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先前田丰兆治下的东川国,类似情节也多有发生。
倭缅武士们仗着武力欺压手无寸铁的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百姓们稍有反抗,便会惨遭毒手,街头巷尾都流传着他们的暴行。
有位老妇人,只因家中粮食被抢,上前理论几句,便被武士残忍地杀害在自家门口,鲜血溅满了门框,老妇人瞪大的双眼满是惊恐与不甘,至死都没能合上;还有个年轻的小伙子,试图保护自己的妹妹不被凌辱,却被当场砍杀,妹妹也被掳走,生死未卜,小伙子倒下的地方,泥土都被鲜血浸透。此刻,面对东川国军队的强大攻势,他们惊恐万分,往日的嚣张跋扈荡然无存。
只见东川国士兵毫不留情,刀光剑影间,利刃挥舞,寒光闪烁,士兵们的动作迅猛而果断,手中的刀剑如同夺命的闪电。
当先一名小队长,名叫赵军声,他身材魁梧壮硕,满脸的络腮胡子因愤怒根根直立,手中大刀一挥,如开天斧般力劈而下,直接将一名妄图抵抗的倭缅武士从肩头劈到腰间,内脏洒落一地,那武士甚至来不及发出惨叫。
其他士兵见状,更是士气大振,呐喊着冲锋向前,鲜血瞬间染红了大地,一场对倭缅武士的大屠杀就此拉开帷幕。
士兵们杀红了眼,每一次挥刀都带着无尽的恨意,喊杀声震得小城颤抖,小城的房屋在喊杀声中似乎都摇摇欲坠。
那些武士们节节败退,或倒在血泊之中,身体被砍得血肉模糊,残肢断臂散落四处;或跪地求饶,声音颤抖,满脸惊恐,口中不断哀求着饶命,可东川国士兵心中的仇恨哪能轻易平息。
他们继续向前推进,为死去的同胞讨回公道。
不放过任何一个逃窜的敌人,哪怕追到小巷深处,也要将其斩杀,用敌人的鲜血告慰同胞的英灵。
有个年轻士兵叫孙逸宙,他身形矫健,如猎豹般敏捷,在追击一名逃窜的倭缅武士时,那武士慌不择路,钻进了一条狭窄昏暗的小巷。
孙逸宙毫不犹豫地跟了进去,小巷中弥漫着腐臭的气息,脚下污水横流,他全然不顾,借着微弱的光线,瞅准时机,一个箭步上前,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直直刺入武士后背,将其狠狠钉在墙上,武士瞪大双眼,气绝身亡,孙逸宙这才拔出长枪,任由鲜血顺着枪尖滴落,转身又投入战斗。
随着战斗的持续,东川国士兵的怒火不仅没有平息,反而越烧越旺,他们四处搜寻着残敌,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城中的百姓们起初躲在家中,瑟瑟发抖,听闻喊杀声渐弱,才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
当看到东川国士兵为他们报仇雪恨,眼中满是感激与希望,有的百姓自发地为士兵们送来清水、干粮,用他们仅有的方式表达着敬意与支持。
东川国士兵们带着这份信任与期许,继续向着小城深处进发,他们知道,这只是复仇之路的开端,还有更多的敌人等待他们去清算,更多的正义等待他们去伸张。
军队凭借着之前海战胜利积累的高昂士气,以及侯铭轩精心制定的战略战术,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破百城,这一路被后人称为“百城烽火路”。
每一场战斗,士兵们都仿若猛虎下山,冲锋陷阵,以雷霆万钧之势将敌人的防线撕开一道道口子,继而彻底攻破。
每攻破一座城池,东川国军队都会立刻展开安抚百姓的行动。
士兵们迅速打开粮仓,那粮仓的大门缓缓推开,一股陈旧却带着希望的粮食香气飘散而出,他们将一袋袋粮食分发给饥寒交迫的民众。
这些百姓,长期遭受战乱与倭缅的残暴统治,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老人们虚弱地躺在角落里。
此刻,当接过粮食,眼中重新燃起希望之光,那光芒驱散了长久以来笼罩在他们心头的阴霾,士兵们看着百姓们这般模样,心中也满是欣慰,疲惫感似乎都减轻了几分。
军医们也没闲着,他们背着药箱,穿梭在人群中,忙着为受伤的百姓诊治。有的百姓被倭缅士兵砍伤了手臂,伤口已经化脓,军医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创口,眼神专注而心疼,接着包扎伤口,还贴心地送上药品,嘱咐他们用药的注意事项。
东川国军队用实际行动向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展现着仁慈与善意,一步步争取民心,让这片被战争阴霾笼罩的土地,渐渐透进希望的曙光。
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战过程中,侯铭轩不断吸纳缴获来的天才地宝。
这些宝物或是在古老遗迹中尘封多年的灵珠,蕴含着磅礴的能量;或是从神秘强者洞府中寻得的仙草,药力惊人。
每一次吸纳,侯铭轩都能感受到身体与修为的蜕变,仿佛有一股神秘力量在体内奔涌,滋养着他的四肢百骸,推动着他的实力飞速提升。
随着一场场战斗的胜利,一场场生死较量的磨砺,他一路突破至庇士境五重,成为东川国军队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与最强战力。
每一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以自身的勇猛与智慧,带领士兵们一次次战胜强敌,让士兵们对他充满了敬畏与信任。
终于,大军杀到了倭缅国都靖栋城。
这座都城,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岁月的长河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传说,千百年前,这里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村民们依海而居,以捕鱼为生。后来,一位英雄人物降临,他带领着村民们抵御外敌,开疆拓土,逐渐建立起了这座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