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战没持多久,黄巢就吃不消了。他的部队本是从长安逃出来的,不可能带很多粮食。还没到八月份,大齐兵随身携带的军粮便吃完了。大齐兵又没有根据地作为后援,虽然蔡州可以帮上忙,但主要是提供军用器材,如盔甲拉,兵器啦。至于粮食,蔡州处于河中一带,也正闹饥荒,自身难保,哪有余粮给他们。
没吃的怎么打仗?可以去抢,可方圆六十里的地方都没有老百姓,抢谁的去?更远的地方也没得抢,关东一带,连年战乱,早就发生了大的饥荒,老百姓是饿得贴在墙上,走都走不动。那就去挖,去摘,把能吃的草根、野草、野果、野叶,通通弄来充当军粮。
这样硬撑了一段时间,农民军终于撑不住了。黄巢跳到半空中一看,陈州依然固若金汤,四野除了一群半死不活的老百姓,什么也没有。还有老百姓?黄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要地上有人,就不担心没有军粮。别皱眉头,千万别皱眉头。把人当作粮食吃,黄巢绝对不是空前,也不会绝后。
人吃人的事例太多,不好列举,姑且举一例加以说明。隋朝末年的诸葛昂、高瓒比富,不好怎么比了,就比吃人。高瓒请诸葛昂吃饭,煮了两个十多岁的小孩,把熟的头颅和手脚端上来招待贵客。礼尚往来,诸葛昂请高瓒吃饭,把爱妾蒸熟,然后给她涂上胭脂,穿上锦衣,让其盘坐在银盘上,由两个力气大的青衣婢女抬到筵席上。诸葛昂撕下爱妾的腿肉请高瓒吃,自己则不慌不忙切下肥脆的*部位大嚼起来。
大规模吃人的例子也比较多,但还是有限,根据史料记载,有这样一些。请诸君静下心来,听我大致讲一下:隋朝末年,朱粲乱军吃人;北宋末年,山东淮南一带当兵的、当盗贼的、当老百姓的吃人;安史之乱时,以张巡为首的濉阳守军吃人;元朝末年,朱元璋的淮右军吃人;明朝末年,蜀地的老百姓吃人。
但是,历史上所有的大规模吃人事件,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没有超过唐朝末年的黄巢军吃人。
第一、方法巧妙。黄巢军弄了个小发明,改良了一下朱粲用大铜钟活煮数百人吃的方法,造了一种巨大的磨盘,号为“舂磨”。把捉来的俘虏、抢来的百姓、从官兵手中买来的活人,不管男女老少,把衣服一剥,一次性投近三百人到“舂磨”中,连皮带肉带骨头,全部粉碎,充作军粮。
第二、规模宏大。黄巢把数百个“八仙营”建设成数百个“舂磨寨”,著名的有“瓦子寨”、“西华寨”等。每天,数百个大寨同时开工,采用机械化流水作业,源源不断地给黄秦联军输送人肉军粮。惨绝人寰的交响乐!试问,世界上有哪部交响乐能盖过数百个巨磨发出的“轰隆“声与数千人发出的惨叫声合成的交响乐?
第三、雅俗共赏。朱粲的军队吃人肉讲究美学:每次攻下城池,把那些妇女、小孩奖给立了战功的部队;朱元璋的淮右军吃人肉,讲究口味要鲜:先把活人清洗干净,然后用一只大缸盛上清水,活人坐在其中,再用一口大缸盖好。这样之后,在缸底烧火,慢慢加热,直至煮熟。北宋靖康年间,山东、淮南、京西一带吃人肉讲究口味要重:当时的人肉很便宜,还没猪肉贵。可能是腊制的人肉口味重些,屠夫们把整头人暴晒一下,抹上适当的盐,腌制成腊肉。腊制人肉分门别类,用又老又瘦的男子腌制成的叫“烧把火”,用妇女腌制成的叫“不羡羊”,用小孩腌制成的叫“和骨烂”。多么形象生动的命名,要是在现在,肯定是国际著名商标,用其命名的产品是国家免检产品。
黄秦联军的没那么多讲究,男女老少混合在一起,磨成肉泥,皮肉血骨和在一起,各种口味齐全。想吃嘛辣的,拌点辣椒粉;想吃清淡的,可用清水煮一煮;想吃香的,可用烧烤。无论哪种口味,只要方法对头,都能够制成。
第四、数目惊人。黄巢从长安逃出时,六十万兵将还剩下近十五万,降秦宗权部万多人,加起来有十六万多人(有史书说围陈州的黄秦联军大百万人)。黄秦联军到底吃了多少人,史书上没有确切的数子,只知道他们用巨磨碾制军粮,每天要磨数千人才能满足需要。
数千人,应该至少有二千人才能说是数千人,暂且把数千人定为二千人。从中和三年(883)六月开始,到次年四月止,黄秦联军围陈州达十个月,近三百天的时间。根据这些数据,保守估算一下,黄秦联军共吃掉六十万人。六十万这个数据太大了,一般人心里接受不了,所以,有的史学家认为只有三十万左右。
即使只有三十万,陈州附近的老百姓哪有这么多。于是,黄秦联军分兵四处抢夺老百姓,所有河南府许州、汝州、唐州、邓州、孟州、郑州、汴州、曹州、濮州、徐州、兖州等几十个州的地方,都成为黄秦联军的军粮供应站。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血战前行的历史,更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鲁迅先生说,他打开厚厚的中国封建历史,满眼就两个字:吃人。
黄秦联军的魔爪也伸到了汴州,难怪史书上说朱全忠刚到汴州上任的时候,是“内有骄兵,外有贼寇”。朱全忠要在短时间里建设好汴州确实不容易,但是,他建设好了,汴州的力量开始强大。僖宗听说黄巢联军的势力还比较强大,于是,命朱全忠担任东北面行营招讨使,作为独挡一面的统帅参与围剿黄秦联军的行动中去。只是,这个时候朱全忠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没有马上出兵讨伐。
一眨眼,到了农历的年底。汴州城里一片祥和,大街上走动的人开始增多,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一对年轻夫妇漫步在汴州街上,时而在这里看看,时而到那里问问。如果不是隔他们不远的地方,总有几个魁梧的汉子跟着,谁也不会想到他俩一个是汴州的节度使朱全忠,一个是节度使夫人张惠。
“惠儿,你看,这几个月汴州城的变化怎样?”朱全忠指了指人来人往的大街,笑着问张惠。丈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张惠还听不出来?她妩然一笑,说:“汴州城的变化虽快,可没有阿三的变化快。”
“惠儿,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有些不理解。”妻子带有玩笑的话语让朱阿三有点纳闷,不过,他喜欢妻子这样。自从有了她之后,他才感觉到人生是如此有趣。“阿三,你自己发现没有,你的脾气没那么暴躁了,你的见识越来越远了。”张惠一条一条地列举着,“总而言之,是你的变化才使得汴州有变化。”“哈哈哈,”妻子的这番称赞令朱阿三心头乐开了花,得意地大笑起来。
朱全忠的大笑引来了许多目光,慌得张惠急忙捅了他一下,说:“不许这么笑,别人都在看呢。”说完,张惠拉起阿三的手,就往前走。
〖春有百花冬有雪,我的小书等您阅。亲们,下午第二更,收藏、推荐、推广,一个也不能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