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着许久,两军终于在邓县遭遇,当孙坚大军一到,那边的蒯越已经将阵势摆开,一马当先,遥望孙坚大军。
孙坚心怀侥幸,打马上前问蒯越道:“蒯异度何故引兵截吾去路?”
“哼哼!”蒯越冷笑连连:“汝既为汉臣,如何私匿传国之宝?可速留下,放汝安然归去!”
这番话正说道孙坚的痛处,孙坚当即恼羞成怒,大喝道:“公覆何在!与拿下这个匹夫。”
黄盖得到军令,挥起一对断魂鞭交错置顶,跃马而出,直奔蒯越而去。蒯越右首大将蔡瑁不屑冷笑,拍马挺枪迎上。
两将错马相交,枪鞭斗到一起,二将来回激斗,眨眼就是数十合。黄盖见短时间难以胜出,便故意使出一个破绽,蔡瑁不知虚实,挺枪激进。黄盖大喜,放出空挡,使得蔡瑁一枪刺到空处,马上身形为之一愣。就在蔡瑁一愣之际,黄盖斜里一鞭挥出,猛然砸向蔡瑁,蔡瑁躲避不及,“啪!”的一声,铁鞭正打中蔡瑁胸前之护心镜。
蔡瑁吃黄盖一击,顿时胆怯,不敢再战,拨马就走,孙坚乘势挥兵突进,杀过界口。追到岘山之时,却见山背之后传来金鼓齐鸣之声,孙坚驻马止军,放眼望去乃是荆州牧刘表亲自引大军到来。
孙坚遥望刘表,高居马上,拱手施礼道:“景升何故信袁绍片面之词,相*邻郡?”
刘表神情冷淡,轻蔑的问道:“汝匿传国玺,将欲反耶?”
孙坚看着虎视眈眈的荆州大军,恨得牙痒痒的,可是又不敢乱来,只得屈辱的说道:“吾若有此物,便死于刀箭之下!”
刘表自然不信孙坚之话,也不反驳,只是说:“汝若要我听信与汝,便将汝随军之行李,任我搜看。”
孙坚脾气本就火爆,对刘表的轻蔑举动再也忍不住了,当即大怒,喝叱道:“汝有何力,敢小觑我!”
盛怒之下的孙坚可不管敌众我寡,就欲整并与之交战,可是刘表奸诈异常,并不与其交战,引军便退。
孙坚纵马欲赶上去,拼杀一阵,可是程普、黄盖等人担心有诈,急忙叫住孙坚道:“主公且慢,当心刘表有诈。”
“徒有虚名,吾岂会惧他,看吾将其生擒活捉了。”孙坚一意孤行,冒然急进。
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人不敢让孙坚一人冒险,赶紧追上前去。果然不出众人所料,孙坚刚冲过山去,便见两山之后伏兵群起,背后蔡瑁、蒯越不知从哪里赶来,将孙坚孤军困在垓心。此时的孙坚孤军就如惊涛骇浪之中的一叶小舟,被巨浪撞击着、拍打着,随时都会有舟覆人亡的危险。
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四将看的胆战心惊,奋力冲杀进去,拼死将孙坚救出,但却是折损兵士大半。孙坚脱出险境,再不敢交战,引兵夺路而逃,返回江东,自此孙坚与刘表结下深仇大怨。
回到河内的袁绍得到了众将传来的消息,河内虽然得到了,可是自己的身份也暴露了,今后就要与尹铭正面为敌了,这真不是袁绍的本意。这个还好一些,最让袁绍气愤的是,二万多骑兵竟然打不过二万马步军,这可是他全部的家当,可是一战就损失了三分之一,这能不使他伤心难过么!
不过,好在尹铭终究是被自己打残了,想报复自己,只怕是不太可能了,这也是他唯一欣慰的。
得到河内之后,袁绍没有停止吞并的脚步,在其谋士许攸的怂恿之下,他使出一个最蹩脚的计谋,问上党太守张杨借粮。张杨本就兵马大损,如今广招军士,哪里有粮借给袁绍,自然的推辞不与,袁绍便以此为借口,令颜良引一万铁骑军攻打上党,张扬招架不住,无奈之际只得降于袁绍。
如此一来,并州、冀州基本都在袁绍的手中了,不但地盘大了,实力也更强大了,其兵马也骤然壮大,由先前六万余人暴增至十五、六万。与公孙瓒的争斗也日益激烈,两大强势力一涿河北之势已经形成,大战一触即发。若不是二人都忙着立帝之事忙的焦头烂额,想必早就打起来了。
再说孙坚兵败回到江东,并没有去袁术处复命,这让袁术恼怒不已,但又不好发作。孙坚毕竟是其手下最得力的武将,也是最大的独立军团,少了孙坚军团的袁术实力比之曹*都有不如,更不要比那该死的袁绍了。
为了扩大领地及实力,袁术开始盘算着周朝的小势力,他本来就是一个不甘寂寞之人,回到南阳久了心思也动的多了。他现在看中了豫州牧孔伷的地盘,第一豫州也是他的老巢所在;其二,孔伷此人清谈高论,书生气十足,最关键的是孔伷现在是卧病不起。
袁术想到做到,突然起兵一举攻入豫州牧孔伷的大本营,斩杀孔伷一家老小数百口,吞并豫州军队,便将大本营迁移到了汝南。得到豫州的袁术从而实力大涨,称帝之心便悠然而生。
一日,袁术大会麾下群臣,因谓曰:“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何如?”
一众武将文官知道袁术称帝之心,可是又知道此时若有人跳出来,那无疑是众矢之的,是以皆不敢言对。
主簿阎象却是个耿直之人,阎象进言道:“昔周自后稷至于文王,积德累功,参分天下,犹服事殷。明公虽奕世克昌,孰若有周之盛?汉室虽微,仍有宗亲,还未至殷纣之敝也。”
袁术遭到反驳,一时无语,只好嘿然,可是暗地里却召其心腹张范问计。这么大的事,张范岂敢妄言,便以病推辞,遣其弟张承去见袁术,教其随便应付之。
可是袁术却是当真:“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天下无主,孤以土地之广,士人之众,欲徼福于齐桓,拟迹于高祖,可乎?”
张承应答道:“在德不在众。苟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云匹夫,霸王可也。若陵僣无度,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
袁术听的就不高兴了,什么在德不在众,不是瞧不起我袁术吗!只是心中郁闷,暂时按下不说。
袁术称帝不成,却也没有心思立他人为帝,便暗地加强军队的发展,只要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到时天下迟早还是自己的。
再说刘备领军进击长安,李傕听说刘备领三万余众来犯长安,便找来郭汜商议。
郭汜不屑的说道:“稚然放心。量此鼠辈,何足为数也!”
随后便引李肃将一万西凉铁骑兵出城迎敌。李肃当先出马迎战,正与刘备派遣的先锋军樊稠相遇,二人都是旧相识,武艺相当,大杀一阵。樊稠疲惫之躯,力怯抵敌不过,便败阵而去。
夜里二更时分,樊稠乘李肃不备,竟来劫寨。李肃之军惊慌失措,乱窜奔逃,李肃败推三十余里,折军大半,来见郭汜。
郭汜大怒道:“汝何挫吾锐气!”当下着令左右刀斧手斩杀李肃,将其头悬挂于军门之上,以震军心。
次日,郭汜大举进兵与樊稠对敌。郭汜乃董卓手下之骁将,岂是樊稠可以匹敌的,待一交战樊稠便大败而走。正迎着刘备大队军马到来。
郭汜不等刘备列好阵形,便挺矛跃马,麾军直冲杀过来。典韦看的兴奋异常,手舞狂歌戟,挥军猛扑而上。郭汜不想竟有如此勇将,交手数合,不能抵当,败退奔逃入城。
遭遇大败,李傕、郭汜二人再不敢出城迎战,只是固守城池。其后,刘备多次叫战皆不应战,攻城又不太现实,左右无计之时,便找来军师李儒问计。
李儒说道:“李傕、郭汜无勇无谋,不足为虑。我引军围住长安一门,张济将军每日诱他厮杀,不出战便无事,若是其出战,樊将军可领军抄击其后,效彭越挠楚之法,鸣金进兵,擂鼓收兵。麴义将军、典韦将军你二人,却分兵两路,径取长安。彼首尾不能救应,必然大败。”
刘备大喜,用其计,一一吩咐下去。
李傕、郭汜二人固守城池,勒兵不出,张济引军前来搦战。初时不见其迎战,可是时间一长,李傕、郭汜二人便忍不住了,他们毕竟是武将出身,没有那么好的涵养。当张济再一次搦战之时,郭汜忿怒过头,不顾一切的冲杀出城,张济待一交战便退走数里,将其引到城外山边。只待郭汜一到,山上矢石如雨,郭汜大军不能进。
此时,樊稠于阵后杀到,郭汜急忙回军迎战。可是当郭汜冲到跟前时,突闻鼓声大震,原来樊稠之军已然退去。郭汜方欲收军,锣声又震天响起,张济之军又来。未及对敌,背后樊稠又领军杀到。郭汜愤怒之极,拍马迎敌,可是待他军马一到,张济、樊稠两军却又擂鼓收军而去了。
如此举动,激得李傕、郭汜二人怒气填胸。一连几日如此,欲战不得,欲止不得。这一日,二人点起十万大军,齐军并进,可是依然被刘备之军戏弄了一番。正在恼怒之时,忽然飞马报来,说麴义、典韦两路军马,竟犯长安,京城危急。
李傕、郭汜二人此时才知道中计,急忙领军回城,可是背后张济、樊稠两军杀到。李傕、郭汜二人无心恋战,只顾奔走,折损走散了大半人马。待二人赶到长安城下之时,刘备大军云屯雨集,围定城池。李傕、郭汜二人挥军直上,却遭到典韦猛烈的攻击,战之不利。而其军士畏惧典韦之暴烈,投降者有之,奔逃者有之,看的李傕、郭汜二人心甚忧虑。
雪上加霜的是,不知李儒何时煽动了城中董卓余党李蒙、王方等人,令其在城中为内应,偷开城门,致使刘备四路大军一齐涌入。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李傕、郭汜二人领着大军左冲右突,拦挡不住,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引数百精骑往寻家小,之后飞奔出关,投西凉老家去了。
刘备之军虽然得进长安,可是城中的激战依然激烈,残余的西凉兵大肆掠夺,被李傕、郭汜等人略来的朝廷官员如: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人皆死于国难之中。
最惨的还是司徒王允,其一家老幼皆没有逃出厄运,几近亡族,看来即使是改变了历史,王允的命运也没能改变。
大文豪,一代文学巨匠蔡邕亦在此次国难之中丧身,可怜其刚刚死去丈夫的大才女蔡琰已被西凉兵掳走,下落不明。
经过一个昼夜激烈的城中巷战,刘备大军终于完全掌控了长安城,并解救下太尉杨彪、大司农朱俊与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等合朝廷官僚六十余人,众人见面泣不成声。其后,刘备下令大设祭祀,上尊谥曰‘孝愍皇帝’。令朝廷剩余百官挂孝,已祭汉献帝在天之灵,又假意使人寻汉室宗亲以继大统。
太尉杨彪与大司农朱俊、谏议大夫种邵等人商议,言天下不可一日无君,欲尊刘备为帝,理由当然是因为刘备乃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正好就是汉室宗亲,而且如今他们今后可都得靠着刘备吃饭,不立刘备立谁了。是以一众朝廷官员以太尉杨彪、大司农朱俊、谏议大夫种邵三人为首,一致推刘备继承大汉帝位。
谏议大夫种邵假天意而道:“近有祥风庆云之瑞,长安西北角有黄气数十丈,冲霄而起,帝星见于长安当空,煌煌如月。此正应刘将军当即帝位,以继汉统,更复何疑?”
国庆大爆发!今日第二更,求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