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们也不甘示弱,一位擅长诗词的大臣,身着一袭青衫,手持一把折扇,此刻摇头晃脑地吟道:
“侯将军与二殿下,恰似那龙凤呈祥映碧空,良缘天赐万民崇。待到婚期至,定是花好月圆乐无穷。这婚礼之上,诗词歌赋自然不能少,我定要作上几首绝妙好诗,为二位新人添彩助威。我得提前去那京城的名山大川逛逛,找找灵感,看看这山川的灵秀之气能不能融入诗句里,把二位新人的恩爱、东川国的喜庆都写得淋漓尽致。说不定啊,这诗一出来,就能在咱东川国传颂开来,成为千古佳作呢。”
还有的大臣凑趣道:
“听闻二公主琴艺超凡,弹起琴来,那琴声悠扬婉转,如潺潺流水,能让飞鸟停驻,花草沉醉;侯将军剑术绝伦,舞起剑来,寒光闪闪,虎虎生风,似蛟龙出海。届时婚礼之上,要是二位能来上一段琴剑合鸣,那可真是佳话一段,流传千古啊!想象一下,婚礼现场,二公主轻抚琴弦,琴声袅袅,侯将军拔剑起舞,剑气纵横,一柔一刚,相互映衬,宾客们肯定看得如痴如醉,这婚礼想不热闹、想不难忘都难呐!”
大臣们纷纷围上前,你推我搡地,都想抢先向侯铭轩和沈虞迩敬酒,手中的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叮当声。
他们说着各种吉祥话,有的捋着胡须,眼神真挚地祝愿夫妻恩爱白头偕老,说这夫妻同心,黄土变金,侯将军和二公主携手,定能让东川国更上一层楼;有的则满脸期待地期盼二人早生贵子,为东川国延续龙脉,还念叨着孩子出生得多办几场宴席,让大伙跟着沾沾喜气。
这一场庆功宴,因这桩喜事的敲定,气氛达到了最高潮,仿佛将东川国未来的美好蓝图都提前展现在众人眼前。
大臣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侯铭轩和沈虞迩婚后的幸福生活,看到了东川国在他们夫妻二人携手治理下愈发繁荣昌盛。
沈琉璃见群臣这般热闹,笑意盈盈地适时开口:“侯爱卿,你素有诗仙之名,往昔那些佳作,或激昂豪迈,于战场厮杀间尽显壮志豪情,像写征战沙场的诗篇,一句‘金戈铁马踏征途,壮志凌云破万难’,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向前;或婉约清丽,描绘山河景致时满是细腻情思,‘青山绿水映霞光,扁舟一叶画中游’,让人仿若身临其境。可如今要迎娶吾妹,这般人生大喜,却许久未曾出过新作,实在叫人有些遗憾。今日众卿家都在,你能否再作诗一首,以表诚意,也好让这庆功宴添上一抹别样的风雅?”
群臣一听,再度起哄,呼声此起彼伏,如汹涌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纷纷叫嚷着让侯铭轩应下。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涨红了脸,扯着嗓子高喊:“侯将军,今日这诗可必须得作,咱们都等着品鉴呢!”
有的则挥舞着手中的酒杯,酒水都溅了出来,急切地催促:“快呀,侯将军,莫要使大伙干等着,快展露展露您这大诗仙的才情。”
侯铭轩抬眸,眼中含笑,那笑意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明亮,欣然应允:“即如此,我便以出嫁为题,作一首《桃夭》,非诗,乃是一首词。愿借此词,抒我对虞迩的深情,也望能博诸君一笑。”
话音刚落,诸多侍从已然匆忙备好墨笔,他们平日里接受严苛训练,个个行动起来敏捷迅速,有条不紊。
几人迅速在一旁的桌案上铺好宣纸,那宣纸洁白如雪,平展光滑,随后将狼毫笔蘸饱了墨,笔锋挺立,以待记录。
侯铭轩款步走到桌案前,身姿挺拔如松,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衣袂随风轻轻摆动,仿若仙人临世。
他微微凝神,目光专注而深邃,似在脑海中勾勒着什么美妙画面,而后在众人满是期待的目光下,深情瞧着自己的未婚妻。
沈虞迩站在从前,脸颊绯红,仿若天边的云霞染就,眼中的柔情似能溢出水来,与侯铭轩的目光交汇,满是甜蜜,仿佛这世间唯有他们二人。
侯铭轩深吸一口气,胸膛微微起伏,朗声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他声音清朗,语调抑扬顿挫,每一个字从他口中吐出,都仿佛蕴含着无尽深情,在大殿之中悠悠回荡,撞击着众人的心房。
词中描绘的桃花盛开之景,仿若就在众人眼前鲜活呈现,那明艳绚丽的色彩,恰似沈虞迩的娇美容颜,让人不禁联想到春日里,一片桃林灼灼盛放,花瓣纷飞,美不胜收。
新人文阁副总管微微点头,他身着一袭深灰色长袍,面容清瘦,捻着胡须,一脸赞赏地点评道:
“极好,通篇以桃花起兴,桃花盛开时那般绚烂夺目,恰似二公主的绝代风姿,以桃花喻美人,再恰当不过。且反复用一‘宜’字,层层递进,先是展现二公主的娇美动人,如盛开的桃花般惹人注目,接着揭示其内在的美好品德,温柔贤淑、宜家宜室,日后定能将侯府操持得井井有条,真真是好词啊!”
副总管说得头头是道,眼中满是对诗词的热爱与对侯铭轩才情的钦佩。
周围大臣们也纷纷点头称是,赞不绝口,此时,大臣们的交谈更是将喜庆氛围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