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听到河上真人说的十六个字,第一句的四个字还好理解,“太白身殒”说的可能就是太白金星了,第二句的“慕白升天”,这个慕白又是谁呢?听都没有听说过。后面的“人间一统,大地回春”更加好理解了,说的不就是人间界的事情么?不过人间界的事情,还是不要管他的好。想起以前太白金星对自己的好与不好,种种事情涌上心头。
太白金星也是一个好人哪!
虽然说大闹天宫的时候,对自己使了一点小小的计谋,但是总体来说太白还是个好人啊!
想到这里,孙悟空忽然一愣,河上真人见状,呵呵一笑,也不去打扰孙悟空自己的思考,就只是坐在石床之上微笑,时而挥手制止门下弟子的走动,免得打扰孙悟空。
就在这时候,只见河上真人 嘴巴微张,小小吹了一口气,顿时间石洞之内凉风习习,被凉风一吹,孙悟空登时清醒过来,连忙道谢,然后赶紧盘腿坐好,打坐起来。
不一会儿,孙悟空的头顶之上发出薄薄的一层亮光,身后也亮起了一层光幕,就如佛陀、菩萨背后的华光,只见一个真人大小的,身穿玲珑锁子甲,手里倒提着如意金箍棒的尖嘴猴腮、浑身长着金色长毛的孙悟空在里面不时的抓耳挠腮。
众人一见不禁大惊失色,唯有河上真人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还是笑眯眯地看着孙悟空在那里打坐,对门下弟子的表现丝毫不动心,只是挥起右手,让大家的举动不要太过大声,以免惊动正在紧要关头的孙悟空,导致走火入魔。
此时,远在幽冥界地藏菩萨的道场的孙悟空的本身也出现了异状,出现的情况和在琅琊山的孙悟空的情形一模一样,只是背后的光幕里面出现的人不一样。这个人乃是一个身穿道袍,手持拂尘的道者打扮。
见到这种异象,木尚志、袁洪和六耳猕猴都是面露喜色,相互地给对方使眼色,地藏菩萨身边趴着的谛听也是嘴角微微上翘,看了一眼孙悟空,又把脑袋搭在前面的双脚之上,打起了瞌睡。
两地的孙悟空突地同时张开双眼,身后和的光幕都消失不见,只剩下头顶的微光,只见头顶的两个猴子都跳将下来,对着打坐的孙悟空弯腰作揖,口里面宣一声道号,说道:“道兄!”
两地的孙悟空也都起身,对着另外两个孙悟空说道:“道兄好!”
然后琅琊山的两个对河上真人作揖,道:“多谢真人帮助,今日才得斩却三尸神里面的两尸。”
“哪里!哪里!师弟客气了!你是我们天界下凡除魔的领军人物,李靖和闻太师只是调兵遣将可以,真正的对上浴血龙魔的话,还要看你们几个猴头了!”河上真人说道。
“既如此,师兄,悟空告辞了!部室师弟我不想在琅琊山多盘桓几天,实在是时间紧迫!”孙悟空说道。
“呵呵!师弟尽管放心,时间的问题我已经帮你解决了。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吗?”河上真人问道。
“听过啊!”
“哈哈哈!其实那句话说的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山洞。”河上真人笑道。
“哦!那也不敢多做停留了!师兄,多谢今天的帮助,老孙我这就告辞了!”说完孙悟空和头顶的那个猴子就一起架起云头,眨眼不见了踪影。
东坡这时候向河上真人问道:“师祖!刚才师叔祖真的是斩却了一尸了吗?”
“呵呵!何止是一尸?其实是两尸,另外一个在幽冥界地藏菩萨哪里呢!”
“师祖能不能跟我们讲讲三尸神呢?”醉翁说。
“好!三尸神又称“三彭”或“三虫”,道教认为,人身中有三条虫,称为上尸、中尸、下尸,分别居于上、中、下三丹田。三尸指道教的三尸神:尸者,神主之意。道教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个丹田,各有一神驻跸其内,统称“三尸”。据说,三尸姓“彭”,上尸名“踞”,中尸名“踬”,下尸名“跻”。上尸神在人头里面,他能够叫人胡思乱想,能够叫人眼昏,头发脱落;中尸神住在人的肠胃里面,他叫你好道家的说法:三尸神孜孜不倦的工作,就是为了加速人的死亡,她们得以安享血食的祭拜。每到庚申日,她们趁着人熟睡之际,和七魄一起上天庭有关衙门告刁状。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虽闻至道,未证菩提,贪痴未脱,嗔怒难除。劫运循环,冤业相逐。所以佛家告诫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道家会在庚申日彻夜打坐,目的是保持清醒让三尸神没机会离身。三番五次一整治,三尸神也就没了脾气。道教的成仙只需要历经三九天劫就可以了,而斩却三尸神以后就可以成圣人了。其实不管任何的教派和修炼学说,要想成为永恒不灭的存在,都要斩却三尸神。三尸神,说实话,指的就是人们心底里面的黑暗的一面,而并不是真的是什么神啊,鬼啊!他只是另外形态下的自己,只是在被情绪控制的自己而已……”
河上真人接着说道:“太上老君所说的‘道’是道教教义的核心,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是宇宙的本源与主宰者,它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所以“道”能使一切有形在三清众神面前,不论贵贱、贫富、聪愚,一律平等。道教强调,任何人都可以信仰道教,都能够学道、得道。老君把“道”说成是“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词一耳”。《混元皇帝圣纪》也有类似的说法:“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这是把太上老君看成了“道”的化身。“德”和“道”是一个整体,成为道教教义的核心。《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道尊而德贵”的“德”指的是这个“德”。《清静经》中说:“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所以道教徒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动的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而更要积德。《道教义枢·道德义》说:“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所以可以说,凡是符合“道”的准则的,便是“有德”;凡是违反“道”的准则的,便是“无德”。《西升经·序》云:“道之在我谓之德”。按照“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教强调,修身、治家、统治天下,都应该修道,从而使“道普德溢”,以达到太平和仁爱。道教将“德”按态度区分为“阴德”和“阳德”二类。所谓“阴德”,是指个人不被他人所知道的德行;所谓“阳德”,是指个人被大家了解的德行。道教提倡“阴德”密惠,“大以及于人,小以及于物,修身积德”。其实还是让我们多做好事!”
“弟子受教了!”东坡和醉翁等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