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早朝时辰为卯时,周世平府距离皇宫约有半个时辰的路途。周世平赶到宫门时,依旧见到上次的情形,此时是酷暑时节,天已经微亮,众官员站在宫门外。
宫门打开后,亲王、丞相坐着轿子到了大殿,其余官员都是步行。
大殿外,自有通事舍人引导官员就列,众官员依次入殿。
“皇上有旨:宣太傅、尚书令周世平,门下侍郎宗亲王,中书侍郎穆仁舟,中书侍郎刘礼云、吏部尚书朱乾慧,户部尚书吴天宇,御史大夫贾海,入内殿觐见,其余大臣大殿等候。”
“臣领旨谢恩。”
马公公带着7人进入内殿,皇上坐在台案之后,其他人都看着周世平,周世平赶忙跪下,其余人也跟着跪下。
“臣周世平领诸位大臣参见皇上。”
“平身。”
“谢皇上。”
“周大人,你是本朝太傅、尚书省尚书令,责任重大,这么多年来,勤勤恳恳,署理政务,着实辛苦,朕望你继续坚持,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臣遵旨。”
“来日,给诸位大人看座。”
“皇上,政事堂集议诸事,禀皇上示下:一、护国大将军贵亲王,帅军击敌,斩首1700余,政事堂集议赏白银10000两,明诏嘉奖;二、户部右侍郎赵明辉贪赃枉法,经查实,其于开平9年4月、6月,收取广宁县令刘元黄金400两,致刘元获同进士出身,并任庆源县尉,后任广宁县令,政事堂集议,罢黜赵明辉户部右侍郎职衔,交大理寺勘察,罢黜刘元广宁县令职衔,押送进京,交大理寺严审;三、郴州城7月27日,百姓动乱,损失惨重,刺史黄玉衡难辞其咎,政事堂集议,着罢去刺史之职,发配施恩;四、襄临州刺史韩惠,致流民入城,城中秩序大乱,百姓不得安宁,政事堂集议,着降任广宁县县令,戴罪立功。”宗亲王说完便坐下了,如老僧入定。
“既是政事堂集议,周大人可有意见?”姬仁皝略微皱眉。
“禀皇上,臣无异议。”
“既如此,就照办吧。”
“遵旨。”众人同时起身。
“诸位大臣还有何事?”
“皇上,臣有本奏。”御史大夫贾海站起来。
“说吧。”
“臣弹劾护国大将军谭振,谭振身为龙武军后军统领,驻守京城西台大营,理应做好守卫,不请圣旨,不得参与朝政,然谭振巡视大营期间,擅自过问州、县政务,其行为有亏,皇上应予训斥。”
周世平瞬间紧张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分明对着自己来的,谭振和自己的关系,满朝皆知,而且,谭振战功赫赫,是什么人在背后*纵,谭振身为后军统领,过问防区的政务,这样的小事情,是谁弄得清清楚楚,在自己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然挑出来,他们想干什么?
“周大人可有什么话说?”姬仁皝脸上毫无表情,他比谁都清楚今日所奏之事的蹊跷。
周世平的大脑急速飞转,与贾海争论吗,显然不行,恐怕幕后之人就是企盼这样的结果,同意贾海的意见吗,更不可能,这不是训斥谭振,而是训斥他周世平,再说,他身为太傅、尚书令,如果在关键时刻不能保护手下的人,日后传出去,还有谁会跟着自己干。今日皇上和朝中重臣都在这里,皇上显然是看自己怎么应付,这话必须说好。
“皇上,贾大人所言俱是属实,不过其中另有缘由。”
“说吧。”姬人皝看着朱思瑜,目光中有一丝紧张。
“皇上,臣这些年担任尚书省尚书令,无时无刻不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处理政务时,总想着熟悉所有事宜,奈何州、县官吏畏惧臣之身份,见面之时,莫不是曲意逢迎,将政务说得花团锦簇,臣颇为心疑,却也不便点破。臣独自沉思,既身负皇恩,岂能不尽心竭力,如今天下一统,大周更需励精图治,以图万万年,臣若是不能掌握实情,有负皇恩。故臣令护国大将军谭振微服私访,掌握实情,更好护卫京城,并严令其不准扰民、不准仗势欺人,务必掌握官吏*行、百姓疾苦,为臣日后*持政务之参考,故不便请旨,此乃臣之疏忽,望皇上恕罪。”
“原来是这样,贾爱卿可还有话说?”
“皇上,臣无话可说。”
“周大人署理尚书省,能日日自省,朕心甚慰,谭振之事出有因,本意是掌握京畿之实情,本无过错,朝中大臣出访巡视,若是事事请旨,岂不是要朕时时跟随。”姬仁皝用不满的眼光扫了贾海一眼。
“周大人乃是朝廷太傅、尚书令,职责所在,所虑皆朝中大事,日后诸位大臣要竭力辅佐,政事堂集议皆朝廷军政要务,故诸位大臣要勤勤恳恳,用心署理政务,不可懈怠,我大周正是强盛之时,各位大臣更需时时警惕。”
“臣谨遵圣旨。”
“今日就到此,跪安吧。”
周世平满腹心事,皇上表面上毫无疑问是支持自己的,可皇上为什么这么做,究竟是什么心思。尤其是贾海,满朝皆知,贾海深得皇上信任,在这样的场合,公开弹劾大将军,谁给他的胆子。周世平不禁想到了一个结果,他打了一个冷颤,看来,自此以后,朝廷、或者说周家将进入多事之秋了。
周世平心里暗暗怒骂,真他妈的倒霉,低调、谨慎,换来这样的结果,自己已经撞进一张大网,看不到出口在哪里。
尚书省距离皇宫不远,周世平在宫里吃饭后,到尚书省点卯。
尚书令的官署很大,共有4间房,办公一间、会客一间、书房一间、睡觉一间。官署早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周世平进入官署后,与所有尚书省官吏见面后,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便求见了。
一番寒暄之后,众人将奏折留下,起身告辞,看着这些奏章,周世平头有些大,先前议事时的冲击还没有完全散去,周世平实在没有心情看奏章。
这么多年,周世平署理尚书省,主要挂记两件大事:一是官员的任命,这是最重要的,但凡将人捏住了,事情就好办了;二是钱财的支出,这是必须要了解和熟悉的,日后能够控制住了,才能办大事。
所以,周世平时刻掌握这两条主线,能够很顺利署理政务,至于下面的官吏,也要让他们有所企盼,得些好处。
大周京城官员实现5日工作制,5日后可休沐1日,这5日里,5品以上官员每日早朝,皇宫招待一餐,其余官员生活自理,卯时上班,申时歇息,周世平也不例外。
连续几日来,周世平几乎未说什么话,他一直在思考,世家的结局占据了他的所有思维。周世平不表态,倒弄得尚书省的官吏有些紧张。
过了3日,早朝后,政事堂集议。
中书舍人将所要集议的5件事情悉数禀报:一、杭州河遭遇大雨,部分地段冲毁,加之出现险情地段共10余里,杭州府、工部上书请旨拨银5万两修复;二、稻米已熟,吏部、户部请旨派员赴各州、县,督促收缴赋税,督察州、县官吏;三、10月将举行科考,礼部请旨派出主考、副主考,主持科考;四、圣旨已下,大理寺将赵明辉拘押候审,亦派人前往拘押刘元,大理寺请旨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为三司使,共同审理;五、护国大将军贵亲王已经上报将士军功,请旨封赏。
“诸位大人请说。”周世平发话了。
发言顺序依次为户部尚书吴天宇、吏部尚书朱乾慧、御史大夫贾海、中书侍郎刘礼云、中书侍郎穆仁舟、门下侍郎宗亲王。
待到朱乾慧说完,周世平渐渐听明白了,都是表态性发言,啰啰嗦嗦一大堆话,落到关键处几乎没有,周世平非常奇怪,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所有人都是据理力争,希望自己的意见得到采纳。
“下官说几句,前面诸位大人已经论过,不赘述,杭州河险情年年盛夏皆发,朝廷拨银无数,下官以为今年1万两白银足矣;收缴赋税乃是朝廷大事,就依吏部、户部章程,派出官员,以往皆有惯例,不复多言;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为三司使,以大理寺卿为主,严审赵明辉、刘元,为朝中官员之警示;护国大将军贵亲王上报之军功,下官无异议,待兵部派员核查,而后可上奏皇上;科考主考,下官建议礼部左侍郎为主考、礼部右侍郎为副主考。”
此言一出,全场皆静,科举考试中,贾海将吏部排的干干净净,这是诸人没料到的,朱乾慧低下头,看不清表情。
科考取士,凡录取着,除非能够攀上更高的关系,余者皆视主考为恩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多年来,吏部一直把持主考之位,不知贾海为何将吏部排出在外。
周世平不明白贾海的意思,更主要的,是周世平不明白,这究竟是谁的意思,如果是皇上,那么,今日的争论,就没有意义。
“宗亲王是何意?”
“下官以为科考乃是为朝廷取士,录取之人将来必为效力朝廷,故吏部应该参与,至于人选,还请朱大人提出来。”
周世平开始高度警惕了,这是什么意思,一个提出建议,一个反对,关键问题,两人一个是亲王,一个是御史大夫,都是深得皇上信任之人。
略为思索之后,周世平隐隐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奥妙,这政事堂集议,是自己主持的,那么,最后形成的意见,都是自己拍板的,要是这主考之人选,乃是皇上的意思,那么,否定皇上意见的,就是他周世平,不会是宗亲王,要是赞成贾海的意见,如果不是皇上提出来的,那么,他周世平就改变了大周历来的习惯,吏部会没有意见吗。
周世平表面不动声色。
“关于主考一事,本官建议两个办法解决,一是再座诸位表决,白纸黑字,本官自然会尊重诸位的意见,二是今日暂时不议此事,留待考虑成熟之后,下次再议,不知诸位是什么意见。”
众人全部选择下次再议。
会食时,众人皆不言语,默默吃完便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