好收手作罢,望着两根磁针满是惋惜之色。
三叔接着教训他说:“还有啊,罗盘的磁针是有磁性的,还没有听说过用黄金能做罗盘的,我看这东西极不寻常,它是不是黄金还在两说着。”
微尘点着头:“你说的没错。这确实怪异得紧啊!这样大的一个罗盘,又是用黄金打造的,它究竟起着什么用途呢?”
张司令见摆在面的两要黄登登的“大金条”动不了,就又开始打别的主意,他围着坐在子午内盘癸字格上的僧人转了两圈,然后眉开眼笑地从僧人的腰间解下一块佩玉,拿在手里颠过来倒过去地打量着。大家谁也没留心他的动作,直到听司令轻声念出“大义元年……汉王……赖……赖什么达……”
老杜离他最近,听他这样一说,伸手就把司令手里的玉佩给抢了过来。这张司令可急了,好不容易得来个宝物,哪能容别人抢去?和身扑过来就要与老杜扭打在一起。
“别乱来!你这个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还是三叔喝住了他。
司令眨着眼睛,一脸不满之色:“我说三叔,咱爷们可是一家的,你要分清里外啊!这个东西明明是我先在这老和尚向上发现的,却被这个老夫子给抢去了。你们大家说说,有这么不讲理的事吗?”
这时的老杜根本就没有理司令,他捧着玉佩看了几眼,马上就郑重的宣布:“这是一块元未时的东西,从上面的年号来看应该是陈友谅赐赏给别人的。”
大家围过来细看,只见被老杜捧在手心里的不过是一块极普通的玉佩,上面镂刻有几个字,正面是“大义元年,汉王恩赐”,背面是“五官灵台郎赖昊达”几个字。由此断定这赖昊达是一个人名,五官灵台郎是他的封号,而“大义元年,汉王恩赐”又说明这个赖昊达是在元未汉王陈友谅摩下供职。奇怪的是,这样一块玉佩怎么会出现在一个和尚的身上呢?难道这个和尚就是那个赖昊达?
秦风望了望老杜,希望他能够知道这个赖昊达的事。而老杜也用迷惑的眼神望向秦风,显然这个人名连老杜也没有听说过。
“赖昊达……司天监灵台郎……”微尘凝着长寿眉,喃喃自语着。
老杜可对眼下的这个老道士没抱什么希望,一个连他杜夫子都没听说过的人,这个山野道人会知道?他没有理会微尘,转而对秦风说:“现在看来这个和尚八成是元未的人。那个时候陈友谅的部下没听说过有和尚啊!对了,你再想想他有没有什么军师之类的是出家人,也许能找出线索。”
秦风绞尽脑汁苦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汉王陈友谅的部下中有过什么出家人。
这个时候微尘好象找到了答案,他轻轻点着头,喃喃地说着:“是了,没错,一定是他。”
“是谁?”众人一起问。
“目讲僧。”微尘缓缓地从齿缝里崩出三个字。
“目讲僧?”大家大眼瞪小眼,谁也没听说过这个人名。
“目讲僧又是谁?”老杜急不可待地问。
微尘定了定,这才往下说:“目讲僧的生平很难考证,他本是陈友谅的摩下的一个参军,后汉王兵败出家。他自称能以目讲法,故人称目讲僧。其真实姓名与籍贯都没有记载,在史料中也没有什么记录,人们之所以能记住他,主要还是因为此人在堪舆界的声望……”
“堪舆界是怎么回事?”老杜打断了微尘的话。其实这也是众人想问的,只不过大家没好意思打断老道士的讲述。
微尘说:“这堪舆即寻龙点穴之术,在民间通常叫做风水或是青囊术。对于风水想必大家都知道,其实风水与风水术还是有区别的。风水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风水术是主观对客观的活动。风水的本体是自然界,风水术的本体是人。在传统观念中,人们约定俗成的把风水与风水术混为一体,实则两者的涵盖面是绝不相同的。
而堪舆术就是风水术的雅称。堪者,本义是凸地。《说文•土部》中有‘堪,地突也’,段玉裁注:‘地之突出者曰堪’。堪的引申义有天、胜任,还与勘察的勘字相通,因此这个字即可以表示山脉丘陵,又可以代指为勘察的意思。
舆的本义是车箱,引申为地。所以这两个字运用在一起,有阳与阴、上与下,天与地之义。而古时的堪舆师其实就是今天的风水先生,所不同的是在封建年代,堪舆师是社会地位极高的一个群体,在汉武帝时堪舆家是方术的一支流派,经常参与国家大事的咨询,一度受到朝廷重视。当然这也与汉武帝晚年比较痴迷于寻仙之道有关。”
老杜恍然道:“这样说,这个目讲僧就是个风水先生了?”
微尘微微点头:“基本可以这样称呼。但与别的堪舆名家又不尽相同,诸如晋代的郭璞,唐代的杨筠松,宋代的赖文俊,还有明代的刘基等等,他们都是遗有著作流传后世的。而这个目讲僧却从未有著作流传后世,但是其名头却是非常的响亮,以致于后世的风水师纷纷托言目讲僧曾传风水密籍于自己,借以达到声名远播的目的。他们甚至相互攻击,都说对方是讹传,只有自己才是承目讲僧的真正衣钵。由此可见此人在堪舆界的声望。”
众人还是头一次听说这些事,倒也觉得希奇。老杜在微尘说到这里后又接着问:“那你怎么知道这个人就一定是目讲僧呢?”
“要判断这一点其实不难,你们看,”微尘指着那块玉佩说,“从这块玉佩上镂刻的文字来看,此物可能是一块腰牌之类的东西,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官职证书吧。上面的大义元年毫无疑问就是陈友谅创立的汉年号,而后面的五官灵台郎赖昊达,自然就是此人的身份。这与目讲僧曾效力于汉王是吻合的。只是直到现在,怕是也没有知道目讲僧的真实姓名,这个赖昊达可能就是他的俗家名字。当然,靠这些还不能确认此人的身份,但是目讲僧还有一个特点。”
微尘说到这里顿了顿,扫视了眼周围的人,继续往下说:“就是这个人能开天眼。”
“开天眼?”大家倒吸了口凉气!那不是传说中茅山术的一种吗?而且开天眼也只是在意念上,而不是在形式上。也就说所谓的天眼不过是一种意念的凝聚,而不是真的在脑门上生长出一只眼睛。
微尘看出了大家的疑惑,他接着说:“天眼通常只是代指一个人据有了某种洞察一切未知的能力。是,它不是专指于在眉心间真的长出一只眼来。然而这个目讲僧不同,他之所以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其义就是说他具有第三只眼。当然,这指的也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第六感。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确实是一个异人。有不少民间传说都提到此人在出家后经过数年修练,真的就在额中生出一只眼来。不管传言是真是假,从他的身份到穿着,再到这个大罗盘,再联系到天眼,我想此人定是目讲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