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姐说得好!不知道那个紫色的葫芦娃手里面所拿的宝葫芦可是仙根之上所结出来的葫芦?”孙悟空问道。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不过你闲了可以去问问老君,估计他知道。”孟婆道。
“善!师姐!我们还有事情在身,就此告辞了!”孙悟空和木尚智、袁洪、六耳猕猴起身道。
“不知道师弟们要往何处?”
“地藏净土,找地藏王菩萨。”孙悟空道。
“那我也不便久留诸位师弟,请慢走!小玉!送客!”
“是!婆婆!”小玉起身,伸出右手,孙悟空四人便拱了拱手,架起云头,向幽冥界中心的地藏净土飞去。
看着几人远去,小玉回身向孟婆问道:“婆婆!你老人家珍藏了八百年的魂香酒,就这样让几个猴子给喝了?”
“呵呵!没有关系!三界之间,能够喝下魂香酒而不糟蹋东西的人,加一块也超不过三十个人,他们四个算是其中的。就是我本人也只能一年喝一小碗而已,要不酒里面的灵气太过强大,我也吸收不了,会被撑得爆体而亡的。”孟婆解释。
“哦。”
孙悟空几人的背影已经消失在雾气蒙蒙之中了,孟婆还是站在草屋之前,久久不回头,看到孟婆的样子,小玉也不敢上前询问缘由,只好也自己陪着孟婆站在那里,也望着孙悟空诸人逝去的方向出神……
话说孙悟空四人来到地藏净土之上,金觉乔已经等候在净土的边缘。金觉乔便带领孙悟空四人一同来到地藏菩萨的阴间道场,
几人见到地藏菩萨之后,各自相互见礼后,地藏菩萨突兀地问道:
“悟空!你可知道去找河上公需要过三关吗?”
“菩萨!此话怎讲?”孙悟空四人都是面面相觑。
“河上公乃是方外的隐士,不入三教,不入九流,修为不在三清之下,而且乃是融合太上老君和黄帝的修行方法的第一人,也是最后一人,后世的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那菩萨是说要我们现在去学习什么老君和轩辕的功法喽?”孙悟空问。
“不是学习,但是要了解的相当透彻。”
“那也没有关系啊!俗话说的好:临时抱佛脚,俺老孙自己就是斗战胜佛,当然得抱自己的脚了!”孙悟空笑道。
“你这泼猴!听我讲来!”地藏菩萨骂道。
“呵呵!菩萨请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六耳猕猴用胳膊肘碰了碰睡着了,并且留着哈喇子的孙悟空,孙悟空左右看了看,问道:
“怎么了?讲完了?”
“斗战胜佛!你怎么还是这般?难道说当初佛祖看错人了?”地藏菩萨道。
“菩萨!您这是什么意思?俺老孙当年可是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啊!对于这个什么经,俺老孙实在是听不懂,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跟俺师傅教的东西一点都不一样啊!”
“闻达侍者、袁将军、六耳真人,你们可否听得懂?”地藏菩萨问。
“其中具体的细节,还需要慢慢地自己琢磨,短时间我们是理解不了的。”六耳猕猴说。
“想当年我佛如来被太上老君带出函谷关,留下《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多宝道人就立地成佛。可见此经书乃是修行者的至宝,我也是理解了一点点而已。问世间能有几人可以理解那?怕只有老君一人吧!”地藏菩萨回忆道。
“菩萨!咱们继续吧!我们还有事呢!”孙悟空催促道。
“哎!孺子不可教也!”
“菩萨莫急!还有我们三个呢!”木尚智说。
“好!接下来是黄帝的修行方法: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後见知天下而不惑矣。虚无形,其寂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夫天地之道,寒涅燥湿,不能并立。刚柔阴阳,固不两行。两相养,时相成。居则有法,动作循名,其事若易成。若夫人事则无常,过极失当,变故易常;德则无有,措刑不当。居则无法,动作爽名,是以戮受其刑。人主者,天地之□也,号令之所出也,□□之命也。不尊天则失其神,不重地则失其根,……天之一也。地执一以明三。日信出信入,南北有极,(度之稽也。月信生信)死进退有常,数之稽也。列星有数,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天明三以定二,则壹晦壹明,……天之所以为物命也。此之胃(谓)七法。七法各当其名,胃(谓)之物。物各□□□□胃(谓)之理。理之所在,胃(谓)之□。物有不合于道者,胃(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胃(谓)之逆。逆顺各自命也,则存亡兴坏可知。□□□□□生慧,慧则正,(正)则静,静则平,平则宁,宁则素,素则精,精则神。神之□,(见)知不惑。帝王者,知此道也。是以守天地之极,与天俱见,尽□□四极之中,执六枋(柄)以令天下,审三名以为万事□,察逆顺以观于(霸)主危亡之理,知虚实动静之所为,达於名实□应,尽知请(情)伪而不惑,然后帝王之道成。六枋(柄):一曰观,二曰论,三曰僮(动),四曰转,五曰变,六曰化。……”
“菩萨!我们都记下了!”
“善!你们在此领悟半个时辰,然后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