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燧发枪部队的掩护下,辅兵填平了几段护城河,攻城器械也顺利的推到了城下。
若是没有燧发枪部队的掩护,城墙上的敌军就能对那些填河的士兵进行大量的杀伤。
而现在,燧发枪部队虽然也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失,但却保障了蚁附攻城部队的安全,同时也对清军的远程部队造成了杀伤。
单凭这两点,他们的掩护就非常有价值,把守城部队最大的优势给抹去了。
冷兵器部队抵达城下,开始了蚁附攻城,楼车上的士兵也开始了登城作战。
试探性进攻并不是说就是闹着玩,底层的士兵和低级军官根本就不知道这是试探进攻,都是当作总攻来打。
所以,他们冲的都很猛。
当然,也只有这么逼真的进攻,才能把清军的兵力部署等情况摸清楚。
远处,李绍斌等人的眼睛就没有离开过望远镜,一直在观察清军城墙上的情况。
通过观察,李绍斌发现,敌人的八旗士兵和汉军绿营都是混合驻防,没有哪一段城墙是纯粹的绿营,也没有哪一段城墙是纯粹的八旗兵。
这个恐怕是担心绿营士兵的战斗意志太弱,会出现投降的情况。
这种做法其实有利有弊,利的地方是可以震慑监督绿营士兵奋战,弊端则是两支平时没有默契的部队凑一起,配合不够好。
通过观察,众人还发现,清军的弓箭手多集中在中段城墙上,估计是为了方便向两侧支援。清军左侧的城墙上,石头之类的守城物资较多。而在右侧,则是滚油之类的物资较多……
有些信息很有用,有些信息则没什么用。甚至,还要思考,一些清军的布置是不是对方故意弄出来迷惑己方。
这些都需要他们靠经验,嗅觉去分析判断,然后在下次攻城战中做出相应的部署。
“差不多了,鸣金收兵。”
李绍斌下令道,因为清军兵力充足的原因,他们这一波进攻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最多算是五五开,双方打了一场消耗。
当然,他们作为攻城的一方能够和守城的打成平手,本身就很了不起了,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击到对方的士气。
在吴军崛起之前,攻城的一方向来都是要承受更大的伤亡。
随着吴军的退去,城墙上的清军都松了口气。
这战打的,完全没有守城的体验感,一点优势都感受不到。这要是继续打下去,他们当中都没有多少人有信心能够守得住。
“敌人这恐怕只是一场试探呀。”
勒克德浑叹了口气。
吴军的这次攻城很短暂,而且并不是因为士兵溃败而撤退,是主动撤退,这说明了吴军的指挥官没想通过这次攻城拿下九江。
种种迹象都表明,吴军可能只是一场试探性的进攻。
“下面的统计已经出来了,我军一共战死一千一百人,重伤两千三百多人,这些重伤的基本上就等于是阵亡。如果敌人这次进攻仅仅只是试探就太可怕了,真到了总攻时刻,我们一场战斗恐怕就要减员上万人,最多守个两三次就要城破。”
没过多久,巩阿岱就接到了伤亡统计,数字触目惊心。
三千五百人的折损,占了他们兵力总数的百分之四,看起来不多,但这毕竟只是一次试探进攻。
按照这个折损率,每一次总攻他们都要折损上万人,这种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守三四波。士兵死到了一半的时候,肯定会崩溃哗变,到时候勒克德浑也未必控制的住。
“敌人的损失呢,有没估计出来?”
勒克德浑问道。
“据目测对方的收尸队伍,可以推测敌军至少战死了八百人,受重伤的也有近两千人,损失比我们略微要少一点点。”
巩阿岱汇报道。
“这样看来,倒是还可以守一守,比一比谁的忍耐力更强。”
勒克德浑冷哼了一声,只要持续给吴军造成大量的杀伤,那么吴军的士兵也会恐慌,也有崩溃的风险。
到时候,谁能坚持的更久一些,谁就能获得胜利。
当然,这种战术可以说是最垃圾的战术,下下之策。勒克德浑也是没有了办法,只能寄希望于这种战术。
不过,他的这一点幻想注定会破灭。
清军估计吴军的死亡人数倒是比较准确,但是对重伤数字的估计,却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
清军将自己无力救治的伤势定义为重伤,于是就估计了吴军两千人重伤,得出了吴军折损近三千人的结论。
但实际上,这两千人当中,起码有一千两百人是能够救下来的人。这些人在吴军的统计中,仅仅是轻伤而已。
所以,双方真实的折损是一千六比三千五,差不多是一比二。
真要比谁先撑不下去,输的肯定是清军。
当然,李绍斌不喜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那样己方也会损失惨重,少说都要付出两万折损的代价,才能把敌人拼到崩溃,这显然不划算。
当晚,吴军的参谋部里,众人再次制定了总攻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我们的炮弹数量可能不太够,需要等下一批物资的抵达。”
戴之隽提醒道。
他们这支军队打战虽然厉害,但是对后勤的依赖,却是比其他冷兵器部队要大的多。
如果没有了炮弹和子弹,他们的战斗力直接就要打个三折,非常可怕。
所以,他们对军需物资都很关注,时刻要计算着消耗。
“那就等下一批物资抵达后再总攻,这些时间里我们也可以尽可能的多打造一些攻城器械,尽可能在攻城的时候减少伤亡。”
李绍斌考虑的不仅仅是打下九江,还要考虑一些其他方面。
比如,吴军的战死抚恤金,以及士兵伤残后的救助金要比其他势力高很多,如果战死和残疾的士兵太多,对他们的财政是一大负担。
这也是吴军士兵比较卖命的一个重要因素,靠良好的福利体系吸引士兵卖命。
虽然吴长庆没有叮嘱过李绍斌要注意士兵的折损率,但是一心想要让吴长庆满意的他,自然要主动去替吴长庆分忧。
想要获得吴长庆的信任和重用,必须主动去解决吴长庆的麻烦,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各种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