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婵儿垂着头,微微福了福身子,小声道:“三皇子殿下说的极是。”
她又上前一步,诚恳说道:“民女的确渴望在书法上能有所造诣,民女敬仰三皇子殿下已久,还请三皇子殿下指点一二。”
窦蕴川微微抿唇,终是没有再次拒绝她。
两人移步到桌前,窦蕴川细细看起百里婵儿的书法来。
两人正在交流书法之道,女居士已经返了回来,看到这一幕,愣了片刻才向前向窦蕴川请安。
趁百里婵儿在一边专心写字,女居士凑到窦蕴川身边,悄声嘀咕道:“三皇子殿下竟亲自指导百里小姐了?”
女居士有些吃惊,毕竟早先是窦蕴川自己说过与百里婵儿之间需要避嫌,因此才将此事托付给女居士。
如今见他态度发生变化,女居士心里觉得奇怪,猜想事情是不是如自己所料一般,窦蕴川和百里婵儿之间……
看出女居士神情暧昧,窦蕴川有些窘迫。
他顿了片刻,才轻咳一声,压低声音说道:“百里小姐只是想让我帮她看看书法上是否还有可精进之处,还请居士不要误会。”
女居士虽然应下,但是心中自然还是再犯嘀咕。
写就一篇新的书法之后,百里婵儿有些激动,快步走到两人身边,道:“三皇子殿下,居士,还请帮忙看看婵儿的这篇字写的如何。”
窦蕴川点头,虽是将百里婵儿递上来的书法作品接了过去,身子却始终和百里婵儿隔着很远的一段距离。
百里婵儿稍稍有上前一步的动作,就会被他不着痕迹的避开。
百里婵儿很快就察觉到了窦蕴川的这点异常,有些摸不着头脑。
思来想去,总觉得自己或许是太过心急于与窦蕴川接触了。
传闻中他是个清清冷冷的人,如今能与他说上这些话实属不易,还能请他亲自教导书法作品。
若想彻底根治她的心病,还需要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百里婵儿暗暗懊恼,今天说了这些话,虽是解释清了自己最近的作为,但是难道不是更容易被窦蕴川认为自己是自小仰慕他,因此想法设法也要接近他的痴女吗?
的确是她治病心切,将这一切操之过急了。
百里婵儿思来想去,心里也明白这件事必须要放缓速度,如果能成为同居士这样和窦蕴川以才华相交的朋友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这样想来,百里婵儿一整日也没有再像之前那般冲动,急于靠近窦蕴川。
整日的课程结束,百里婵儿表现的老实乖巧,没有再跨过窦蕴川的雷池半步,有不懂之处也多向女居士请教,需要与窦蕴川交谈时,也是毕恭毕敬,十分讲究礼数的。
傍晚,百里婵儿才准备同女居士和窦蕴川告辞离开,就听得两人在闲聊些什么。
“修兰倾最接近在忙些什么?”女居士的话语显得十分的亲昵,对人直呼名讳,想必这个修兰倾和女居士的关系也该是很好的。
听到女居士提起这个人,窦蕴川的语气竟然也轻快了不少。
“还能做些什么?听闻最近又常常去马场了。”窦蕴川说着,嘴上竟然噙了一丝笑意。
百里婵儿微微有些怔愣,没想到窦蕴川也有提起别人时,这样轻松愉悦的时候。
女居士也笑,道:“她还真是个闲不住的。”
听到她俩聊这个“修兰倾”聊得热络,百里婵儿在原地踟蹰半晌,有些不好意思上前打断。
幸而女居士注意到了她,轻轻一笑,说道:“百里小姐就准备回去了?”
百里婵儿点点头,说道:“时候不早了,婵儿该回侯府了,今日多谢三皇子殿下和居士费心。”
“百里小姐太过客气了。”女居士轻轻摇头,两人又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两句,百里婵儿这才告辞,离开了竹林。
马车走出了很远,百里婵儿心里仍犯嘀咕。
听两人说起来,修兰倾似乎与两人的关系不错,且窦蕴川似乎对这个人颇有好感,说起这人时,脸上的笑容根本就藏不住。
百里婵儿也不知自己是怎么回事,心里莫名就泛上些许酸意来。
她掀开帘子,悄声向马车外的玉蕊问道:“玉蕊,你可知方才三皇子殿下同居士提起的修兰倾是何许人也?”
玉蕊微微一愣,这才向百里婵儿解释道:“修小姐乃是将军府的嫡女,奴婢的确早有耳闻。”
她这样说完,见百里婵儿仍一脸好奇地看着自己,拧着眉思忖了片刻,才又说道:“奴婢早先听闻,这位修小姐能文善武,心胸宽阔,多与人为善,在京城里美名远扬,是出了名的女中豪杰呢。”
能文善武?百里婵儿微微蹙眉,隐约也想起些事情来。
将军府似乎是有个在京城里出了名的嫡小姐,从小被将军当做男儿培养,练武、骑马这些男儿做的事,她一样没落下过。
原来窦蕴川竟和她关系密切?
百里婵儿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将帘子放了下来。
一路上,百里婵儿的心里不太平静,仍在回忆里搜刮着和修兰倾有关的信息。
“放手!”她正胡思乱想着,忽然听到马车外传来一阵骚乱的声音,“快放手,求求你们!”
百里婵儿吓了一跳,悄悄地掀开帘子往外看了一眼。
马车已然行至百花楼前,定睛看去,竟然是几个人高马大的男子拖拽着一个衣衫凌乱的少女,丝毫不顾及她的哭叫声。
玉蕊远远看着,有些胆怯地转过头来看着百里婵儿。
“住手!”百里婵儿看着那少女梨花带雨的小脸,心疼地大嚷了一声,掀开帘子,快步走下马车来。
“你们是什么人?光天化日之下,竟如此对一个少女动手?”
对方微微怔愣,看着百里婵儿身后的马车和她的衣衫,意识到来人身份尊贵,慌乱之间竟不知该作何反应。
百里婵儿微微皱眉,目光迎上那少女的视线,心里有些酸涩。
同是妙龄少女,她却看上去尤为狼狈,百里婵儿看着,生出恻隐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