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潮涌动。
朝堂之上,那些曾对侯铭轩心怀不满的保守派大臣,虽在天劫期间暂时收敛了锋芒,但此刻见侯铭轩威望如日中天,心中的嫉妒与不甘愈发强烈。
他们暗中勾结,在私底下密谋着如何打压侯铭轩,试图削弱他的影响力,夺回往日的权势。
而在民间,一些曾受侯铭轩新政冲击的富商大贾,也在偷偷盘算着,企图利用侯铭轩如今暂失顶尖修为的时机,重新操控市场,谋取私利。
只是,若是用上帝视角看来,他们的想法太过可笑。
朝堂之上,部分大臣对侯铭轩的牺牲心怀复杂情感。
以王副丞为首的保守派,表面上对侯铭轩歌功颂德,言辞之间尽是溢美之词,声称侯大人乃国之栋梁、世之楷模,其英勇之举可彪炳千秋。
背地里却想尽办法捅刀子。
在商讨灾后重建事宜这一关键会议上,王副丞便有意无意地提出一些掣肘方案,试图削弱侯铭轩在重建过程中的影响力。
他轻抚胡须,那胡须梳理得一丝不苟,根根分明,慢条斯理地说道:“侯大人此番功绩自是无人能及,此乃有目共睹之事。然灾后诸事繁杂,千头万绪,各部皆有其专长与职责所在,当由各部各司其职,如此方能确保重建工作高效推进。侯大人刚历生死一劫,身心俱疲,还是先好生休养为妙,莫要再为这些俗务劳心费神了。”
他的语调看似关切,实则暗藏机锋,眼神还不时地扫向其他保守派大臣,似在暗中传递某种信号。
革新派大臣们自然不答应,礼部侍郎薛开契,一位年轻气盛、心怀正义的官员,身着绯红色官袍,腰系玉带,英姿飒爽地站出来反驳:
“王副丞此言差矣!侯大人多年来深入民间,对国情民生了如指掌,大到各地的农田水利、商业布局,小至百姓家中的柴米油盐,他都能娓娓道来。且侯大人深得百姓信任,百姓们对他言听计从,此时正是需要他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怎能让他置身事外?若没有侯大人坐镇统筹,这灾后重建工作恐会陷入混乱,延误时机,受苦的还是万千黎民百姓啊!”
薛开契言辞恳切,情绪激动,说到动情处,双手握拳,微微颤抖,双目直视王副丞,毫不退缩。
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民间亦是如此,一些曾受新政冲击的商贾,皆是些唯利是图、自私自利之徒。趁着灾后重建物资短缺的当口,他们狼狈为奸,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妄图大发横财。
在京城的集市上,原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萧条与慌乱。
米面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价格飞涨,一袋平日里只需几文钱的大米,如今竟涨到了数十文,还供不应求。
百姓们苦不堪言,为了购买一点粮食,常常天不亮就得在粮铺前排队,排到了却发现带的钱根本不够。
一位老妇人,身形佝偻,手捧几枚铜板,那铜板在她手中被摩挲得锃亮,望着高价的粮食,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天劫刚过,咋日子还更难过了呢?老天爷啊,这可让咱老百姓咋活呀!”
她的声音颤抖,带着哭腔,周围的百姓们听了,也都纷纷叹气,满脸愁容。
面对这些矛盾,侯铭轩没有丝毫退缩。
他拖着虚弱的身体,依旧坚定地穿梭于朝堂与民间。
一方面,他与革新派大臣们紧密联合,在朝堂上据理力争,面对保守派的刁难,他不卑不亢,以详实的数据、合理的规划,为合理的重建规划谋求出路。他拿出自己多年来走访各地记录的民情日志,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地的受灾情况、资源分布以及百姓的需求,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重建思路,让不少大臣为之动容。
另一方面,他组织起民间力量,深入市井街巷,带领百姓们互帮互助,共同抵制商贾的恶行。
他亲自走访囤积物资的仓库,那些仓库大门紧闭,门口还有家丁把守。
侯铭轩目光冷峻地对那些不法商贾说:“国难当头,尔等不思报国,反行不义之事,就不怕百姓唾弃,律法严惩吗?你们看看外面那些受苦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嗷嗷待哺,你们却在这里大发国难财,良心何在?”
在他的努力下,物价逐渐平稳,一些商贾在舆论压力与律法威慑下,不得不打开仓库,平价售卖物资。
后来,更是侯铭轩的手段下,九成造乱商贾痛改前非,另一成,则是被活活打死。
重建工作也得以有序开展,各地的工匠们纷纷投入到房屋、桥梁、水利设施的修复与重建中,百姓们也自发地参与其中,搬运砖石、运送木料,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百姓们对侯铭轩越发感恩戴德,在他四处巡查时送来自家种的果蔬。
孩童们还编了歌谣,传唱在大街小巷:
“侯大人,大英雄,救苍生,福无穷……”
天灾过后,时光荏苒,侯擎宇如春日里的幼苗,渐渐茁壮成长。
他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慧,二岁识字,便能诵读简单的诗词,那稚嫩的童声在庭院里回荡,让侯铭轩与沈虞迩欣喜不已。
侯铭轩记得清清楚楚,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侯擎宇坐在石凳上,小手捧着他老爹最新的诗集,奶声奶气地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每一个字都念得字正腔圆。
沈虞迩在一旁听得眼眶泛红,脸上满是骄傲的笑容,侯铭轩亦是满心欢喜,走过去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夸赞道:“我儿聪慧,有大帝之姿,日后必成大器。”
侯擎宇三岁吟诗,出口成章,所作诗句虽略显稚嫩,却饱含对世间万物的新奇感悟。
有一回,春日踏青归来,侯擎宇望着满园盛开的桃花,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春日桃花艳,风吹落粉笺,蜜蜂忙采蜜,好似画中仙。”
侯铭轩与沈虞迩相视一笑,为儿子的才情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