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庆发了话,其他人自然不再争论。
皇帝永远都是对的。
这话在以前,那是形容皇帝的权势。
而现在,则是在形容吴长庆的能力。
吴长庆所做出的那些重大决定,都已经被证明了其正确性。
这份远见,没有哪个大臣不服气。
所以,吴长庆直接决定了的事,大臣们都愿意去相信其正确性。
他们闲聊着的时候,那些人已经开始了火车头的试运行。
几个操作工在添煤烧水,一直烧了小半个时辰,其缸内的高压蒸汽才达标,火车也就开始缓慢的启动了起来。
“动了,动了,它真的自己就动了。”
那些围观的百姓震惊道,跟活见鬼一样。要不是周围人多,单独一个人见到这种事,腿都得瞎软。
他们想不通,一个没有生命的铁疙瘩,是如何自己动起来的,莫不是成了精?
缓慢的加速之后,火车头达到了最高速度,和人小跑差不多。扒火车的话,这种火车最好扒,没什么难度。
这种速度虽然也不快,但胜在可持续。
不管是人是马,都是会累的。而这火车头,可以连续工作几个时辰,甚至十几个时辰。
“这是老天显灵了。”
“这是陛下的真龙之气在推动。”
“为什么陛下的真龙之气是黑色而不是黄色?”
“这你就不懂了吧,黑色代表着……”
一群无知的人凑在一起讨论某个新鲜事物,往往都能闹出这种非常滑稽的笑话。
偏偏那些非常离谱的解释,还有很多人相信。
偶尔有大学堂的学生说这是内能转化成了机械能,周围的人听了可能都会呵呵一笑,然后用看神经病的眼神看着对方。
这些人也就是看看热闹,真正会关心火车的,还是那些有文化的读书人,官员,以及一些商人。
看到火车那恐怖的运货量,那些商人眼珠子都差点掉了下来。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以后的生意会更加好做呀。
当前做生意最大的成本,其实就是运输上的花费。
有了火车,这花费肯定可以大大的降低,到时候赚的钱就更多了。
那些商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这铁路快点修起来,然后他们就可以发大财。
“这是盛世之前兆,大华必将兴盛。”
“前两年我还在抱怨这是个糟糕的时代,却不料,转眼间天下就迎来转机。”
“这个全都是仰仗陛下的睿智,开启科技杂学之潮,这大学堂还得多办,多多益善。”
众人议论纷纷,对吴长庆也是越发佩服。
这些东西虽然是下面的冯献锺等人在弄,可这些都是吴长庆提出来,并且给予了指点。所以,要论功劳,还是吴长庆的最大。
一个能耐这么大的皇帝,想不被评为千古明君都难。
没过多久,火车停了下来,因为轨道太短。
从启动到停下,火车都没有发生什么故障,一切都很顺利。
因为,这在吴长庆来视察之前,他们已经实验了十几次。
一直到没有了问题,他们才敢请吴长庆来看。
要是当着百姓的面出现故障,那不是丢皇帝的脸嘛。
看着百姓的反应,吴长庆也很满意。
心里有一种,看土包子的优越感。
他很期待,等自己弄出飞机时,这些人又会是什么表情。
完成了视察,铁路建设的事情也就提上了日程。
这当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钱。
在平原地带修铁的技术并不用太高,不像是在山区需要挖隧道,架桥梁。
没有了技术上的瓶颈,剩下就只需要解决一个钱的问题了。
修建铁路需要花的银子非常多,一个是铁轨材料,另一个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参与。
据工部的估算,从南京修到松江,这个工程大概需要五百万两。
这绝对是一笔巨款,投入下去,估计十年的时间都未必能够回本。
不过,一条铁路可以用个十几年,几十年。
所以,从长期来看,这条铁路的收益还是相当可观,非常值得投入。
虽然非常值得投入,可是工部没钱阿。
当阮大铖说出‘工部没钱’这句话的时候,其他大臣纷纷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就差没有动手打人了。
就工部得到的预算最多,足足占了六成。现在居然说没钱,真是岂有此理。
阮大铖也不是乱说,之前的那些预算,他都有了其他用处,实在是挤不出五百万再来投资建设铁路了。
无奈之下,阮大铖向吴长庆请示,请求发行国债集资。
这一招他们以前建钢铁厂就用过,事实证明挺好用的。
虽然民间个人的财富不多,但是总人数多呀,每个人凑一点,很容易就能凑到五百万。
特别是那些商人,也会非常积极的投资。
当然,商人就不会满足于购买国债,国债的那点利息他们看不上。
那些商人希望整条铁路的花费都由他们来出资,然后铁路的运营权交给他们。
这个要求阮大铖可不敢答应,毕竟铁路这玩意,涉及到了国家安全这个层面,不可能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商人。
万一遇到要运送紧急的军事物资怎么办,用强还是和商人商量?
万一商人对货物的运送定价太高,不符合朝廷的利益,到时候该如何解决?
万一运营的时候和当地百姓发生了纠纷,是否要给他们更大的权力,方便他们去处理?
总之,这些都是红线雷区,不能碰。
像铁路这么重要的东西,控制权一定要掌握在朝廷,掌握在官府手中。
“国债可以发行,同时可以多制定一条规则,购买了大额铁路债券的商人,在以后的货物运输中,享有优先权。”
吴长庆指示道。
他不可能把铁路交到商人手中,但他又需要商人手中的余钱。
所以,他才给出了这么一条优惠的福利。
至于这福利能不能打动那些商人,这个他就不知道了,也不用去管了。
他已经定好了方式,接下来具体操作就要靠阮大铖去处理。
要是他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恐怕也没必要留在工部尚书这个位置上。
盯着这个位置的人,两个巴掌都数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