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状元没背景
清风莫语2025-07-28 17:262,004

  自打长公主举办的流觞曲水集会结束后,梁舟钰便一刻不歇,一心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之中。

  他深知这难得的做官机遇来之不易,心中满是感恩与奋进的力量,决意要在仕途上闯出一番名堂,不负众人的期许。

  在梁舟钰任职期间,虽名义上仍然是翰林院编修,整日与书卷典籍为伴,看似默默无闻地埋首于文山字海之中。

  然而,有心人都能察觉出他境遇的不同寻常。

  沈皇似乎对于侯铭轩爱屋及乌,对其麾下的梁舟钰时常特殊关照。

  每有朝堂议事,只要涉及梁舟钰所司之事,沈皇总会多问几句,目光中透着几分关切与期许,那语气也比对旁人温和许多。

  加之与侯铭轩交好的蒋国公、楚国公等官员支持,这些朝中重臣在关键时刻,或出言举荐,或暗中助力,让梁舟钰得以跟随大吏行走四方,深入民间,真切地了解民生苦难与务实需求。

  这般待遇,哪怕是在科考前便已满身功誉、万人瞩目的状元林渊都未曾拥有。

  林渊去年高中状元时,可谓风光无限,才情与学识传遍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人都道他前程似锦。

  然而,在官场这潭深水中,却因无人有力提携,只能按部就班地缓慢晋升,诸多抱负难以施展。

  很显然,他虽曾在太子府做事月余,却没被沈佟年瞧上。

  相较之下,梁舟钰的境遇实在是令人艳羡。

  既然备受恩宠,自然也少不了万千红眼。

  朝堂之上,不少官员私下里议论纷纷,嫉妒之情溢于言表。

  只不过碍于忌惮梁舟钰身后的种种势力,忌惮沈皇的权威以及诸位国公的威望,无人敢公然言语,只能将满心的不服与怨怼深埋心底,表面上还得对梁舟钰客客气气。

  梁舟钰首次深入民间,是去往了偏远的清平县。

  他未带过多随从,仅着一袭素色长衫,头戴斗笠,脚踏布鞋,装扮朴素得如同寻常书生,丝毫看不出官员的架子。

  踏入清平县境,入目的是一片荒芜景象,道路崎岖不平,尘土飞扬,两侧的农田里,庄稼稀疏,长势萎靡,不少农户正满脸愁容地在田间劳作。

  他径直走向一位正在锄地的老农,拱手行了一礼,和声问道:“老伯,今年这庄稼收成可好?”

  老农抬起头,眼中满是沧桑,打量了梁舟钰一番,见他面容和善,便叹了口气道:“唉,公子有所不知,今年这雨水不足,又虫害肆虐,能有口饭吃就不错咯。”

  梁舟钰面露忧色,蹲下身子,仔细查看庄稼的病虫害情况,只见叶片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虫洞,根茎也瘦弱发黄。

  接着,他又走进村子,街巷狭窄,房屋破旧,不少人家的屋顶还透着窟窿。路过一户人家,屋内传来阵阵咳嗽声,梁舟钰闻声而入,只见一位老妇人卧病在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家中子女围在床边,满面愁容。

  梁舟钰赶忙询问病情,得知此地缺医少药,老妇人的病已拖了许久,却无钱医治。

  再往前走,是村里的集市,却也冷冷清清,摊位稀少,售卖的物品多是些粗糙简陋的农具和自家腌制的咸菜。

  梁舟钰与一位卖农具的摊主攀谈,摊主苦笑着说:“咱这穷乡僻壤的,哪有啥好东西卖,百姓们兜里没钱,生意难做啊。”

  这一路下来,梁舟钰将所见所闻都一一记在心上,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对百姓疾苦的悲悯。

  他深知,朝堂之上的一纸政令,关乎的是万千百姓的生死存亡、衣食住行。每一个问题,都如同一根刺,扎在他心头,也更加坚定了他为百姓谋福祉的决心。

  这般深入民间的经历还有许多,每一次出行,梁舟钰都全身心投入,去倾听、去观察、去感受,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日后的为官之路上,精准施策,为民解难。

  后来,在梁舟钰外出历练的六个月中,他汲取经验,一心为民,做出三件大事,在当地百姓与官场之中都掀起不小的波澜。

  当然,仅凭他如今初出茅庐的微末经验与力量,自然不足以将所有事情独自促成,背后众人的鼎力相助,几乎将功劳直接送到他身前。

  在侯铭轩的请求下,尚在中枢的蒋国公、楚国公等则动用手中人脉与资源,调配物资、协调各方关系,为事情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大功之一,发生在崇州九元郡内。

  彼时正值雨季,暴雨如注,天地间一片雨幕茫茫。

  年久失修的堰口在洪水的猛烈冲击下,终究不堪重负,轰然决堤。

  汹涌的洪水如脱缰的野马,奔腾而下,所过之处,房屋被冲垮,树木被连根拔起,百姓们的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风雨之中。

  若不是梁舟钰经人提醒后发现及时,后果不堪设想。

  他当机立断,迅速召集兵勇,不顾自身安危,一头扎进风雨之中。

  也不带伞,任由雨水打在他脸上,模糊了他的视线,毫不在意,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指挥众人行动。

  同时,他还发动当地百姓,万民动工补救。

  百姓们看着这位年轻官员身先士卒的模样,深受感动,纷纷拿起工具,加入到抗洪抢险的队伍中来。

  众人齐心协力,搬运沙袋,加固堤坝,经过一整夜的艰苦奋战,终于成功堵住决堤口,避免了无数农田损毁,挽救了生灵涂炭的悲剧,也让梁舟钰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赞誉与爱戴。

  大功之二,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梁舟钰陪同真正的封疆大吏,统领总督一州的州牧刘济恬剿匪。

  彼时,沿海一带匪患猖獗,尤其是东部万岛区域,那里岛屿星罗棋布,地形复杂,成为了匪寇与倭缅势力相互勾结的盘踞之地,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着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与沿海地区的稳定。

  为了此次剿匪行动,刘济恬与梁舟钰精心筹备数月之久。

继续阅读:第134章 小梁也有枪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穿越古代:我的加特林房车无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