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这一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欲下关查看,忽见关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仰天而叹道:“我生有幸。得见圣人!”三步并作两步,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道:“关尹叩见圣人”
老子见叩拜之人方脸、厚唇、浓眉、端鼻,威严而不冷酷,柔慈而无媚态,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试探道:“关令大人叩拜贫贱老翁,非常之礼也!老夫不敢承当,不知有何见教?”
关尹道:“老丈,圣人也!务求留宿关舍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道:“老夫有何神圣之处,受你如此厚爱?惭愧惭愧,羞杀老夫矣?”
关尹道:“关尹不才;好观天文略知变化。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见紫气浩荡,滚滚如龙,其长三
万,里
。知来者至圣至尊,非通常之圣也;见紫气之首白云缭绕,知圣人白发,是老翁之状;见紫气之前有青牛星相牵,知圣人乘青牛而来也。”
老子听罢,哈哈大笑:“过奖、过奖!老夫亦早闻你大名,特来拜会。”关尹闻言大喜,叩头不迭。
之后,关尹引老子至官舍,请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恳求道:“先生乃当今大圣人也!圣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窃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为己任也。今汝将隐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难寻矣!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关尹虽浅陋,愿代先生传于後世,流芳千古,造福万代。”
老聃允诺,将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言宇宙本根,含天地变化之机,蕴阴阳变幻之妙;下篇《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
关尹得之,如获至宝,拜道:“弟子多谢老师教导指点之恩!”
太上老君点点头,也默认了关尹的称呼,当场收其为记名弟子,随即骑着青牛,带着出了函谷关,往西而去。
关尹次日也辞了官,直奔西南峨眉山隐居而去,终日默诵《道德经》,如饥似渴。
后来,关尹读《道德经》,有感,著书《关尹子》,表达了自己对《道德经》的感悟,老子觉的他得道了,后来再受于他太清一卷,关尹修行后在巴蜀青羊山得道飞升,自号长眉,立蜀山剑派,名震仙人二界。
返回老子化胡之事。
老子西出函谷关,行至天竺,此地乃是佛门在人间界的据点,老子一抖风火蒲团,多宝道人落了出来。
“多宝,便在此地了!”老子指着前方一豪华富丽的宫殿之内,一微微大肚的女子说道。
多宝无语,神色之中略显暗淡,正欲前行,不料孔宣从天上疏忽而至,阻拦他前进。
老子淡淡一瞥,不作言语,只是对着孔宣多看了几眼,且对他背后的五色神光极感兴趣、这可是了不得的东西啊,只怕道门二代门之中如今就以孔宣实力最强,即使多宝学了他的太清大道之后也略输一筹。截教虽然落魄了,但好歹还是留下了一丝元气,拿孔宣一人就足以打遍阐教二代门人子弟了。
孔宣虽然痛恨老子,但知圣人不可冒犯,回了一礼便转向多宝。
“大师兄,此去之后便永无回归截教之路,莫要弥足深陷,无法回头啊!”孔宣劝道。
多宝不语,只是沉默以对,低着头,连看都不敢看孔宣一眼。
孔宣一脸的热切之情像是受到了打击,逐渐消退下来,但还是犹待三分暖意的讲道:“大师兄,老师在碧游宫无时无刻不盼望这你的回归,截教不能没有你啊!”
多宝还是不应,如刚才般模样。
孔宣至此心才冷了下来,望着多宝,大声斥责道:“难道你真得要背叛师门?”
“师弟,这是师兄最后一次叫你了,我心意已决,你就别再劝了!”多宝终于吐出了这么一句话,不过这话一出,孔宣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步履蹒跚,像是不认识多宝一样对他浑身瞧了一遍。
终于,“好,我走,至此你多宝不再是我截教之人,我孔宣也没有你这个师兄,你我势不两立!”孔宣决绝的飞身而去,像刚才一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点也不想在这里呆上片刻。
多宝愣愣的看着孔宣离去,突然间一股热泪从眼眶之中流出,他往碧游宫方向重重的叩首不止,散落了头发,弄污了道袍也毫不在意。天上,此刻下起倾盆大雨,就跟他的心一样纷纷乱乱。
如此,三天三夜之后,雨过天晴,太阳照下光线,落在多宝道人地身上。却显得分外萧索!多宝道人留恋地望了一眼东方,头也不回地分了出去!
天上,一道功德圣光降落,老子微微一笑,抛去了一个镯子,镯子与功德圣光一遇便将他给吸收进去,最后又滴溜溜的飞回了老子身边,成就了功德圣器金刚镯!
做完这些,老子骑着青牛,头也不回的返回东方,他又要去寻找自己的下一个目标。
……
话说多宝降生于西方一个叫迦毗罗卫的小国,以国王净饭王为父。王后名摩诃摩耶为母,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怀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后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养育成人。太子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四吠陀(古
印,度
传统之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级。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净饭王对太子十分钟爱,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年轻的太子从未见闻过人间的忧虑、烦恼和不幸,也从未思虑过人生有所谓忧患、贫困、病、老死诸般痛苦。悉达多自幼从未离开富丽堂皇的宫庭,从未走出精美绮丽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筹交错,尽情游戏享乐。
但偶然机会出游,初次接触严酷的、惨不忍睹的现实,太子便深为所动。根据传说,王子一日出游,得遇四种人,因而顿悟。一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为待葬的死者,悉达多到此始知老、病、死为人生所难免。
虽然太子的贵族生活优裕而舒适的,但因观察到社会贫富悬殊,四姓阶级的不平等,又有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尤其有感于生老病死的*迫,人生的无常,于是生起出家求解脱的志愿与悲心。
后又遇一贫苦僧人,从这位得到灵魂真正平衡的人那里,年轻的王子懂得了如何从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难中赢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脱离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脱之道。
终于在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初八,悉达多弃宫室,离亲眷,暗自出走,落发为僧,摒除欲念,潜心于苦修。
净饭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伴随他。
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娑罗王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与乌陀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跋伽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形体枯瘦,仍未见道。
然而,无论净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轻的苦行者如愿以偿。他终于悟到修苦行并非获致解脱之正道。久经冥思苦想,他终于达到觉悟。他确信:贪恋享乐以及誓修苦行,两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为爱yu所牵,惑于财色、思望安乐”;后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诸外道”。正道为不苦不乐之中道,即静坐默想、思维真谛--循此,则可臻于“寂灭”,终成正觉。
太子舍弃无谓的苦行,走过尼连禅河,接受牧女,
,乳,
,
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后。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在树下静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种种“魔障”。彻见自己本来面目,止息一切妄想无明,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觉悟从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佛陀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由此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
乔达摩。悉达多悟道成佛,明转自身,自此多宝尽数恢复了前世修为和往日道行,只不过变化的是现在袈裟披身,佛光缭绕。
多宝又在菩提树下悟道,三十年匆匆而过,这日,自西牛贺州之地光明大放,佛光照映三界之地,功德之光从天而降,一道雄浑清晰的声音传遍三界:“善哉善哉!我佛慈悲!南无释迦摩尼如来!”
接着,佛光更甚,引起三界一片注意,不少人受到佛光的感召,竟升起了向佛之心。
“南无释迦摩尼如来,至此我为如来,立小乘佛教,普度世人!”
多宝对天发下宏愿,一道强烈刺眼的功德金光破天而来,待功德金光降落,多宝放出诛仙阵图,以诛仙阵图为载体,同时汇集心中全部恶念,轰的一声,多宝只觉全身飘飘欲然,道行大进,斩出恶尸。恶尸一出,却是不同寻常,只是一道虚影,接着又化为五人,却是后世佛教有名的五大明王,即不动明王、降三世明,
王,、,军
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与金刚夜叉明王。
此五尊乃九识所变,系五佛为降伏内外魔障所变现之教令轮身。
中央之不动明王为大日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一切诸魔;东方之降三世明王为阿閦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大自在天;南方之军荼利明王为宝生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五阴魔;西方之大威德明王为无量寿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人魔;北方之金刚夜叉明王为不空成就如来之教令轮身,可降伏地魔。
自此,多宝终于完成了太上老君的目的,建立起一个与西方二圣所创大乘佛教所不同的新佛教—小乘佛教。
就哲学思想而言,大乘佛教的标准模式是“我法两空”,不仅人生现象没有主体,而且一切事物现象都没有自体规定性,胜义上是空。而小乘佛教则是认为“性空幻有”,既不完全否定事物现象的实在性。两者之间虽然有很大的共性,但在认识上却又极大的偏差。
小乘佛教一建立,如来(多宝)也开始了自己弘扬佛法之旅。
……
那小乘佛教一立,如来就在西牛贺州展开弘扬佛法之旅。由于如来前身乃是玄门多宝,身兼人阐二教所学,因此对佛道之间的缺陷纷争深有了解,故小乘佛教教义在他的手中能够扬长辟短,受到西牛贺州人族的一片欢迎,追随者甚众。
如来从众多追随者中挑选十人收为记名弟子,这十人分别是大迦叶,舍利弗,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迦旃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罗侯罗,十人各有神通,其中大迦叶头陀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阿难多闻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阿尼律陀天眼第一,迦旃延议论第一。
有了这十大弟子的相助以及众多追随者的传播,西牛贺州从此家家礼佛,竟不知东方三清圣人,亦不知圣父逍遥,圣母女娲,只尊这小乘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一人,就连原本在西方人族心中颇具影响的准提接引二圣也渐渐给淡忘下去了。
时小乘佛教香火鼎盛,善男信女比比皆是!原本大乘佛教的地盘被屡屡吞并,声势日渐衰退,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不但让东方大神通者对如来刮目相看,更令西方二圣十分难堪,心中大乱!
西方佛教兴起乃是天意,可是老子却化胡为佛,另立小乘佛教,企图分裂佛教。如今小乘佛教在兴起,不但将原本还能在西牛贺州有一丝影响力的玄门一脉给排除在外,更是进一步的削弱了大乘佛教的势力范围。虽说两者皆属佛教,总体上来说佛教正处于上升趋势,符合天意,但两者之间不但教义不同,修行法门也略有差别,更重要的是两者彼此之间根本互不承认,形同陌路。外人看起来都是佛教,但里面早已是掰成两半。
如此,不论佛教的哪一方要兴起就必须打压另一方佛教,即使下一个量劫兴盛起来,但
大,兴
的势头也会因此被压得极低极低,连时间也会缩短很多,甚至
大,兴
之后西方还会走上截教的老路,随时都有倾覆的情况发生。
老子这招绝户计真的是绝了,让西方先高高的吊起来,然后再重重地摔下去,不死也残废。
……
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准提两位圣人也因为太上老君此计而愁眉苦脸的,眼下当真是难解之局,令他们踌躇不前,可若是不再应对,一个不小心,西方以后的前途更加渺茫。这对毕生致力于西方
大,兴
,佛法弘扬的的准提接引二人来说绝对是个天大的打击。
“师弟,你怎么看?”接引满脸苍黄,疾苦之色更是浓浓的在他脸上翻滚起来。
“老君实在是欺人太甚,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来个痛痛快快。想那通天教主当初就敢重定地火风水,我等不如先灭了如来,剪除小乘佛教,再换个世界,这样大家一切都落空了,我看他们以后还敢这样对待我们!”准提一脸怒火,眼神之中更是灼烧着烈焰,言语之间杀气凌然,想法十分偏激。
接引却是被准提杀气腾腾的话给吓了一跳,拉着准提,急忙说道:“师弟万不可如此冲动,为兄是绝对不会让你这样做的,即使佛教因此不能
大,兴
,师兄也就认了。”
接引这话到了后来却是透着一股子辛酸,好不容易,从巫妖称霸洪荒的年代历经三皇五帝,封神大劫之后才轮到佛教把握到这
大,兴
之机,却是还没兴起就已经遭受如此之大的挫折,这佛教还有未来可言吗?
虽然接引有时候也会浮现跟准提一样的念头,但他瞬间便将它给压下去了。重换世界是好,到时候所有圣人都是一穷二白,从头再来,但这天地岂是这么好换的,其中涉及亿万生灵,万千因果,一个不慎圣人都会陨灭,这可绝对不是开玩笑的。想当初通天教主万仙阵之后便如此施行,连天地都没有彻底毁灭,刚进行不到一半,天谴降临,五个圣人联合平分才能承担下来,若是那时只是通天一人独自承受,恐怕他这圣人是没得做了,直接掉级,成为准圣之流的蝼蚁之身。
相比之下,若是准提拼了命要做此事,绝对是一个魂飞魄散的结局,自己可不能让他去做这种傻事啊!
准提也明白接引对他的情谊,感激的一瞥,犹有不甘心的说道:“师兄还能怎办?难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老子元始如此嚣张?难道我们就这样置之不理,坐以待毙?”
见准提提起元始,接引心里头又一阵不好过。
老子忙着算计他们,元始也没闲着。虽然元始欠了西方不少因果,不敢过分为难,但还可以祸害到加入西方的阐教叛徒,毕竟里面还牵扯着师徒因果,与佛教无碍。其中,慈航道人就是遭了秧的人。
阐教四位金仙自从加入佛教之后,接引就传授其佛法,并让他们转世投胎,重新修炼。由于身兼佛阐二教所学,再加上接引的佛法乃是另辟蹊径,极为速成,观音等人以发大宏愿的形式求取功德,在功德的补充之下修为如今尽数恢复,还略微进步了一些。
可是,在这其中也出了一些问题。元始天尊在四人前往六道轮回转世投胎的时候做了手脚,观音不幸的由男身成了女身,而且终生脱不了这副皮相,虽说修为恢复了,但也在三界成就了鼎鼎“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