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件事,无疑就是谈及到那神龙山中的事情。
李匠心这一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找神龙山之中的石像傀儡。也就是我们当初走过那黑色石桥之后,看到的地下七层塔中,那些沉默中静立的黑色石像。
原本这些事情,我本是决定去了神龙山再问的。
但是出了鬼脸面具这件事之后,我本身的心态也是有所改变。
我必须主动掌握更多的信息,以确定自己将来要面对的事情,究竟该如何立足!
我被迎面而来的飓风,吹的有点口齿不清。“那些石像……它,它们究竟是什么来历?”
“都是些这里藏有心魔的人。”李匠心看了我一眼,最后伸手拍了拍自己的胸口道。“而且说起来,他们也都是历史上挺出名的人。我说起来你也一定知晓。”
李匠心说着话,苦涩的笑了笑之后看了我一眼。“其中两个人,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另外一人是死于烽火连云中的赵括,还有一人,是历史上唐朝的魏征。”
“赵括?你说的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对于他说的其他两人,我早已听闻其盛名。
一个是少年时,就力能单手扛鼎,在彭城之战中,能以三万军队冲杀战胜五十六万军队的神话人物!
另外一个,则是唐朝“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忠臣魏征。
但是剩下这个人,也就是赵括。
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人们眼中的纸上谈兵。
那是赵括平生第一次统军而战,也是他这一生,在史册上永远无法抹去的黑暗一笔!
李匠心摇摇头。“公元前两百六十二年,秦国伐韩,赵王想要割让当时的上党一地于秦国,结果郡守冯亭却转手投了赵国。也就是因此赵国与秦国开始了长期鏖战,公元前两百六十年,秦军攻取上党,双方军队纠葛于长平。赵国派遣老蒋廉颇镇守边关,可秦军善于野战,老将廉颇善守,连败两关,只能退守在百里石城不战。”
李匠心说的这一段我有所了解,不过我感觉这件事多半是个阴谋。
我感慨道。“这件事好像是赵王的贪心背锅啊!”
李匠心摇头。“当时时局动荡,为何秦国非要夺取距离赵国不远的上党一地?赵国立国以来,和氏璧一事、渑池会盟一事,即便是他不取此地,双方关系亦是临近冰点,上党被占据后,恐怕也难逃此劫!”
我仍旧不理解。“就算如此,这样一来岂不是正中当时强国秦国的计谋?”
李匠心反而是苦笑起来。“一块玉石需争之,史册记载之事需争之,更何况是一座靠近自己城池的领土!”
历史上就这个期间,赵国与秦国发生过不少冲突:
当时的和氏璧一事,秦国要用十五座城池易换。只不过被蔺相如以命相逼,再加上当时的局势,这才得以暂时性和解;后来在渑池会盟中,因为赵王敲击了乐器,史册记载赵王为秦王奏乐丢失了面子,所以蔺相如逼迫秦王同样奏乐。
而且当时赵国算是当时除去秦国之外的最强竞争。
所以这一战,实可谓必战之!
就算是赵国贪心,已经做错了第一件事,但是后边的事情仍旧令人不理解。“可后来的事情,既然赵国国力不如秦国,又为何要派遣赵括任命呢?让廉颇守下去岂不是更好?”
李匠心坐下了身子,这样一来,会减少上空劲风影响。“按理来说,这样的战线对双方来说都不利。秦军虽强,但补给线长,而且还有周边各国威胁。廉颇既然已经有了成效,继续守下去自然最好。”
“但是秦国国力终究要比赵国强了许多!当时赵国军力尽数驻扎于百里石城,而秦国却只是派遣了部将王龁拖着局势。你莫要忘了当时的季节,正值秋收,但这么长久的战争,已经近乎要拖垮了赵国国库!借粮却又未遂!和谈却又无果,所以他只能选择孤掷一注!”
我听得有点迷糊了。“为什么我听说是秦国出手在先,使出反间计,说秦国唯惧名将之后赵括,才是出了后来那些事?”
李匠心仍不住又去摸他的酒葫芦了。“看书要用心去看。”
“这一战多数人看来是赵括请战,倒不如说是不得不速战!再拖下去,只怕赵国整个国防都会被拖垮……当时赵国名将乐毅已老,名将李牧还尚且年幼,资历不足。而赵括身为名将赵奢之后,自然是有着其优势。更重要的是,他跟当时的赵王一样,拥有同样的好胜之心!”
我依稀间记得不少关于赵括的负评:
比如赵括少年时,父亲对他的评价:将战场看的太过于儿戏,如果将来赵国任用赵括为将,那么导致赵国惨败的必然是他!
而他母亲对于他的评价更加直接:赵括天性骄傲,认为赵括的父亲亲信爱民,但是赵括则是颇为自负傲慢,不得人心。所以希望赵王不要派遣他出战!
包括当时正在病困中的蔺相如也说: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是不对的。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来的书,而不懂得灵活应变。
想到这里,我再次开口询问道。“可是他终究是上了战场之后冒进,最终被围杀于阵前了啊!我记得很多人说,当时他自知自己不如杀神白起,又何必去以卵击石呢?”
顺便我将那几个人的评价也是尽数说出。
李匠心瞥了我一眼,摊了摊手。“这样说的人,多半是一帮马后炮者!”
“赵括此人在年幼时,就已经兵法理论近乎无人可辩,所以才是养成了那样的骄横性格。既然他父亲已经发现了这一点,自然会从这方面多加培养。”
“至于他母亲当时那一番言语,实则是对当时的局势而言。当时那种情况下,即便是廉颇守战,恐怕国内粮草也撑不了多久。更何况于当时白起并未出战,赵王也是想要拼死一搏。赵括出战,这一战极有可能就是一个死局!”
“而至于蔺相如的话,尚且不知可有史证……如果赵括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徒,那当时长平之战中,为何能拼杀到白起军下损失一半兵力?”
“被围之后,这样一个人能够做到作战时身先士卒,被围困四十六天仍旧不降!当时那一战,加上秦国孤掷一注后,聚起的围困军队,白起聚起的军队恐怕不下六十万人,在赵括的连番拼杀下,最终却是死伤过半!这难道也只是一种巧合?”
我听了李匠心这说法,也是深深皱了眉头。
虽然李匠心说的未必完全属实,但也不失其道理。
历史虽然向来是成王败寇,但是这种东西向来做不得假。
天天说着纸上谈兵?却是不仔细分析当时形势,只是夸夸其谈。
这样的人,恐怕给赵括提鞋的资格都没有,你让一个现在高喊着赵括纸上谈兵的人过去跟杀神白起过过招,这样的人,恐怕当场就能下马跪下直接表示立地投诚了……
我像许多人那般,竟然也是感慨起他的命运。“那只能是说,他不幸遇到了当时的白起吧!”
“或者当时,如若赵王同样拼尽全力营救赵括呢?”
李匠心喝了一口酒。“历史中没有如果,因为一切都已经发生。但它最可贵的,就告诉后来者真实的一面,告诉他们这些用血与骨换来的教训,是需要付出多么惨重代价换来的。”
李匠心说完这些之后,再一次保持了沉默。
我也是有些失神的坐在鬼车之上,耳边是呼啸而过的狂风。
历史当中有可能一些东西被掩埋,但是真正的事实,却不应当被忽视。
平常人因为一点点小事,都可能斤斤计较。这样一个乱世中愿意站出来,经历过烽火之后,最终被乱箭射杀,被骂了千百世纸上谈兵的人,最终深藏在地下的石像傀儡,我不知道他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