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蚀欣然领队到达白狐一家所在的洞口,吩咐诸人静待,自己上前作揖道:“六尾雄狐可在,故人来访。”
不多时,一只四尾的小白狐从洞中探出脑袋来,一双大眼睛疑惑地看着三蚀。三蚀认出此乃是之前三尾小狐,当即大喜,欣然上前,将自身气息放出。四尾小狐感受着熟悉的气息,回忆良久,方自记起。小狐开心地蹿入三蚀怀中,舔着三蚀的脖子,逗得三蚀呵呵直笑。可小狐狸突然想起什么,用哀怨地眼神看着三蚀,低鸣着跳下地,跑回洞中,示意三蚀前来。
三蚀连忙跟上,进洞一看,只见那五尾母狐不见了踪影,而雄狐原本的六尾只剩下五尾了,还有一尾断剩一小截裸露在外,三蚀当即大骇。
小狐对雄狐叽叽喳喳地说了一番,雄狐了然,口吐人言道:“三蚀小友,多年不见,竟已成人。咳咳,只可惜孩子他娘见不到了。”雄狐边说边咳,辛苦异常。
三蚀上前将脑中小人暗自探出一瞧,只见雄狐妖丹上裂痕遍布,体内妖力絮乱,生机微薄。连忙出洞叫来诸人,共同出策救治。
当圣姑入洞的那一刻,雄狐连忙挣扎着想要起身迎接,小狐则匍匐在一边颤抖不已。
三蚀奇怪地看向圣姑,圣姑不好意思地上前将雄狐安稳下来,又把小狐抱入怀里好生爱抚。用类似低鸣的嘶吼声和二狐叙说一番,二狐方自安定。
随即,圣姑将手放在雄狐腹部查探后,眉头一簇,旋即手上红光一闪,那雄狐飞速好转,断尾再生,如重生一般。
雄狐起身对圣姑道:“多谢圣姑出手相救,灵狐一脉第七千九百八十代族人参见圣姑。”
圣姑不耐烦道:“好了,好了,小狐狸说说你这伤势是如何得来。我乃是三蚀的好友,不必如此大礼。有事说事,不要见外。”
三蚀心存疑惑,但见圣姑转移话题不想多提,倒也不问。连忙询问雄狐方自得知,原来三蚀是失踪后,寒水谷中的妖族屡遭乌泽国的巫师搜捕。一年前,白狐一家遭遇五名蛊王之境的黑巫围捕,五尾雌狐舍命爆丹击杀三人,重伤一人。六尾雄狐将余下两人击杀后,也重伤不起,一年来都不曾恢复。若是此次非圣姑相救,雄狐也会妖丹破裂而亡,小狐失去父母也难以生存。
三蚀暗思这乌泽国和东山国年年征战,按理不会屡次在寒水谷这样的公共地带打杀妖族,徒增事端,引发大战。
当即安慰了雄狐一番,和众人欲去乌泽国一探究竟,那四尾小狐纵身蹿入三蚀怀里,不肯出来。
雄狐训斥一番,小狐呜咽着看着三蚀。三蚀心一软,对雄狐道:“此番前去乌泽国,我一行之人倒也各个修为精深。如若小狐愿往,可随我前行,也能增长见识。不知雄狐大哥如何?”
雄狐听罢,心中大喜,暗想三蚀如此年轻有如此修为,当是前途无量。妖族圣姑又和他相交亲密。若小狐能跟随三蚀,当真是好机缘。雄狐连忙望向圣姑,见圣姑并不理会,立即道:“若是如此,实乃小狐福分,还多谢三蚀小哥抬爱了。小儿名妲白,尚未能人言,还请小哥多多锻炼指教。”
三蚀暗自记下,作别雄狐,带着小狐随众人前往乌泽国。
寒水谷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数十里山路,众人转眼就走出了谷来。三蚀暗道这乌泽国的巫族果然对寒水谷的妖族搜捕频繁,沿途原本众多的妖族栖息地,竟未见一妖。神识探去方自发觉偶有几只化形、灵觉期的灵妖蛰伏在洞穴中。三蚀偷偷看向圣姑,只见圣姑脸色如霜,寒若冰雪,阴沉至极。三蚀暗想此番乌泽国中的巫族就算自己不和他们算账,圣姑也不会给他们好果子吃了。
出了寒水谷不多远处,正是三蚀此世父亲泽伟的军营,三蚀心中一动,一行人隐藏踪迹,悄然入营一探。
以三蚀一行人的修为,寻常士卒如何发觉。不多时就到了那大军中帐,一行人如鬼魅般潜入。
只见那帐中端坐一人正是泽伟。三蚀一惊,暗道那寻常凡人寿命不过数十年,自己在寒水宫中就已待两百余年,这泽伟如何可能在世。
三蚀将脑中小人暗自探出,细细一查,大吃一惊。那泽伟三魂七魄竟早已破散,眼前之人不过行尸走肉,并无意识。他心脏处蛰伏着一只墨绿色的小虫,双翼六足,尖头圆身,正是那黑巫蛊术中下的一种蛊虫。
三蚀见此恍然大悟,原来泽伟早已不在人世,一副身躯全由这蛊虫指挥,施蛊之人暗自操控其行为举止。怪不得当日泽伟一反常态,陷害自己。三蚀转念一想,顿时大惊,泽伟既然已沦为傀儡,那泽家上下岂不是朝不保夕,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三蚀此世生母李婷,那温柔莞尔的形象顿现眼前,三蚀不禁着急起来,惦记其她的安危。不过片刻后,三蚀再次冷静下来,毕竟已经二百余年过去了,怕是那李婷早已不在人世。三蚀暗道冤有头债有主,此番定要查出当年事情真相,公布天下,沉冤得雪,逞凶除恶,恢复清平。
众人见三蚀沉思不语,各自施展神通查看起那泽伟来。
殇山姥姥见状了然,对三蚀沉声道:“门主,此人身中的乃是黑巫中的碧蝉蛊,专门夺魂去魄,操控人心。老身此前和巫族白嫧交往颇深,曾习其蛊虫分辨之术。”
三蚀闻言道:“姥姥可有法查出下蛊之人,此蛊有无破解之法?”
殇山姥姥笑道:“门主闭关多年,老身闲来无事,料想这巫族蛊术防不胜防,特向那涂噬大巫索求那破蛊之术。涂噬大巫说蛊术之法皆靠蛊虫,如若身具蛊母,且蛊母本事高于下蛊之蛊母,则可反控其所下蛊虫。”
三蚀眉头一簇道:“那蛊母的本事高低又如何分辨呢?”
殇山姥姥笑道:“门主请看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