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猴大喜,忙上前叫道:“老神仙,弟子有礼!”樵夫听得石猴之语,慌忙丢了斧,转身答礼道:“不敢当,不敢当!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
石猴闻言笑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
樵夫向石猴道:“我哪里说过什么神仙的话了?”石猴道:“我才来至林边,只听的你说:‘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黄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
樵夫笑道:“实不瞒你说,这个词名做满庭芳,乃一神仙教我的。那神仙与我舍下相邻。他见我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我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我才有些不足处思虑,故此念念。不期被你听了。”
石猴道:“你家既与神仙相邻,何不从他修行?学得个不老之方?却不是好?”
樵夫道:“我一生命苦,自幼蒙父母养育至八九岁,才知人事,不幸父丧,母亲居孀。再无兄弟姊妹,只我一人,没奈何,早晚侍奉。如今母老,一发不敢抛离。却又田园荒芜,衣食不足,只得斫两束柴薪,挑向市尘之间,货几文钱,籴几升米,自炊自造,安排些茶饭,供养老母,所以不能修行。”
石猴道:“据你说起来,乃是一个行孝的君子,向后必有好处。但望你指与我那神仙住处,却好拜访去也。”
樵夫道:“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你顺那条小路儿,向南行七八里远近,即是他家了。”
石猴上前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
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石猴得了樵夫的指点,在谢过了樵夫之后,便出了深林,按照樵夫的指点,很快的找道路径,过一山坡,往前行了约有七八里远,果然望见一座洞府。
只见那洞门紧闭,静悄悄杳无人迹。忽回头,见崖头立一石碑,约有三丈余高,八尺余阔,上有一行十个大字,乃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石猴喜道:“此间人果是朴实,果有此山此洞。”石猴正欲要上前敲门,忽觉得腹中饥饿,见洞府旁有不少松树,上面挂满了松果,便跳上松枝梢头,摘些松果吃了充饥。
此时,洞中的准提所化的须菩提祖师正在为一众弟子授课,石猴的到来他也知晓了,心中一阵欢喜,停下了讲课,对一旁的童子道:“童儿,门外来了个拜师学艺之人,你去将他带进来吧。”
那童子闻言,就往外而来。
石猴吃了些松果,下得树梢,正要敲门,听得‘吱呀’的一声,洞门开处,里面走出一个童子来。
这童子正是听了准提之言,前来迎接拜师学艺之人的。童子出门一看,门前并无什么人,只有一只奇怪的猴子,便道:“你可是个访道的吗?”
石猴道:“是。”童子道:“我家师父,正才下榻,登坛讲道。还未说出原由,就教我出来开门。说:‘外面有个修行的来了,可去接待接待。’想必就是你了?”石猴笑道:“是我,是我。”童子道:“你跟我进来。”
石猴闻言,喜不自胜,唱了个诺,就跟在童子后面往里面而去。
此刻东胜神州,洞真山,名动洪荒的猕猴王忽然面露疑惑,自语道:“菩提祖师?这是何人,为何我从未听过?此时有古怪,我且去禀告娘娘,让娘娘定夺。”说完便匆匆起身,向娲皇天赶去。
这猕猴王不是别人,正是那通风。当日紫薇宫之后,通风便下界,占了洞真山,啸聚群妖,为一方妖王,暗中阻住佛门。当日石猴出世之后,他便奉女娲娘娘之命,暗中看管石猴,以保护他的平安。见到石猴出世,他并未在意,但看到最终石猴在西牛贺洲登陆时,就有些疑惑,现在又冒出了一个菩提祖师,通风顿时就坐不住了,立即赶往娲皇天,禀报此事。
只是混沌路远,即便通风一入混沌便被女娲娘娘感应,从而将他接引到娲皇宫,但时间也过去了月余之久。
女娲一听菩提祖师之名,而且还是在西牛贺洲,心中不由一惊,借此推算开来,随即,女娲娘娘大怒起身,道:“准提你欺我太甚!”
女娲方欲起身,但忽然又想起什么,便又坐下沉思起来。
如今石猴已拜准提为师,自己就是想阻止也晚了,也罢,他准提想用石猴取经,这对石猴也有好处,即便佛门衰败,想必道门看在自己面上,也不会对石猴怎样,就这样罢。
打定主意,女娲娘娘对通风正色道:“通风,你且回地仙界,此事已成定局,不能挽回,你回去之后,可以在适当时机结交石猴,也可保护他的安全,切记不要让他沾染过多佛门的思想。”
通风郑重的点点头,道:“娘娘你就放心吧,通风知道该怎么做了。”
却说当日,石猴跟随童子直至瑶台之下,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师。
美石猴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祖师问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