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打着天龙军大旗从山后转了出来。蹋顿一看,倒吸一口凉气,怎么会是刘焕的人马?刘焕怎么忽然向自己动手了,转头看看身旁楼班和于能。这两人也一样,都愣愣看着眼前的黑甲骑兵。
徐晃排好队伍,朗声道:“乌桓的猪狗们听着,你们竟敢行刺我家主公,今天我奉主公之命要将你们灭族!”
蹋顿迷惑了,自己什么时候派人刺杀刘焕了,真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既然遇上了,乌桓的勇士就不能害怕逃跑。还没等蹋顿反应过来,徐晃将大斧一挥,玄武军一声不吭,马蹄踏出节奏想着乌桓人队伍就冲了过来!
蹋顿并不示弱,指挥自己的军队进行了反冲锋。很快,两军就撞到了一起。乌桓人一向都是草原的霸主,只有檀石槐和慕容风时代被鲜卑人欺负了几十年,现在檀石槐和慕容风都已经死了,蹋顿以为乌桓的春天来了,没想到一个汉人刘焕将整个草原搞的天翻地覆。
玄武军的兵器和装备已经超越了当时的科技,再加上这些年刘焕不遗余力的改善马匹,玄武骑兵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相比还要占到上风,面对对于自己两倍的乌桓骑兵,没有一人害怕和胆怯。
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在自己面前,蹋顿愤怒了,他一把甩开身上的铠甲,连续砍翻两名玄武骑兵,直奔徐晃而来。徐晃一看,来的正好,抖擞精神,挥舞着大斧一招劈山势差点没讲蹋顿大刀刀柄劈成两截。
兰楼和于能看蹋顿孤立难撑,一个舞枪,一个挥舞狼牙棒,三人和徐晃展开激战。玄武军虽然勇猛,可好汉难敌四手,当马速降下来之后,面对多于自己的敌人开始显现出了焦躁和疲惫。
站在山顶上的魏延一看势头不妙,向身旁的传令兵说了一声发信号,带着第二队玄武军从山顶就俯冲了下来。突如其来的侧面攻击,让乌桓人措手不及,刚刚扎稳的阵脚被魏延这一冲撞,顿时再次散乱。
钟华看到魏延已经冲进了战场,也不犹豫,拿起大刀,扳鞍上马,大刀前指。又是一只玄武军从侧面狠狠的撞到了乌桓人的队伍上。乌桓人的军阵一下子乱套了。并找不着将,将找不着兵。
这顿好杀,用遍地死尸,血流成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从一开始徐晃几人就没有想过留下俘虏,所以只要看见还有喘气的乌桓人,不管是死是活补上一刀了事。
蹋顿几人正和徐晃打的火热,猛然听见身后呐喊之声和惨叫之声此起彼伏。急忙回头一看,两队骑兵正在屠杀自己的属下,左边一人正是在草原上消失了几年的苍狼钟华,右边一人就是一刀杀了鲜卑第一勇士宇文博的破军魏延。
蹋顿心道,完了。他这一分神不要紧,徐晃抓住空挡,一斧磕开楼班的长枪,向下顺势一劈,右北平单于于能连人带马被活生生劈成了两半。
听到于能的惨叫之声,蹋顿赶忙扭头去看,徐晃大斧向上一带,双手握住斧柄一转,斧忍照着楼班的腰眼就招呼过来。楼班一看不好,急忙翻到马侧想躲过这一招,徐晃双手放低,照着马腹就是一斧,战马左边的肚子被拉开一尺多长的一道口子,在大斧力量的作用下,战马吭也没吭一声,向着右边就到了下去。
可怜楼班小小年纪喜欢骑高头大马,他的马可是全乌桓最高大,最彪悍的战马。战马一倒将楼班压到了马下。楼班还没有出来,后面的一对骑兵呼啸而过,将楼班连人带马踩成肉泥。
蹋顿大叫一声。楼班才是丘力居的儿子,丘力居死时楼班年龄太小,丘力居将楼班和蹋顿叫道床前,吩咐将单于之位传给蹋顿,就是想蹋顿这个大侄子能够照顾儿子楼班。
蹋顿看着楼班在自己面前被踏成肉酱,两眼露出红光,挥动大刀不顾一切的向徐晃杀来。蹋顿现在已经迷失了自己,招招都是同归于尽的打法,完全没有防守,只是一味的进攻。
徐晃可是一员上将,嘿嘿笑着看着已经处于崩溃边缘的蹋顿。瞅准一个空挡,一斧子磕飞蹋顿的大刀,顺势剁了蹋顿战马的头颅。蹋顿被战马扔出去很远,一名士兵看见,举起手中的骑枪,向上一捅,蹋顿的身体乖乖的让骑枪穿了一个窟窿,顺着枪杆滑到了护手之处,双眼圆睁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乌桓人的军队没有了主心骨和统帅的指挥,顿时乱成了一锅粥。有的人见势不妙,掉头就跑,有的赶紧跪地投降想换的自己的一条性命,还有的负隅顽抗被乱刀分尸。
玄武军可不吃这一套,专门分出人马追击逃兵,跑得快的,还能捡一条小命,跑得晚的,追上就是一刀,那些投降的等待他们的还是头顶的屠刀。
徐晃、钟华、魏延三人指挥士兵,将自己人的尸体找出来包好运走,其余的乌桓人尸体,一把火烧的连个骨头渣都没有剩下。这场仗将乌桓的主力全歼与白狼山下。
随即,钟华、徐晃、魏延兵分三路,像爬犁一样从乌桓的土地上犁了过去。从辽西到辽东,从右北平一直到高句丽边界,完完整整土地之上变成了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处处是黑烟,处处是死尸。天空中的老鹰和地面上狼群整天跟着玄武军移动,因为它们知道,这支军队路过的地方总会有很多的肉。
乌桓男女老幼,出去被掠夺的汉人,不下五六十万人,在刘焕的一句话之下,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全部到阎王殿报道了。
曹*得知,刘焕派人将乌桓人斩尽杀绝,轻轻的对郭嘉道:“世人都说我是奸雄,杀人不眨眼,我看刘焕比我强多了!”郭嘉也摇头叹气,面色沉重没有说话。
为了不在激怒刘焕,曹*在刘焕夺得了右北平之后,做了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让刘协下旨,将右北平的太守之位封给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