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联军第一军成立后,杨靖宇将军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与关内红军打通联络、摆脱日军包围,避免东北抗联与国内抗战隔绝,提出了西征与关内的抗日部队共同抗战决定。
杨靖宇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于1936年5月消灭邵本良部队之后,来到本溪县草河口山区的汤池沟,举行了师以上干部会议,会议研究决定向西挺进打通与关内中央红军取得联系的西征事宜。不久,杨靖宇从日伪报纸得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方非带了几十人进到热河”。断定方志敏率红军到了热河,为了打通与关内的联系,他毅然决定采取西征的行动。于是,命令1师马上组织部队出发西征,与关内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共同抗日。西征部队以抗联1军1师为主力,由1师师部、警卫连、三团和少年营,由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和师长程斌、师参谋长李敏焕带队开始西征。途中,由于西征部队前进严重受阻,另外,当地群众对他们不了解,增加西征的难度。为了避免损失7月1日,趁敌不备,在连山关与下马塘之间的隘口地带,顺利越过安奉(安东至奉天)铁路,到达朝天坝。但此时,患有肺病的宋铁岩,突然病情加重,不断咯血,无法继续坚持指挥部队,只好离队,返回和尚帽子山。西征部队的指挥力量因之削弱。部队由程斌率领,日夜兼程,进入岫岩县北部山区。这时,敌人已察觉我军西征的战略意图,紧急调集大批兵力,跟踪追击,快速围堵,西征部队陷入步步紧*的包围之中,进军步伐严重受阻,至此已失去了突发性的威猛优势。针对此种情况,西征部队当机立断,决定迅速跳出敌人严密的包围圈,争取主动。7月8日,兵分三路,师部和保卫连由程斌和李敏焕带领,三团由师政治部主任李铁秀带领,少年营由营长王德才带领,分开活动,以便保存实力,陆续回营。7月15日,师部和保卫连遇到驻连山关日本守备队第二中队的尾追,决定设伏击敌。他们行至本溪、海城和岫岩相邻的摩天岭时,埋伏于大榆树沟,勒马待机。中午时分,日军已到。在敌架枪野炊之时,我军突然举枪齐发,火力威猛,日军头目今田大尉当即被击毙,敌阵大乱,数十人全部被歼。这时,敌军援兵纷纷而至,程斌率部边打边撤。后来,在一位群众的指引下,从一条小路躲过敌人,才跳出敌之包围圈,回到兴京游击区。这次战斗,我军损失也较重,师参谋长李敏焕等英勇牺牲。经过突围和激战,三团和少年营也相继回营。但一军主力一师的元气大伤,减员一半。第一次西征,终以失败告终。但是,西征摩天岭战斗的胜利鼓舞抗联战士精神。
悲观之气,一时壅塞着人们的心。
面对因西征失败而疲惫的一师的战友们,杨靖宇的内心同样有着难以言说的怅惘。他怀念那些英勇牺牲的战友,痛感天不助我的失落……但是作为一军之帅,深知士气可鼓不可泄的真谛。他要把失望升华成希望,让勇气和信心再度高扬。西征部队一回到营地,他就来到兴京的外三堡,在窟窿榆树山里会见了归来的部队。他向大家宣传全国抗战的形势。他把一个辩证的思考交给战友们。他说,能够进行西征,这件事的本身就是对日益疯狂的日寇的挑战,震动了敌人,也警醒了人民,宣传了抗日。把局部的失利放在全局全国的抗战形势中加以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就会增添在失败中崛起的力量。就在这个窟窿榆树的总结会上,杨靖宇浮想联翩,心潮奔涌,挥毫谱写了一曲战歌《西征胜利歌》在全军传唱:
红旗招展枪刀闪耀我军向西征,
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
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
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
中国红军已到热河眼看到奉天,
西征大军夹攻日匪赶快来会面,
日匪国内党派横争革命风潮展,
对美对俄四面楚歌日匪死不远。
紧握刀枪向前猛进同志齐踊跃,
歼灭日匪今田全队我军战斗好,
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
盔甲枪弹缴获无数齐奏凯歌还。
同志快来高高举起胜利的红旗,
拼着热血誓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铁骑纵横满洲境内已有十大军,
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
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回荡着的是压倒敌人的气势、不惧牺牲的力量和对光辉前景的瞩望。
能够经受住失败,这就是胜利。“这种悲壮的情怀,在杨靖宇执著而热烈的英雄主义鼓舞下,成为力量的源泉,使一军的指战员顶住了因西征失败而悲观的沉重。他们再一次振奋起来。当敌人的”三年肃正计划“经过紧张策划,开始付诸实施的时候,杨靖宇也在指挥着自己的队伍作好反”肃正“、反”讨伐“的准备。他们在桓仁、宽甸、兴京、金川、长白、抚松、临江等地的深山密林中修建密营,储存粮食,建立医院、被服所、枪械所。杨靖宇同时想到,敌人的”大讨伐“把大批兵力调往游击区,后方必然空虚,这就给一军避开敌军锋芒再次进行西征提供了机会。当11月寒风渐起的时候,杨靖宇率部来到桓仁县外三堡,召开有军部领导人和3师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杨靖宇认真总结了西征经验教训,决定把第三师部队改编为骑兵,趁敌人不备,迅速突向铁岭、法库一带,在冬季利用辽河封冻之际,冲到热河,进而找到党中央和红军。这一计划使抗联上下一片欢呼,负责全师训练工作的杨俊恒参谋长披星戴月地为部队挑选良驹,希望西征早一天出兵。因为部队里大多数战士都不会骑马,训练骑术成了出兵前又一件大事。杨俊恒整天在马背上上下翻滚,一遍又一遍地给战士们作示范。
“不用害怕,记住,心一定要细,手抓紧缰绳,上身贴马背,双脚踩牢马蹬,猛一用力,翻身上马……”,就这样,从晨曦到夜幕降临,他修长的身影一直留在战马嘶鸣的训练场地上,经常忘了喝水和吃饭。10余天过去了,他原本魁梧的身材变得黑瘦。虽然每天训练都很累,但笑容始终挂在战士们脸上,他们时刻准备开往前线。第二次西征的计划,也就变成了行动。此次西征,杨靖宇吸取上次西征的教训,力求快速进军,由三师组织一支四百多人的骑兵队伍,想趁江河封冻之时,跨越南满铁路,涉过辽河之水,避开敌防严密的辽南和奉天地区,直入内蒙科尔沁草原,再向热河挺进。
1936年11月下旬的一个夜晚,一阵集合号响起,400多名抗联战士在训练场上紧急集合。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跃上战马,冒着凛冽的寒风,挥师西征。为了隐蔽起见,部队白天休息,夜间行军,可还是被日军发现了,1000多个鬼子紧紧“咬”住抗联部队,师部决定狠狠地教训一下身后的鬼子们。第三师骑兵部队来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坡,杨俊恒手挥大刀,大喊一声:“冲啊!”率先扬刀冲向敌人。战士们个个英勇无比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斗,一时间,枪声震天,地上的雪花被战马溅起半米高,不可一世的日军突然遭受攻击,惊慌失措,弃枪而逃。如此几次,第三师西征部队冲破敌人封锁,昼伏夜行,如一袭急风,直入云天。经过一个月的连续行军,把清原、铁岭抛到了身后,跨越南满铁路北段,历经一个月,终于抵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仿佛寺辽河东岸。胜利就在眼前,抗联战士激动得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然而天公不做美,1936年法库县冬季气候反常,气温偏高,12月下旬的深冬辽河不但没有结冰,反而河水暴涨,水面增宽,奔流不止。同时,各渡口也早有日军严密把守,渡船被敌人控制起来。第三师的官兵们心急如焚,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路血战冲到辽河岸边,却被暖冬的辽河挡住前进的道路。年轻的战士们更是经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倒在马背上放声大哭,年长的战士则望着滚滚辽河水默默不语。怎么办?危急情况下,师部紧急召开会议,决定夺取敌人船只,强渡辽河。可惜,擅长山区作战的抗联部队并不习惯平原作战,加上当地没有任何可以隐蔽的东西,刚准备突击就被敌人发现了。顿时,对岸飞来如雨般的子弹,抗联身后的日军听到枪声也闻风而动。因为参谋长杨俊恒的长相酷似杨靖宇,且又姓杨,敌阵中疯传杨靖宇也在西征部队里。这个情报,更大地吊起了敌人围歼我军的胃口。敌之追兵源源而至,形成层层包围之势。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抗联战士们边走边打。渡河已无可能,更有全军覆没之虞。三师只好移师东返,且战且走,。由于连续作战,军队得不到休整,人困马乏,掉队者、伤亡者逾来逾多,加之带路向导相继牺牲,敌人紧追,第三师处境十分不利,1937年春,部队不得不返回清原、兴京、西丰抗日游击区。人员损失过半,仅剩下不到百人。第二次西征,功败垂成,梦断辽河。
两次西征,在席卷敌人的劲风中落下帷幕。
失败的结局,对于杨靖宇的打击是沉重的。经历这两次长途征伐,一军精锐几乎丧失。杨靖宇再想在短期内实现战略上打破敌人包围的设想,已无可能。
太阳,向着乌云堆积的深渊滑去。
杨靖宇和他的队伍走进了最艰难的日子……
但是,命运的打击无论怎样残酷,杨靖宇都要奋斗。果敢的行动,会显示生存的全部意义。现在,杨靖宇带着一军的队伍,带着两次西征中承受了残酷牺牲的战友们,要去完成另一个必要的行动:休整。
1936年冬天,朔风在林中呼啸,大雪纷飞,阳光寒冷。部队躲开日伪军的“大讨伐”的锋芒,退到了桓仁、宽甸一带游击区的深山老林的密营里进行休整。所谓“密营”,是杨靖宇和东北抗日联军的独创,那是一些隐蔽的、敌人很难寻觅的、修建在深山丛林里的秘密营房。营房设在地下一二米深处,以原木垛墙,树木搭棚,石板砌火炕,室中放着火炉取暖,四周修有避弹洞、交通沟和岗哨掩护所。除可供部队住宿,还有种种后勤设施,如医院、机械修理所和储存武器弹药粮食衣物等军需品的仓库。密营是战斗的加油站、支撑点,也是抗日队伍在最困难的时候,在游击区不断被敌人的“集团部落”蚕食之后所剩的惟一落脚之地。经过一个冬春的休整,一军开始走出西征失败带来的浓重阴影,在火光血色中,获得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