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正是贤弟了却心愿之时么?”李肃两眼精光闪烁。
高顺看了看李肃,知道他今日来的原因,沉思片刻,冲帐外喝道:“传张将军与成将军来此议事。”
“喏。”门口一声应道。
不一会儿,一阵脚步声由帐外传来,“哗!”的一声,两个身体健硕,年轻的俊伟将官阔步而入。
“怎么晚了,表兄召我与文远,有何急事?”说话之人面色微黑,骁悍威武。
“成贤弟可还记得我么?”李肃看到成廉马上起身行礼道。
成廉循声望去,惊呼道:“你不是李肃么?奉先一直都在找你,你这些年都跑到哪里去了?”
“嗯,怎么回事?”高顺心头一动,问道。
“表兄不知道?李肃可是唯一见到吕大哥一门惨案之人啊!”成廉诧异的望着高顺说道。
高顺闻言心中立时大定,说道:“果然如此。”
“那贤弟还不动手。”李肃大喜道。
张辽疑惑的望向李肃,说道:“高大哥,这是怎么回事?”
“唉!文远,为兄也不瞒你,事情是这样的……,所以为兄势必要将丁原老贼斩杀之,文远可愿助我?”
高顺说着便将自己与吕布如何的交好,又说出吕布的大仇,接着便将自己的打算说出来,并希望张辽可以协助自己为吕布报仇。
张辽仔细的听着,听到高顺说完之后,他又将事情的前后回忆一遍,最后他果断的说道:“小弟愿紧随高大哥的之左右。”
“好?”高顺大喜道。
“可是,我等杀了丁原老贼,又将投往何处了?”成廉担心谋杀朝廷重臣的结果。
“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高顺却是望向李肃问道。
李肃心道来了,急忙回答道:“某遍观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
高顺深深的看了看李肃,又道:“某欲从之,恨无门路。”
“呵呵呵!”李肃欣喜的取出金珠、玉带列于高顺等人身前。
成廉诧异道:“何为有此?”
李肃微微一笑,拱手向三人作揖道:“此是董公久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
“原来你是董卓之人。”张辽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高顺回身背对李肃,以眼神示意张辽、成廉二人勿动,自己则故作语气感激的说道:“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
李肃呵呵一笑道:“如某之不才,尚为虎贲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
高顺转身说道:“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
李肃低声说道:“功在翻手之间,贤弟不肯为耳。”
高顺沈吟良久之后说道:“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何如?”
“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李肃催促高顺道。
高顺看了看成廉与张辽,随后猛然答允,当下便与李肃约定于明日去降董卓,李肃心中狂喜,此时任务已了便告辞而去。
待到李肃离去,成廉不解的问道:“表兄,你不是一直都讨厌董卓么?怎么却去投他?”
张辽也是神情凝重的望着这位自己素来敬重的兄长。
“奉先之仇不得不报,可是之后我等藏身何处了?先暂时屈身董贼之下,待日后寻到奉先,我等再去相投。”高顺说出自己心中所想。
“哦,如今只能如此了。”张辽点头理解道。
高顺望了望成廉、张辽二人,有力的点了点头,说道:“来,咱们说说这样将丁原老贼拿下而不使众军哗变。”
…………
是夜二更时分,高顺令张辽、成廉二人领兵将并州军营控制住,自己则提刀径入丁原帐中。
丁原此刻正秉烛观书,见高顺进来,微笑着问道:“公衡来此有何事故啊?”
高顺沉声问道:“吕良一家血案,汝不做解释乎?”
丁原心头一紧,不觉神情为之一愣,随后慌忙道:“这我哪里知晓!”
高顺见此神情更加笃定了,怒喝道:“亏得吕世叔待你如兄弟,谁知汝不过一中山狼耳!”
“你待如何?”丁原大惊失色。
“自然是为奉先兄报仇雪恨了。”高顺欺身上前,恶狠狠的说道。
丁原顿时大为惊慌,高声疾呼,“来人啦,高顺造反了。”
“哼,不要白费功夫了。”高顺轻蔑的说道。
“锵!”丁原知道大营已被高顺的人完全控制了,当下心中一狠,拔出长剑,厉声说道:“我有什么错,吕良和成鹏若不是倚靠着张懿老贼,他们又怎会压在我的头上,想我通谋略,有武勇,善骑射,他们那个极的上,不就是因为我出自寒家么?我就是不相信,我就是要盖过他们,我比他们两个都强!”
“这就是你谋杀吕世叔一家的借口?枉费奉先视你如生父。”高顺彻底被激怒了。
“哼,他推诿严氏婚约,至我于何地?汝竟然言其视我如生父,可笑!”丁原面部近乎扭曲的说道。
“老贼,看来是留你不得了。”高顺猛然大喝,疾步上前,长刀力劈而出。
丁原措手不及,被高顺一刀便砍下首级。
高顺斩下丁原首级,出营大呼左右:“丁原不仁,吾已杀之。肯从吾者在此,不从者自去!”
由于张辽与成廉的震慑,军士们惊魂片刻之后,慢慢平静下来,纷纷表示愿意追随高顺,只有少数思念家乡回转并州去了。
次日,高顺携张辽、成廉持丁原首级,往见李肃。李肃见之大喜,忙将三人引见给董卓。
董卓见到丁原已死,自己又得三员大将,心怀大喜,使人置酒相待三人。
席间,董卓做礼贤下士之态,对高顺下拜道:“卓今得将军,如旱苗之得甘雨也。”
高顺等慌忙起身,纳董卓坐而拜之道:“明公不弃,顺当倾力效劳之。”
董卓即以金甲锦袍赐高顺、张辽、成廉三人,众人畅饮一番,许久才散。
除掉丁原之后,董卓自是威势越大,自领前将军事,封弟董旻为左将军、鄠侯,封高顺为骑都尉、中郎将、都亭侯。
此时,李儒知道时机成熟,便劝董卓早定废立之计。
于是,董卓便于省中设宴,会集朝廷一众公卿,令高顺将甲士千余,侍卫左右。是日,太傅袁隗与百官皆到。
酒行数巡,董卓按剑说道:“今上暗弱,不可以奉宗庙,吾将依伊尹、霍光故事,废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为帝。有不从者斩!”
席间一众文武群臣惶怖莫敢以对。
年轻气盛的中军校尉袁绍却挺身而出道:“今上即位未几,并无失德,汝欲废嫡立庶,是想造反了么?”
董卓勃然大怒,起身暴喝道:“天下事在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汝视我之剑不利否?”
袁绍亦不甘示弱,拔剑相向道:“你的剑利,我的剑未尝不利!”两个人便像斗鸡一般,在筵上怒目对视。
李儒顾忌袁氏宗族宏大,见到此景,立刻上前劝止道:“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袁绍气揭过后,心中胆怯不已,当下不敢多留,便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
董卓怒气未消的对太傅袁隗说道:“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废立之事若何?”
袁隗早就心惊肉跳了,此刻那敢反对,低声下气的说道:“太尉所见是也。”
董卓这才面色缓和了些许,环视席间一众百官说道:“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
此言一出,文武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
宴罢,董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道:“袁绍此去若何?”
周毖道:“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
伍琼亦道:“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董卓点头从之,即日差人拜绍为渤海太守。
却说袁绍匆匆而出,便见宫外一众弟兄朋友,忙上前招呼。
“本初怎么就出来了?”曹*问道。
“孟德不知,董卓恶贼忤逆,我顶撞几句就拔剑杀我,此地不得久留。”袁绍心有余悸的说道。
曹*心头一动,问道:“本初今后欲如何打算?”
袁绍看了看眼睛精光连闪的曹*,低头沉思片刻,不由想到昔日与尹铭、曹*等人攀爬北邙山时的情景。喃喃说道:“有枪就是草头王,枪杆子来面出政权。”
“呵呵,好一句,有枪就是草头王,枪杆子来面出政权!”曹*心领神会的大笑道。
尹铭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昔日的一句话,竟然将他苦苦隐忍不敢篡改的历史轻易的改变了。
“事不宜迟,我这就要走了。”袁绍感到时间急迫。
“好好,我等一同走。”曹*岂会落入人后。
众人马不停蹄,蜂拥至西园军营,趁着董卓尚在宫中宴请一众文武百官之际,假传旨意各自将自己掌管的军队带出。
西园八校之中,宦官蹇硕、赵融、冯芳麾下之军皆被董卓所控制,夏牟、淳于琼二人忠于袁绍,当下便与袁绍之军汇合一军。屯骑校尉鲍鸿则是曹*的人,他也将自己麾下军队交由曹*统领。
众人将军队带出,与洛阳城外会合,袁绍与夏牟、淳于琼告辞曹*、鲍鸿奔冀州去了。
“孟德,保重!”
“本初,一路慢走。”
“鲍鸿,你且去谯郡,我还有一事要去完成,若是久等我不至,你便领军去投尹铭。”送走袁绍等人,曹*却是不同鲍鸿一同上路,反复又叮嘱鲍鸿几句,便自己回洛阳城去了。
曹*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就是决定刺杀董卓,为了报效国家的,也算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他必须去试一试,如果真的为国家消除了董卓这一大患,一可为国家除害,二来自己也是名利双收。所谓人生在于搏,险中求富贵,何乐而不为!?
次日,曹*满身壮志,佩着宝刀,来到董卓相府之外,问左右门卫道:“丞相何在?”
门卫认得曹*,便回答道:“在小阁之中。”
曹*谢过门卫,径直走入董府。来到小阁,见董卓坐于床上,边上一位身高八尺,威风凛凛的壮汉侍立于侧。
“孟德拜见丞相。”曹*躬身施礼道。
董卓见到曹*,含笑问道:“孟德何来?”
曹*沉心静气道:“孟德听闻丞相欲废帝另立,想过来问问。”
董卓略一点头,望向旁边的壮汉,说道:“华雄,吾有西凉进来好马,汝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
“喏!”华雄领令而出。
曹*心中大喜,暗忖道:“此贼合死!”
待到华雄出去,即刻就想拔出短刀刺杀之,但是想到董卓力大凶悍,是以未敢轻举枉动,便若有若无的与其闲聊起来。
董卓身宽体胖,不耐久坐,与曹*聊的时间一长,便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曹*心知时机就是现在,暗咐道:“此贼当休矣!”
随即急掣宝刀在手,正待要刺,却不想董卓仰面看倒衣镜中,照见曹*在背后拔刀。
心中便是一惊,急忙回身问道:“孟德何为?”
这时华雄正好也已牵马至阁外。
曹*心慌,知道没有机会了,便持刀跪下道:“*有宝刀一口,献与恩相。”
“噢!”董卓低声应道。
接过视之,见其刀身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真乃绝世宝刀也。随手递给华雄收好。曹*当即将腰间刀鞘解下递给华雄。
董卓引曹*出阁看马,曹*躬身谢道:“愿借试骑之。”
“好。”董卓就教与鞍辔。
曹*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逃出得洛阳城外,飞奔谯郡而去。
华雄觉得此事诧异,便对董卓说道:“适来曹*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
董卓想了想说道:“吾亦疑之。”
正说话之间,恰好李儒到来,董卓便将其事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