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解读断诗
沙笥2015-10-25 02:323,629

  这时仲发似有发现,叫道:“快来看这壁上,好像有字。”洪银凑过去仔细一看,果然上面密密麻麻的地刻着古字,有些字体模糊不清,极像是“秦隶”也就是古隶。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

  相传秦时有个小县官,名叫程邈,他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虽说这隶书与现代汉字已经非常接近了,可那些古字多有斑驳,要完整的连起来还真是不容易,洪银虽然跟毛道长习过一段时间的道符,那好多道符都是用古字书的,所以毛道长也教过一些古字知识,不过那也仅是皮毛,并没系统学习,像这壁上这些连贯性的文字,自己一时哪看得出个所以然。而仲发只好习武,对这更是一窍不通,这可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仲发见洪银也认不出来,这才想起自己哥哥的教训,“一介武夫,朽木不可雕也”看来这习字还真是有点用处,可惜哥哥没来,要不然他一定识得这上面刻了些什么。不过他对这文字之迷也没太大兴趣,于是对牛三喊道:“三叔,这密室里就这么些破玩意儿,那鬼子估计把这值钱的玩意都给搜走了,咱还是别呆在这瞎找什么线索了,换别地找去吧。”

  众人多是庄稼汉出身,也看不出其中有何异处,李队长虽然喝过些墨水,可也没心情去研究那些古字。这当务之急是把那几个殘寇给灭了,所以便赞成仲发的意见,离开这密室,又退回到了蝙蝠穴洞里。

  仲发见洪银手里带着那破丹炉,说道:“我说,银儿,你不会也想去炼那个什么丹吧?我可听说那丹会吃死人的。”

  “瞎说什么啊,我师傅早跟我说过,这外丹一般人是不能随便炼成的,就算炼成了,也不能随意服用的,现在多是修气功内丹。再说这破丹炉哪还能炼丹啊,我只是想带出去研究下。”洪银白了一眼,解释道。

  “不是就好,我还真怕你稀里糊涂的着了丹迷,给吃坏了身子呢。不过这破丹炉能研究个什么出来啊?”这仲发还真是不依不饶地问上了。

  碰上个这么爱发问,却不好学问的表哥,洪银也没折了,只好装作没听着,跟着大家继续探寻这山洞了。

  这蝙蝠穴朝北面还有一个洞道,那洞道越来越狭窄,而且隐隐吹来阵阵风声,看来这是蝙蝠穴的出口处。沿着一道没踝的水渠前行了十来分钟后,那尽头隐隐闪烁着光茫,看来前方就是这整个山洞的尽头了。

  众人见这山洞都寻了一遍,最后还是让几个鬼子跑了,还真是有点不死心,只能逞一时嘴快,狠狠地骂上几句,便钻出了山洞。

  这一出山洞,众人傻眼了,没想到这出口处居然就是村民取水的狮子口潭。经过这么一折腾,众人呼吸着洞外的新鲜空气,才发现全身臭哄哄的,脸上也脏兮兮的,大家互相看着这滑稽相,忍不住哄然笑了起来。

  虽然这次没把那些残余的鬼子都给剿灭,但这次搜捕却意外的发现了这个山洞,如今只有三四个小鬼子被逃脱,想必也成了惊弓之鸟,成不了气候。总算是没白走一趟。正当李队长宣布大家撤回的时候,仲发眼尖,发现那旁边田中有一块水稻被什么东西压伏倒了,走过去一看,竟然有个人倒在稻田里,便大叫道:“李队长,三叔,你们快来看,这里有个死人。”

  众人闻声赶过去一看,那人伏面倒在稻田中,一身紫褐衣裳,手中持着法盘,身上两胁间两个窟窿流着鲜血,看那伤势应该是被刺刀所伤。而且这里没有出现打斗的痕迹,由此看来,这个人是被人偷袭,或者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熟人突然刺杀。

  “这不就是那领鬼子进洞的人么?”洪银想起在山中见过那群日本鬼子中有个会点方术的神秘人就是这身打扮,只是不知为何会被杀伤弃于田野之中,难道那几个军装鬼子出来后要抢金丹?因为他原来身上的包袱也不见了,想那大蛇修的内丹应该也不在了。

  “奇怪了,那几个鬼子逃出来了,难道起了什么内讧?居然自相残杀起来。”牛三也感到惊讶。

  李队长眉头一挤,吩咐道:“先别管是什么人,看下还有没有气。”于是便招呼两个把那人拖到田埂上,翻转个身来,摸了一摸脉,再探了探口鼻,还有微弱的呼吸,居然没死。

  李队长想,既然这还有个活口,先救活再说,应该从他口里就能探出这群鬼子此行的目的了。于是大手一挥,众人一齐把这神秘人抬回村里祠堂,然后村中人叫来了华大夫,华大夫看了看那人伤势,做了简单的清洗伤口,及包扎。然后对李队长说:“李队长,这人伤势严重,怕已经伤到内脏,若要救活的话,还是到乡里的医所诊治方行。”

  李队长闻言,便同牛三讨论了几句,然后派人从乡医所里叫来副担架,把这人给扛走了。李队长临走时交待,这个人是鬼子此行的重要线索,若救过来后,便立刻通知村里人,一起审问。

  众人经过这么折腾,天也快黑了,还有几个村民一夜没睡,又在洞里过了一天,双眼黑得都像个熊猫一样,这精神一松懈下来,人也困了,便打着哈哈,各自摇回家中睡觉去了。

  洪银便拉着仲发去找伯发,想问下他识不识得“秦隶”。此时伯发正在家中劈柴,洪银和仲发把山上的事跟伯发粗略的讲了下,然后问起“秦隶“的事情。伯发一听那山中有“秦隶”便两眼放光,要知道这古体字能留在这山洞里,绝对是个重大考古发现,从中说不定就能探寻出历史上某些空白之处。这读书人最爱研究历史,伯发岂能放过这个良机,就想拉着洪银再去一探那些古字,但是这天都快黑了,而且那手电筒都让李队长给收回去了,打个火把去也不太方便,只好暂先缓缓。

  洪银便向伯发请教了些“秦隶”的知识,伯发一见有人来请教,那可是立马丢下手中的活儿,从屋里翻出一本旧书,那上面介绍了“秦隶”的一些知识,以及少量的“秦隶”拓本,秦隶的出现使我国文字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则从表形、表意到形声,字体结构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但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但是留传下来的“秦隶”真迹却是极少。

  如果那山洞里真的是“秦隶”真迹的话,那无疑是本价值连城的“天书”,那对于读书人来说可真是个天大的诱惑。伯发不由叹道:“那些小鬼子,还瞎寻什么啊,这价值连城的东西,都视而不见。”

  洪银干笑道:“鬼子不可怕,就怕鬼子有文化,若让他们知道了,那就算没被偷砌下来,也得让他们给糟蹋了。”

  “那倒是,对了,听你们说,那山里还挺危险的,你们追寻了一夜,那些鬼子到底窜到山里找什么啊?”伯发好奇地问。

  “具体找什么,目前谁也不清楚,不过我猜一定是什么重要的东西,不然那鬼子怎么会在宣布投降的时候还寻来呢。”

  “嗯,不是有个会方术的鬼子被你们给带回来了么,就没从嘴里抠出点线索来?”伯发继续问道。

  “是带回来了,可他发现时已经被人刺伤了,还不知道救不救得活。他是目前唯一的线索了。”洪银倒有点为那个神秘人担忧起来。

  “不仅如此,若知道鬼子的意图,还能顺藤摸瓜,猜测那壁上的秦隶的内容。”显然伯发更关心那些文字的秘密。

  “这个暂且不提,我在那洞里发现一个书帛,可能是那个人掉的,上面写了一首断句诗。我也一时猜不出其中的内容。”说罢便把随身携带的书帛拿了出来给伯发看。

  伯发接过仔细看了看说道:“帛书又名缯书,是以白色丝帛为书写材料,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一般是用于纸张没发明之前,你现在手里的算不上是帛书,就材料而言纤维较粗,纸质坚韧应当属于麻纸,麻纸别称布纸,就是用破旧麻布制造的纸。隋唐五代时的图书多用麻纸,但依这首诗来看,这麻布应该是元朝时的物品。你知道为什么我们这地方叫麻布乡么?就是因为我们这里盛产黄麻,唐时司农寺在此设一织造厂,以供太府。所以就称为了麻布乡,到宋元时麻纸已不占主要地位,但乡间仍有作坊织造,这手中麻纸极可能就是本地所产。但是出自何从之手,我这一时也说不上来了。”

  洪银听了这番解释大为叹服,不由想到圣人所言“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伯发顿了顿仔细看了上面的诗句,接着又说道:“这首诗赋出自揭徯斯,那这麻纸上的几句断诗一定就是出自他之后,也就是可以推测最早是元惠宗至元年间的东西,也可能是明清,但可能性不大,因为明清之后,麻纸基本上都绝迹不用了。”

  洪银见伯发分析得如此入微,不由连连点首问道:“那表哥,你看在元末时我们这有没哪些名人,这其中有没谁可能是这抄诗的人?”

  伯发叹道:“这就不好说了,这惠宗至元到元灭还有六十年的时间呢,这其中出现的人物多的是,谁都有可能的。”

  洪银有点不死心又问道:“这玉笥山是道教圣地,我猜这诗也应该是习道之人或者对玉笥山了解的人抄录下来的,你从修道名人中想想有哪个?”

  伯发无奈的说:“我只读书,不修道,对道教中的事知之甚少,这个你问九叔公可能更清楚点。”

继续阅读:第1章 东密传人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麻布诡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