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大营内,星武国突然分兵奇袭的消息并没有被掩盖起来,而是被俾斯麦向全军将士直说了。
消息一传开,中军大帐前立马就是变得拥挤起来,都是一些要请战的将士,有请求想星云决战的,也有请求分兵回援的。全军也因这些将领意见的不同而分成两派,一派的将领认为现在应该乘胜追击,与星云国进行决战,到时候再集中全力驱赶突入境内的星武国大军。另一派的认为现在秦岭战场已经有了绝对的军事优势,应当分出一部分兵力阻止星武国大军的侵犯。赞成决战的将领们认为境内的其他军队能够抵挡的住二十万的星武军队,不应该分兵。而希望分兵的将领则认为要是帝都有险,纵然是决战胜利了也是失败了,而且二十万的星武大军全是骑兵,明显就是冲着帝都直奔而去的。
只是这些将领还没有走进大帐,就被告知各自回营等待军令,没有见到俾斯麦或者太子统帅,只是在大帐前将领们相互争执了一个多时辰。
而大帐内,天龙太子正在踱来踱去,拿不准是分兵还是决战还是其他。刚才虽然没有见众多将领,但其之间争论的话都已经听的很清楚了,现在要是不拿出一份合理安排,恐怕三军很容易出乱子,并且军心动荡。
“老师,你倒是说话啊。”
来回拿不定主意的天龙太子看向俾斯麦,就发现此时的俾斯麦正摇着手中羽扇,闭目养神。
“哦,殿下以为决战如何?分兵如何?”俾斯麦睁开眼睛,神色很是清闲。
“这…”天龙太子一抬握着军报的右手,原本想说的话停了下来,接着说:“现在秦岭还有星云国的三十万精锐,若能一战而灭,对战局肯定是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星武国二十万大军已经突入到我腹地,要是拦不住的话帝都又会有很大的危险。要是分兵,就失去了现在一战灭敌的机会了;要是决战而被二十万的骑兵兵临帝都,纵然战胜也于事无补。”
俾斯麦还是气定神闲的表情,只是听完天龙太子的话而闭眼摇了摇头。
“哦,老师有何见解?”
见俾斯麦如此,天龙太子就是急切的问。
俾斯麦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军图边才说:“与星云决战,是在星武国没有搅合进来时候的最好选择。现在要是与星云决战的话,最大的有益方并不是天龙。”
“哦,是星武?”
“不,是出云!要是天龙与星云决战,那么出云国就再也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全力与星武国周旋,而且星武国还是近乎两线作战。而且要去得与星云决战的胜利,天龙必然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现在决战,不智!”
天龙太子右手紧握,“老师的意思是分兵?”
俾斯麦又是摇了摇头,“分兵,完全没有必要!”
“哦,怎么解释呢?”
“殿下,在我腹地的星武国大军是何种军队?”俾斯麦叹了一口气,转过头看着天龙太子。
“二十万的精锐铁骑,怎么?”
“确是铁骑,殿下再想想看,这二十万的铁骑进入一马平川的天龙黑火草原后会怎么样?”
“二十万的铁骑在黑火平原上必然的所向披靡,草原上一马平川,骑兵的战力能够得到最大发挥……不对,骑兵的战力在于冲锋,不在攻城。”
听到天龙太子前面的话,俾斯麦就是皱起了眉头,但是后面的一句话就让俾斯麦的眉头舒缓开,带着满意的微笑点点头,“还有呢?”
“二十万的铁骑没有攻城的优势,一旦选择攻城,必然会损失惨重。若不攻城,一旦深入腹地之后,失去后援,必然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局势,粮草不说,就算让其到达帝都城下,也没有多大的威胁,反而会断送了自己的后路。”
说到这里,天龙太子脸上的急切神色也是消散了,想通了这二十万骑兵只是星武国阻止与星云帝国决战的一步棋而已。
“老师,那,接下来该如何行动呢?”镇定下来的天龙太子很是恭敬的对着俾斯麦行了一礼。
看着军图,俾斯麦缓缓的说:“现在不管是分兵还是与星云决战都是没有必要,派出一骑快马赶回帝都,让军部增加各个主要城市的城防兵力就行。而现在星武国的二十万骑兵虽然不足为虑,但是毕竟是星武国搅合进来了,二十万的骑兵敢进入我腹地,边境上必然会有后援部队,一旦与星云决战,其必然会放心大胆的支援骑兵,攻我城池。”扇了一下手中的羽扇,俾斯麦接着说,“因而现在真正可行的动作就是等!”
“等?等什么?”天龙太子有些疑惑,不明白这个时候俾斯麦说的等是什么意思。
“等长平关战场的结果如何!”俾斯麦左手一伸,直接按在军图上长平关的位置,“若出云国胜,星武国这二十万骑兵和边境上的后援肯定会撤回。若星武国胜,突过长平关的星武国大军面临的就是密集的出云帝都城市群,想要攻克,需要的兵力不是现在长平关战场上的那点就可以的,那样,这二十万骑兵和后援一样得撤回。也就是说,一旦长平关战场有了结果,到时候星武国的军队都会从天龙撤退,到时候才是对付星云国的最好时机。所以现在要做的事,就是等!”
俾斯麦说完,天龙太子就是缓缓的踱着步子,在消化俾斯麦说的等的含义。
“老师见解独到,学生受教了。”将手中的军报放下,天龙太子对着俾斯麦抱拳深深的行了一礼。
“来人,下令三军,全军休整备战,命斥候部队全力监察星云和星武国大军动向。另,准备一骑快马,连夜赶往帝都!”听天龙太子对着帐外说出的军令,俾斯麦就是满意的闭上的眼睛,继续闭目养神了。
所谓关心则乱,现在通过俾斯麦的独特见解,天龙太子也是镇定了下来,想通了其中种种,剩下的发号施令就简单了很多,不再需要俾斯麦为这点小事而浪费口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