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时局动荡,藩王府被盗也是常有的事,那些青铜器应该也被盗了一部分,朱常涝投降的时候,家底也被抄了,所以就流入清宫一部分,清廷官兵应该自己私分了一部分。”
“最后这位潞王,还有其他投降的藩王,还是被清廷找了个借口全部给杀了。”
“到了现代,其实故宫有两尊,一尊是广为所知的四十号,一尊不太为人知的十九号。”
“四十号是故宫旧藏,十九号是故宫后来收的,这两尊的器型相同,只是略有差别。”
“不过在清乾隆《宁寿鉴古》中录有两尊周饕餮鼎,这两尊鼎和潞王炉样式、大小、重量几乎一样,不同的是没有署铸铭文。”
“徒弟真是佩服,师父您的学识真是渊博。”青云子奉承道。
“这些都是我上学的时候,从《故宫博物院藏潞国铜器考》上看到的。”
“师父真是学以致用,但是您说这么多,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呢?”青云子有些摸不着头脑。
其实经过多方佐证,当时朱常涝的确造了一批,相同的仿三代青铜饕餮纹鼎。
“师父,这个大家好像都知道。”陈力说道。
“难道你们就不感觉,这事很蹊跷?”
“师父那里蹊跷了?这不很正常吗?做点伴手礼送人,结果没等送完,大明公司倒闭了。”陈力一脸认真的样子说道。萧天没有理会陈力,继续拿着潞王炉反复端详,嘴中喃喃自语着,“《宁寿鉴古》中收录的两尊饕餮纹鼎,说是周饕餮鼎,可是制式、用料等等都和潞王炉一样,可为什么没有署铸铭文呢?”
这时萧天突然问了一句。
“青云子,你可记得明成祖朱棣的另一个身份?”
“朱棣自称真武大帝转世,师父是问的这个吗?”
“嗯。”
“师父您怎么想起问这个了?”
“真武大帝的道场在那里?”
“在武当山。”
“你知道朱棣还有他老子朱元璋,一直在武当山寻找一位老神仙吗?”
“这个不仅道家知道,几乎世人皆知,这爷俩为了长生,一直寻找老神仙张三丰。”
“当时朱元璋非常找到张三丰,与他聊聊长生不老这件事,可是到死也没见到张三丰。”
“朱棣就比他老子会办事,为了和张三丰聊聊长生的事,前后调集三十万军民工匠,去武当山,历经十年在武当山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等。”
“可惜的到了最后朱棣也没见到张三丰,只得到老神仙的一封回信。”
“相传,靖难之变时朱棣屡次化险为夷,就是因为有张三丰暗中助的结果。”
“到了天顺三年,明英宗朱祁镇,赐诰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那时候还不确定其是否羽化飞升。”
“哈哈哈。”
萧天紧缩的双眉瞬间展开,心头阴霾一扫而空,心情瞬间大爽。
“朱元璋和朱棣这爷俩也挺有意思,一个做和尚,一个自称道家大神,怪不得大明朝后来一直荒诞不堪。”
“很多民间传说也并非空穴来风,张三丰交给朱棣大臣胡广的并非只是书信。”
“除了书信还有两样东西,一个是长生秘籍,另一个……”
萧天盯着长桌上的潞王鼎说道。
“另一个就是这尊鼎。”
“师父,这不对吧,这鼎的仿制时间和朱棣时代,那还差老鼻子远了。”
萧天并未理会陈力的疑惑,又继续说。
“相传明朝有十六位皇帝都在寻找张三丰,不但英宗赐诰,后来好几位明朝皇帝也对他封号,明宪宗封他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明熹宗封他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萧天神秘的一笑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朱棣之后明朝十多位皇帝这么巴结张三丰吗?。”
这时魏琳说道:“因为他们都是朱棣的后世子孙,而朱棣是抢夺了侄子朱允炫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
“所以朱棣自封真武大帝转世,想要蛊惑民心,让民众认为他才是正统,为了加强这个说法,朱棣对道教大力扶持,甚至不惜巨资大兴土木修建道场。”
“他的后世子孙,用封号这种最廉价的方式,加封张三丰,以示他们这位朱棣老爷子的确是正统。”
“魏琳,这只是一种说法,其实真正的原因,朱棣得到的长生秘籍是一个丹方,张三分不但将丹方给了朱棣,连炼丹炉一并送了出去。那意思是说我连长生的秘籍和家伙什都给你了,皇帝大人你就别再来烦扰我修道了。”
“自从明宫得到这两样东西后,明朝后世历代皇帝都多少喜欢炼丹,以期望能得到长生,尤其是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熄更是沉迷岐黄之术。”
“还真别说,朱厚熄天天吃那些自己鼓捣出的丹药,竟然没有被毒死,还成了明朝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活到了60岁。”
“朱厚熄是谁?那是明神宗朱翊钧和藩王朱翊镠的亲爷爷。”
“这鼎后来就传到了朱翊钧的手中。”
“皇帝朱翊钧和藩王朱翊镠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相传,朱翊钧九岁的时候贪玩,一个人在宫内池边戏水,结果失足落水,恰逢四岁的弟弟朱翊镠带着随从经过,直接跳进池中将哥哥救起。”
“师父,这哥俩是亲兄弟,弟弟救哥哥很正常啊,和这尊鼎有啥关系?”
青云子连忙说,“陈力,你不要打断师父,继续听下去。”
萧天瞪了陈力一眼继续说。
“如果朱翊钧淹死了,朱翊镠就会成为皇位继承人,在封建王朝对于皇位,亲兄弟算什么?所以这证明朱翊镠没有觊觎皇位之心。”
“这哥俩自小兄弟感情非常好,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后,对这个唯一的弟弟极其宠爱。”
“到了1570年封这个弟弟为潞王,按照当时的规制,封王以后必须回封地就藩,可是这个弟弟竟然懒在帝都二十年才去就藩。”
“万历皇帝在前期可是很英明的,不然也不会有万历中兴,像弟弟这样不去就藩,按照一个英明皇帝的手段,早就除之而后快了,还省得有人觊觎自己的皇位。”
“而万历却能做到这份上,可见这哥俩感情能好到什么程度,这在神州历史上也极其罕见。”
“其实朱翊镠懒着不走的原因,就是想要这尊皇家秘传的鼎和炼丹秘方。”
“万历当时还是很英明的,也很爱这个弟弟,担心弟弟乱吃丹药对身体不好,愣是不给。”。
“弟弟朱翊镠更执拗,反正哥哥不给我鼎,我懒在帝都不就藩,除非不念兄弟感情把我杀了,你杀了我,我也不走,就让大臣们看笑话吧。”
“这兄弟俩一直杠了二十年,最后万历还是杠不过弟弟朱翊镠,将这口鼎,连着数百船的金银珠宝送给弟弟,朱翊镠这才去卫辉府就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