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锋看着空拉拉的院落,问道:“我记得我走的时候,还有几个人的,他们去哪里了?”
姜氏笑着说:“原先是因为你还小,又有姜武和你一起玩,你们两个都很调皮,需要人照顾,所以才请人帮忙照看。后来你走了,他们就去忙他们的去了。”
“姜武呢?他现在还在安定么?”
“姜武现在在韩遂那里,我会找人捎个信给他。你能在家里呆几天?”
“可能呆不了很长时间。老师皇甫先生要我驻扎北地,我才能顺路抽空回家。这次回来主要是看看父亲和母亲大人,并让父亲母亲见见薄玉,她很快也会回河套了。”
丁夏看了看姜氏,姜氏明显不高兴,好几年没回来了,回来没几天就走了。丁夏看了一眼薄玉,笑着说道:“我听说过这位姑娘的父亲薄胥堂,是个英雄,我会和你母亲一起去河套,见一下这位英雄。等你回到了河套就结婚吧。”
一家五口,加上白雪,高高兴兴地在一起吃过了晚饭。姜氏和薄玉有很多的话要聊,在一边有说有笑。丁夏把丁锋叫到了自己的书房。丁夏是儒学大家,十分关心时事,对世事的了解也十分透彻,对当朝的时政自然有自己的看法。丁夏示意丁锋坐到自己的对面,问道:“你如今已经是镇守一方的将军了,你对时政有何看法?”
丁锋叹了口气,说道:“桓灵失政,朝纲败坏,才会有了黄巾起义,耗尽了大汉的钱粮,动摇了大汉的根基。如今朝廷为董卓把持,再加上各州大吏手握重兵,各自为政,以后的大汉将会是内乱迭起,外敌环伺,处境将十分艰难。”
“锋儿,你一直处理军务,荒废了政事,看来你以后需要多多读书,尤其是史书。读史方可明智,读史方可预知未来。我看将来不是十分艰难,而是没救了。”
丁锋大惊,第一次听到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而且这话是从自己的父亲口中说出的,急忙仔细听着父亲接下来的讲话。“天下大事,治则合,乱则分。治乱更替,天下大势也随之分合变迁。昔日吴起事魏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对吴起说: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现在的董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现在除了他手中的战刀,还有什么?他的周围都是他的敌人,很快将会被分合的烟尘所湮没。大汉已经有了四百年的国运,但经过桓灵之后,已经烂到骨头里了。所以才有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动摇了我们大汉的根基,但他们为什么没有成功?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风起云涌,为什么也没有成功?项羽大败秦军,威名卓著,为什么却是汉高祖夺得了天下?赤眉绿林起义驰骋天下,攻下了长安,为什么却是刘秀汉光武帝一统天下,这都是为什么?
你只要多读史书,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天下之势,在于分合。分合更替,统一和分裂也随之交替变迁。我们看到的分合起事其实是各种力量角斗的一个结果。分是因为各种力量在远离朝政,散于四方,合是因为各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归于中央。分表现在什么地方?皇权衰弱,社会矛盾激化,积弊难返,所以现在的大汉已经没救了。我曾将向皇甫先生说过几次,但他仍旧希望拯救现在的大汉。你看看现在的大汉,各地起义此起彼伏,对外战争不可自拔,东西朝政分裂抗争,各州大吏手握重兵,各地百姓民不聊生,已经没有救了。分的走向已经无可避免,已成定局,此后的大汉将战火连绵。我们还有机会么?我们有,我们可以再建一个大汉。秦朝统一中原之后,统一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这便是我们汉人趋合的最大动力。分是因为各种力量在逃离,合是因为各种力量在聚集。我们可以看到分和合是两个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规律。在分的时候,需要激化各种矛盾,加速各种力量的逃离,在合的时候,却需要消弭各种矛盾,加速各种力量聚集。由此可见,分和合需要采取截然相反的策略。在分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和政策,会在合的时候成为绊脚石。这便是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和黄巾起义失败的原因。他们把在分的时候的政策沿用到了需要合的时候,便造成了相反的结果。陈胜吴广称王便是他们的失败根源,相反的是汉高祖给义帝发丧,却成了聚拢人心的旗帜。绿林起义的首领们攻下了长安,却贪图享乐,最终被光武帝打败。在分的时候,激化了各种矛盾,可以成为一方豪杰,但如何应对合却成为问题的重点。在旧的统治秩序完全破坏之后,再凭什么资源来重新整合天下,消弭各种离心之力,以便重建新的统治秩序和新的统一局面?
天下之大,错综复杂。人人都处在历史和纷乱的漩涡之中,有多少人可以看清楚局势的发展?即使看清楚了,又能如何抛开各自力量的掣肘,推动力量的方向?
这需要雄才大略,需要参与者有各方面的素质。他需要通晓兵事,熟知军机,需要通晓政事,以史为鉴,更需要的是参与者必须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苍生疾苦为念的情怀,而不是为了一己贪欲,肆意享乐。你现在能做到几个方面?
现在的大汉即将分崩离析,原因就是各地大吏手握重兵。之前在朝廷的积威尚存,他们不敢动。但现在皇权微弱,朝廷的统治力量已经无法掣肘他们。他们已经逃离了朝廷的统治,散于四方。他们有这样的情怀么?有这样的雄才么?绝大部分是没有的。所以大汉必将战火连绵。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现在是什么力量在逃离大汉?一是民心,二是重吏,三是朝廷,也就是董卓。你该怎么做?不言自明。你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不要盲从皇甫先生的意见。皇甫先生对大汉忠心耿耿,他的很多政策是阻止分的趋势,而不是遵从合的现实。你应该提出自己的策略,审时度势的策略,你需要知道历史发展的阶段,知道天下发展的大势,这是你能制定正确的政治和军事策略的基础。”
丁锋突然开朗。自己父亲的形象突然高大起来。怪不得老师皇甫嵩都经常称赞自己的父亲,经常说他自己拍马也赶不上。丁锋现在明白了。自己的父亲已经具有了一种历史的感觉,或者是一种历史的学问或者修养。在阅览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磨练出了一种凝重雄浑而又犀利的眼光,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在错综烦乱的历史中,找出了兴亡的原因,并指出了转瞬即逝的时机。自己的父亲有济世的情怀,用济世的抱负,才能视史事为时事。他身在这个小小的书房,却能心系历史的风云。通透历史的得失,分合的兴衰,沉吟揣摩,反复把玩,达到了通透的智慧,才谈出了谋略之道。除此之外的谋略,皆为下乘。丁锋现在明白老师为什么不想谋杀董卓了,因为他心悬天子,还想通过天子来改变天下。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如此。但这却不一定是对的。董卓手握重兵,天天守卫环绕,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如何可以成功?
丁锋恍然。丁夏看着丁锋的表情,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心底十分开心。当初自己把丁锋送到皇甫嵩那里,只是想培养出一位将军,挽救西凉的危局。现在丁锋做到了,做得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好。丁锋指了指自己的胸前,笑着对丁夏说:“自古一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我已经知道我的方向了。”
丁夏看了丁锋一眼,笑着说道:“你现在的问题是不止是护卫边疆,更应该除掉董卓,重建朝纲,消除天下分崩的离心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