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边关告急
红心不老杨2015-10-25 03:273,592

  是什么原因让钟太后改变主意,把绞刑架下的灵妃放了呢,就是那份来自边关的紧急军情报告。

  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群雄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诸侯轮番称王称霸。到齐宣王的时候就数那秦国的势力最强了。这秦国呢就有点象今天的美国,看着哪个不顺眼就要想着法子收拾哪个,想打谁就要打谁。为了对付虎视眈眈的秦国,当时的齐宣王和楚国的楚威王就接受了一个叫苏秦的谋士的建议,采取了一种叫做合纵的策略对付秦国,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这个法子很凑效,那强大的秦国果然不敢轻举妄动。但后来楚威王死了,齐宣王也死了,两边都是新人作主。那秦国的谋士张仪就认为机会来了,就鼓动秦国的国君秦惠文王,献了一个策略叫连横,首先就要攻破齐楚的合纵联盟。

  那张仪是个出了名的流氓政客。他来到楚国对新任国君楚怀王展开猛烈的忽悠战,整得少不更事的楚怀王对合纵联盟产生了动摇。那张仪又红口白牙地许下诺言,要送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最后张仪还给楚怀王出主意说:“那齐国的继任国君齐缗王是个纨绔子弟,上任伊始就和他老子的小老婆乱搞男女关系,有悖于伦理纲常。咱们就以这个为借口发兵兴师问罪。

  楚怀王年纪轻轻的哪里听得这些,当即就答应了出兵攻打齐国。

  这楚怀王虽然发兵了,但他心里也不踏实,能否打赢他心里根本就没有把握。为了稳妥起见,也为了哄一哄秦国,好从秦国手里拿到六百里土地,他就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攻势,并在军中选了一个嗓门特别大的叫做宋遗的士兵,让他在齐楚交界的地方扯起喉咙使劲辱骂,点名点姓地骂齐缗王与齐宣王的妃子乱搞,公开叫嚣要代表天下对齐国进行讨伐。

  这就是钟太后中断绞刑,放过灵妃一马的原因。

  按照钟太后本来的意思,这一次她真的是铁了心要处罚灵妃的,任你是谁来说情她都不会卖账。当然,钟太后心中明白,除了齐缗王,谁也没有这个胆量前来救人。为了防止齐缗王来找麻烦,她给士兵们作了专门交待,一定要把齐缗王堵住。从道理上讲,这灵妃犯的是大逆不道的罪行,还应该追究你齐缗王的责任。只不过你是国君,自古还没有国君受罚的先例,你自己就应该知趣一点,不要再来抢这个风头撞这个枪口才是。没想到他还真的要来,淋着那么大的雨也要来。难道是我老太婆真的太狠心么,我这样做难道是为我自己么。这样做了对我自己又有什么好处。恐怕除了增加骂名,增加你齐缗王对我的误解之外,别的什么也得不到。然而,我这也是职责所在,为了大齐的江山,为了你齐缗王能够坐稳这个王位,要不是我当着这个太后管着后宫一切事务,要不是你老子临终有个嘱托,我又何苦来着呢。

  那该死的楚国早不发兵晚不发兵,恰恰这个时候发兵来犯。这就让准备坚持到底的钟太后犯难了。当齐缗王蹦跳着把军情急报递到她手上的时候,她还提出了疑问,这远在千里之外的楚国怎么这么快就得到消息的呢,莫非是你齐缗王在捣鬼。齐缗王就告诉她说,楚国虽然远在千里之外,但各个诸侯在对方都有探子,随时关注着别人的一举一动。我们大齐国在他们那里也有人在搞特务工作。楚国知道了,别的诸侯也肯定知道了,说不定哪天别的诸侯也要响应楚国的号召发兵在边境上骚扰,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见齐缗王说得有些道理,钟太后就不开腔了。她知道,这一件宫中的事情已经不是一件小事了,已经上升到国与国之间兵戎相见的高度,是一件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大事了。既然事情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那当然就马虎不得、草率不得。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切以国家安全为重。先放人,先把可恶的楚人的借口封住再说。至于灵妃这个人、这件事,待以后国家相安无事时,想怎么处置随时都可以怎么处置。这就是钟太后与齐缗王拿着军情急报商量的结果。

  看到灵妃安全以后,齐缗王就着手理麻如何收拾楚国了。很明显,由齐宣王和楚威王等老一辈诸侯建立起来的齐楚联盟已经被那秦惠文王和张仪所击破,与楚国的关系已经恶化。对楚人的挑衅是反击还是容忍,成了考验新上台的齐缗王的一个关键。

  按照血气方刚的齐缗王的意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也就是要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但这时朝中有大臣提醒他说,对付一个区区楚国不是问题,关键是要防止秦国的乘虚而入。齐缗王采纳了这个意见,派出使者前往秦国示好,派出重兵前往边境迎敌。

  这个办法看似很好,其实一点作用都没有。最致命的问题是他们没有看清秦国秦惠文王和张仪等人的真实面目。其实这一场纷争均发端于秦国,祸根就在秦惠文王和张仪那里,他们的目的哪里是让你过上安宁的日子,他们是有领土要求的。你派人去示好可以呀,那老奸巨滑的张仪正好加以利用。他极力地安抚使者,做出一副与齐相好的姿态,还信誓旦旦地说要帮助齐国教训楚国。实际上呢,他趁你同楚国打得火热的时候,偷偷派兵攻占你的地盘、掠夺你的财富、袭扰你的百姓。最要命的是趁此机会破了你和楚国的联盟,使日后吞并诸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这边部队在边境上又如何呢。统帅部队的就是那个拿过恭宾和田玉,在齐宣王祭奠仪式上当司仪,嗓门特大的将军。这大嗓门将军与楚军阵中的宋遗展开了一场大嗓门对大嗓门的较量。本来楚军见齐军多日不出阵应战就有些疲软了,宋遗的嗓门也开始沙哑了。如果大嗓门将军率领的齐军生力军来个突然袭击,肯定会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取得一场局部战争的胜利是没有问题的。但大嗓门将军的战法不是这样。他听说对方有个大嗓门天天叫阵,就突发奇想要与对方的大嗓门比一比哪个的嗓门更大。到得阵前,楚军先自一惊,多日不交锋,一出马就是威武雄壮的样子,着实把楚军吓了一跳。但是,当宋遗又开始叫骂时,这边齐军阵前的领军人物也扯开喉咙与之对骂起来。双方的口水战越来越激烈,齐军阵中的嗓门明显大于楚军那个破嗓门,大嗓门将军所骂内容也明显比宋遗的内容丰富。齐军的士兵尽皆欣喜若狂,一个个看热闹都看得入了迷,骑在马上的跳下马来高兴,拿着武器的丢了刀枪在那里笑得前弯后仰。楚军就趁这个机会发起冲锋,只三几下就把齐军的防线全部冲垮,大嗓门将军率领的众多齐军大溃而逃。

  这个时候,秦国的军队在另一个方向也发起了对齐军的攻击。那秦惠文王和张仪命令士兵们到处散布消息,说是应楚国的要求前来帮助齐国解决新君乱伦的事,骗得好多齐地的老百姓跟着起哄。结果齐国在两个战场上都吃了败仗。

  说这秦惠文王非常狡猾,说那张仪是个流氓政客,这其实一点都不假。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消灭掉某一个诸侯,而是要统一天下,结束群雄割剧的局面。所以在齐楚之间,他们并不急于消灭哪一个,他们要让你齐楚长期斗下去,斗到双方都精疲力竭之时,他秦国正好出来捡桃子。当齐国刚刚受到两面夹击,秦楚本可以进一步扩大战果的时候,那张仪就找楚国的麻烦了。本来在战争之前,张仪答应楚怀王说只要开战,不管输赢如何,秦国都要送给楚国六百里土地。当楚军在边境上战胜齐军之后,楚怀王就立即派人前往秦国索要地盘,没想到张仪不认账了。张仪说我没说过六百里地啊,我说的只是六里地而已,是你们楚怀王自己听借了吧。这不,六里地我早给你们准备好了,你要不要啊!

  把楚怀王气得够呛。回过头来,张仪又对齐国的人说,是楚怀王告诉我们说你们齐缗王乱伦的,我们不相信才派人到你们齐地调查,没想到发生了误会,都是那楚怀王惹的祸。总之,秦惠文王和张仪两个老奸巨滑的家伙把楚怀王齐缗王两个才出道的毛头小子弄得你怀疑我我怀疑你、你打我我打你地好不热闹,两个老家伙就在涵谷关那边偷着乐。

  这边齐缗王在连吃了几个败仗,心情非常郁闷,把大嗓门将军当作替罪羊撤了以后,就一个人在那里喝闷酒解愁。喝着喝着就想起了灵妃。灵妃成了这场边境之争的导火索着实让齐缗王没有想到。在此之前,从春秋时期开始,兄弟和嫂子、儿子和后娘相好的事那是屡见不鲜,怎么到了自己这里就成了乱伦呢,怎么就成了秦楚进攻的借口呢。钟太后在绞索下把灵妃放了不说还要公开否认这件事情,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确实起到了粉碎秦楚借口的作用。但秦楚退兵以后,为什么还要提出给自己和灵妃来个约法三章呢。你看那个约法三章,第一条,不得私自来往再生事端;第二条,不得妄言迎娶之事;第三条,非经朝中元老合议不得擅立王后。齐缗王的郁闷除了打了败仗之外,这三条紧箍咒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真搞不懂太后这老婆子是怎么想的,他在心里暗暗地发泄着不满。

  眼看着天色已经暗下来了,喝了酒的齐缗王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望了一眼荷花池东边那个园子,屋里隐隐约约已经亮起了灯光。齐缗王的脚步朝那个方向挪动了几步又停住了。老太婆的约法三章刚刚公布,顶风冒雨的你不是自己找罪受啊。

  于是,他顺着池边的小路溜溜达达地就出了王宫。

  出得宫来就是广场。广场上人很多,休闲娱乐做生意的什么人都有,就有点象现在的夜市。齐缗王在广场上转了一圈,从那一排平房前经过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阵悦耳的芋声。循着声音望过去,他猛然清醒了,这不是老头子搞的那个三百人的大型乐队么!

继续阅读:第35章 二次进宫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南郭外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