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工看见于洋脸色不好,不由地上前来问道:“陛下,怎么了?”
一旁的王宽自然见到这一幕,可他也很无奈,之前他已经提醒过于洋,谁让对方不听呢?
于洋听见陈工问话,于是指着手里的饭菜问道:“这就是你们给百姓准备的饭菜?”
“是啊,怎么了?”
陈工说着,还看向一旁的陈凯,毕竟这饭菜对方要比他熟悉。
陈凯见状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可能是拿了这么久有些冷吧?陛下你吃不惯吗?”
于洋此时很想问一句:这是惯不惯的问题吗?
就于洋此前吃的那一口拌饭,有一股很特别的酸涩味,并且当于洋上下牙齿触碰时,还发出了一身脆响,像极了吃到沙子似的感觉。
有这一点在前面,米粒颜色泛黄、颗粒小而残缺都是小问题了。
但是看着陈凯的表现,于洋不禁多问了一句:“平时你们都吃这个吗?”
“哪儿能啊,”
开口的是陈工,他看着于洋说道:“平日里我们一般是以粥和面为主,想要吃上这样一碗饭,怎也得隔个三四天才行,而且一般我们也舍不得放盐,所以这味道也要淡一些。”
听到这话,于洋一愣。
陈工的家庭条件在普通百姓中还算是不错,连他都这样说,那普通人一般都吃些什么?
等等,盐?
于洋从碗中挑出一粒黄色颗粒问道:“这是盐?”
“对啊,”
陈工也是一愣,难道皇帝连盐都不认识?可他也不是见识浅薄之人,随后立刻反应过来:“陛下您平时吃饭都是用的细盐吧?那种盐太贵了,咱们可吃不起。而且说起来沈官人对我们已经很不错了,做这饭的据说都是京城里找来的大厨,我们以前哪里吃过大厨做的饭啊。”
陈工后面的话于洋没有在意,倒是前面这段儿,盐还分等级的?
回头看向王宽,于洋问道:“这就是你之前不让朕来这儿吃饭的原因?”
王宽点了点头:“宫里用的盐比陈工所说的那种细盐还要精细一些,之前陛下吃的食物也都是用的奴才从宫中带出的食材找专人制作的,所以陛下并没有发现外面的食物与宫中食物的差别。
至于陛下您自己在外面吃饭的那一次,也是在醉仙居,那里是京城里最好的酒楼,食材和盐也都是用的最好的,所以陛下也就没察觉出来。”
于洋微微颔首,细细回想,他确实没有自己在外随便吃过东西,哪怕是在行军途中吃的饭团,也是王宽专门为他准备的,所以这么长时间以来,于洋竟是一直未曾发现这盐的区别。
心中一动,于洋看向陈工问道:“陈工,你可知这盐为何会分为三六九等?”
陈工闻言摇了摇头:“陛下,这盐可是朝廷管控的,我们这些普通工匠,哪里会去研究这盐的制造之法,被发现是会被杀头的。”
对哦,这个时代的盐铁都是管制物品,不是普通百姓所能掌控的。
回想起这一讯息,于洋便暂时将这件事情放下,准备等到回城之后,再让李子杰去工部打听一下这盐的具体情况,看看能不能在原来的法子上进行一些改进。
不要小看盐这种调味品,作为人体吸收氯化钠的最主要来源,它对维持人体生理平衡可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维持人体代谢、酸碱平衡,亦或者是保持兴奋地正常传递,都和它脱不了干系。
而于洋也正是因为清楚盐的重要性,所以才想要将之制造方法改进,进而推广。
没再动自己碗里的食物,近来锦衣玉食惯了,现在猛地让他吃这玩意,他还真下不去口。
别说普通百姓都吃这东西,那是他们没有体会过于洋的生活!
将瓷碗递交给王宽,于洋方才看向陈工问道:“今日招工是谁在负责?”
“不是很清楚,我到这儿之后只是负责重新修建熔炉,然后教其他工匠如何给无烟煤脱硫,至于招工这种事情平日里都是沈官人在安排,可是我今天好像没见到他。”
“他今天进宫了,”
随口说了一句,于洋目光余角却是瞟见一道身影,正急匆匆地往这儿赶:“呵呵,说曹操,曹操到啊。”
“曹操?这是谁?”
听到陈凯的疑问,于洋知道自己说多了,不过他也没解释。
当皇帝就这一点好,不想解释的事情,只要闭上嘴,别人就不敢多问。
不多时,沈万三来到于洋近前,而在他身旁,还跟着另一个于洋不认识的中年人。
“陛下,我刚回来就听说您到这儿来了,您不会是来吃饭的吧?”
被沈万三一语道破,于洋也不尴尬,淡然道:“没错,不过这一顿饭倒是让朕吃出点不一般的东西来。”
沈万三一愣,于洋不再纠结这个话题,转而说到:“好了,先不说这个,今天招工的情况如何?”
沈万三闻言,笑着说道:“陛下,您知道的,我也是刚回来,这事儿还是让张管事来给您说吧。”
听见沈万三开口,跟在他身旁的那名中年人也是随之说道:“禀陛下、家主,目前从今早到现在,京城矿业目前已招普通工人五万三千四百八十六人,另有工匠百余人,其中还有三十八名准备考学的读书人。”
听到这话,于洋和沈万三不禁都愣住了。
普通工人的数量他不惊讶,这里怎么也是京城,比之地处偏僻的凉州自然是不同。
至于这工匠数量,倒是让于洋小小的惊讶了一番,毕竟就他所想,既然能有一技之长,想来养活自己应该不成问题,为何还要来京城矿业?
而最让于洋惊讶的,自然是那最后的三十八名读书人。
在这个时代,什么时候读书人自己也会跑来参工了?
沈万三更是开口问道:“张管事,你确定你没说错?还有三十八名读书人?”
“没错,”
张管事点了点头,然后解释道:“这些人我已经专门问过,他们要么原本是富家子弟,但是现在家道中落,要么本就是贫苦人家,只是家中亲属竭力支撑,想让他们有个好的出路。
而且这些读书人应聘时也说的清楚,虽然他们想要在我们京城矿业某份差事,但也只是暂作过渡,等到后面几年朝廷举办科举的时候,他们是会前去参加的。”
于洋听到这话,不禁来了兴趣:“听你这样说,这些人的文位还不一样?”
“回陛下,确实是这样。目前这三十八人中,有尚未通过童生试者有二十一人,童生十四人,另外还有三名秀才。”
“连秀才也有?”
于洋闻言,兴致更浓,“把他们都聚起来,朕要见见他们。”
于洋现在正愁自己手下没人,如今竟有送上门来的读书人,他又怎么会不高兴呢?
高兴之余,于洋又觉得有些遗憾,为什么自己脑海中,就不像其他同僚一样,有一张张科举试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