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齐缗王和齐国的军队忙着备战,要教训燕昭王那小子的时候,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第一件影响战国政治舞台的事情是周天子正式颁布号令,承认齐缗王为东帝。第二件是那个方圆不过百十里的小虾米宋国竟然向周边国家发动了强烈的攻势。
所谓东帝,就是与周天子平起平坐的另外一个精神领袖。东帝的出现,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战国时期诸侯们争霸情况是多么的激烈。除了东帝之外,什么南帝北帝的,谁不想当啊。但是,尽管想当的大有人在,可别人都不说出来。比如秦国,它的野心是吞并所有的诸侯,取周天子而代之。这个想法在秦国的好几代国君那里都有,而且都是在积极地朝这个方向努力着。再比如楚国,他们早就有南面称帝的想法了。可秦国也好楚国也罢,包括其他的诸侯国,他们是有想法没办法。他们知道周天子这个精神领袖一时半会儿还废除不了。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这个想法暴露出来了,他就会受到各诸侯国的联合攻击,所谓冒天下之大不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个齐缗王呢,他的做法就与众不同。他不仅多次上表要求周天子封自己为东帝,还积极的展开外交活动,找别国帮忙投自己的票,要别人支持他当东帝。历史上对齐缗王有个好高骛远、徒有虚名的评价。从东帝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这个评价是十分恰当的。
说实话,周天子这个封齐缗王为东帝的号令对周天子本身来说,实在是出于无奈之举。到齐缗王的这个时代,周天子精神领袖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各个诸侯国对他只是维持了一种名义上的君臣关系。许多诸侯有时候甚至以忙不过来或者其他的借口为理由,把每年给周天子的贡奉都赖掉了,整得周天子的财政收入相当紧张。更不要说插手诸侯国内部的事务了。各诸侯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需要的时候就把周天子这个精神领袖抬出来,不需要的时候根本就不理睬他。有麻烦的时候就要他出来唬一唬人,没事儿的时候谁也想不起他。周天子为了维持自己芨芨可危的政治地位,基本上就要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尤其是秦楚齐这些老牌霸主。你齐缗王不是要当东帝吗,我他娘的就给你个空衔,你先把欠我的钱划过来吧。我让那秦楚等虎狼之辈去收拾你,让你们斗个你死我活,免得你们成天老盯着我的位置,让俺心里老不踏实。
当周天子封齐缗王为东帝的消息传到各诸侯那里的时候,引起了诸侯们的一片哗然。燕昭王就恨得牙根痒痒的。小诸侯们尽皆私自议论,他凭什么当这个东帝呀。大家伙儿心里有气,又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就在那里闷起不开腔,连个贺信之类的都不给一封,把齐缗王整得很尴尬。秦国的态度与诸侯们截然相反。秦国不仅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还表了忠心,要象对待周天子一样的对待齐缗王。这是公开的姿态。暗地里呢,秦国的张仪派出使者做通了楚怀王的工作,他们联合起来给齐缗王写了一封信,历数宋国的不是,要求新上任的东帝代表天下,讨伐宋国,以维护正常的诸侯关系。齐缗王没有识破这是个阴谋,更不知道这东帝的帽子就是秦国的秦昭襄王以周天子的名义发给他的,目的就是要让他成为一个众矢之的。
说来也真是奇怪,那宋国无论从哪方面讲它都没有资格去进攻骚扰别人。但事情偏偏就是这样奇怪地发生了。这事情说起来今天的人们可能不会十分相信,事情的起因竟然是一只鸟儿。
这个宋国的国君叫宋康王。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小子有点楞头青。他不顾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却偏偏做着当霸主的梦,想要恢复他的先人宋襄公的霸业。有一天,宋国的城墙边上一个麻雀窝里出现了一只大鸟,一时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有人就忽悠宋康王说这是好兆头。小小麻雀窝生出大鹏鸟,预示着宋国能够以小赢大,由小变大,霸业可成。于是这宋康王就举全国之力发动了对外战争。宋国的军队首先灭了方圆不过百里的滕国,接着搞掉了薛国。两仗下来大获全胜之后,宋康王胆子更大了,东击齐国,攻下了齐国五座城池;然后南击楚国,占领了楚国三百里的土地;又向西出兵,打败了魏国的一只小股部队。
当齐缗王接到秦昭襄王和楚怀王要求出兵的信件以后,沉浸在刚当东帝的巨大喜悦中的齐缗王立即把原来准备对燕作战的部队改为对宋作战。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势,表现自己东帝的派头,齐缗王特意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太子田法章领军挂帅。同时,别出心裁地安排自己的王宫乐队与部队同行,对小小的宋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战。
让乐队同行,齐缗王有两个原因。一是根本没有把宋国放在眼里,他料定此次讨伐必胜无疑。二是要宣传宣传自己,把事情做大,以体现东帝的威风和与众不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他说不出口,用赖星河给齐缗王出这个主意时的原话来说:那柳下聪上了前线,一时半会儿的不会回来,家里就剩下孤儿寡母,大王也好时常过去照看照看。
齐缗王的这个安排虽然是前无古人,但后有效仿。特别是到现代,什么文工团呀什么慰问演出呀,名堂多得很,其实都是从这里学来的。还真别说这一招有点奇特,实际效果也很是不错,让人刮目相看。士兵们在艰苦行军之余,听听音乐,看看演出,极大的振奋了精神,提高了士气,行军的速度就加快了不少,没几天就赶到了前线。
作为国师,这个随军演出的领队当然就是柳下聪了。领军的太子田法章只知道老头子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要鼓舞士气,根本不知道葫芦里还有另一味药。他觉得这个柳下聪有点可怜。自己的老婆被别人睡了怎么连一个响屁都没有放,所以一路上就没怎么搭理他和这支不伦不类的乐队。每到夜晚宿营,由着士兵和芋手们打打闹闹,吹吹跳跳。直到到了前沿阵地,士兵们还在与乐队的芋手们开玩笑。那边宋国的士兵听到这边阵地上芋声不断,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一个个地尽皆好奇地朝这边观望。看到这边士兵在那里高兴地唱着跳着,完全不象是来打仗的样子,他们也就放松了警惕。太子田法章乘机指挥前锋部队一鼓作气就攻下了敌方阵地。
这第一仗打下来以后,田法章很是高兴,把柳下聪的乐队大大的表扬了一番,他认为是乐队的演奏麻痹了敌人,才使自己的士兵有机可乘。就要求乐队如法炮制,在以后的战斗中照样如此这般地认敌人上当。没想到第二次双方交锋时,对方却不吃这一套,任你再怎么吹得闹热,那边就是沉得住气,不跟着你的节奏走。田法章自己等不及了,把号令旗一摇,指挥着士兵就朝前冲。结果怎么也冲不动敌方的防线,反倒死伤了不少人马。两仗打下来的结果是双方各胜一场,算是打了个平手。
南郭先生柳下聪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但他带着乐队在两次战斗中隔得远远的却看出了对方的破绽,这也许就是他有点军事天赋的原故吧。于是到了晚上他找到田法章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说了。他说:“据我观察,第一次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对方不知道我们的乐队会在战场上出现,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第二次他们精力集中,加上我们的乐队没有新变化,没有达到吸引对方注意力的效果。待明日交战时,我们乐队可以作一些变化,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等他们晕头转向时,太子爷可率领精兵突然袭击之。”
田法章虽然长期在军队里混,可实际作战的指挥能力却是有限。一胜一负之后正不知如何是好时,听了柳下聪的分析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在理,只好勉强答应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柳下聪就叫芋手们脱掉华丽的演出服装,全部换成便衣,然后悄悄地分三路潜行到敌方阵地后面。等到田法章领着人马来到时,宋军阵地的后边突然从三个地方响起了刺耳的芋声。宋军士兵前两天作战时是听过这种刺耳芋声的,这会儿芋声在自己后面响起来了,他们就认为是齐军从后面包围上来了,于是就一个个地乱了阵脚。有的担心被两面攻击,有的担心飞箭从天而降,还有的撒腿就朝旁边阵地上跑。跑过去的士兵又扰乱了没有跑的士兵把守的阵地。这种情形之下,哪里还用得着齐军上来掩杀呢,田法章的精兵上来只是象征性地占领阵地而已。第三次战斗齐军就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