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不是他的能力的体现,而是因为赵氏家底厚。只要有钱谁都能做。这就相当于一个富二代,拿着家里的钱接济穷人一样。
三
宋徽宗虽然在治国上极其草率,但对于宫廷的艺术事业却一丝不苟。他所创办的宣和画院,是中国最早的艺术院校,开创了中国美术艺考的先河。
他选择身边大臣的标准不是看有没有辅佐之才,而是看艺术才能。他任用奸臣蔡京,就是因为其超高的书法造诣。蔡京的书法造诣之高,就连大书法家米芾都自愧不如。
蔡京一生也经历了宦海沉浮,四次出任宰相,任期长达十七年之久。此人在政治上只有两招,就是投其所好,见风使舵。投其所好用于宋徽宗,见风使舵用于朝中大臣。
他曾对宋徽宗说过这样的话,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把自己搞那么累,何必呢?
蔡京在北宋政坛的崛起,最先依靠的一代名相司马光。你会问,司马光怎么会提携奸臣蔡京呢?这就是蔡京见风使舵的本事。
还得追述到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以王安石领衔的改革派与司马光领衔的保守派一直斗得不可开交。一开始只是国事之争,对事不对人,到了宋徽宗时期就彻底变成了新旧党之间的互咬,对人不对事。
不过有一说一,蔡京的确是一个有大才的人。二十四就金榜题名,与弟弟蔡卞同为皇帝起草诏书,风光程度不亚于当年的苏轼、苏辙兄弟。改革派领袖王安石和保守派领袖司马光都称赞过蔡京的才华。
蔡京就在两派之间周旋。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支持,改革派势头正猛之时,蔡京攀附王安石,深得信赖。蔡京本人并不一定从内心支持变法,而是看到了皇帝改革的决心。
当保守派势起,蔡京有投奔在司马光门下。司马光雷厉风行废除新法,恢复旧法。在蔡京的管辖区内效率最高。司马光称赞他说,如果人人都像蔡京一样能干,还有什么做不成的?
虽然得到司马光本人的称赞。但保守派的其他人却看不惯,这人不就是一个两面派吗?哦,昨天我们失势时,一张冷脸,今天我们得势了,又是一张笑脸。那我们明天再失势了,岂不又是另一副嘴脸吗?
司马光也不想犯众怒,找了个理由先让蔡京出京城避避风头。
多说一句,苏东坡也是“两面派”,但他的做法恰恰相反,是谁失势倒向谁。当时神宗皇帝支持变法的时候,他支持保守派,因为他看到了改革的弊端,因此被流放。后来哲宗皇帝废除变法,他又倒向改革派,因为他不赞同完全废除改革措施,因为他也看到了变法带来的好处,因此他又被流放。这就是君子之风。
到了宋徽宗时期,改革派势起,蔡京摇身一变又变成了改革派。此时的新旧党之争,已经变成了极端的政治迫害。
新旧党的领袖司马光与王安石已经去世,他们虽然在朝堂上刀光剑影,但心理却佩服对方的人格。王安石得势的时候,曾评价司马光“司马君实,君子人也。”。而司马光得势时,曾说王安石是“卿等皆君子也!”
司马光与王安石掐了一辈子,但并没有在对方倒霉时落井下石。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
蔡京就不同了。才不管你是不是君子,只要皇帝不喜欢你我就整死你。在宋徽宗的指示下,蔡京对旧党的打压非常严厉。下诏书说,旧党的子弟永远不能做官,不能擅自进京,不能与皇族通婚,烧毁所有旧党人的画像。
这还不算,还要写“大字报”批判,让旧党人遗臭万年。这份大字报就是《元祐党籍碑》。蔡京一共列了三百余人的名单,包括司马光、文彦博、苏辙、苏轼、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人。这份名单中有的并非旧党,只是蔡京的政敌,也被列入其中。
宋徽宗用他那精致且畸形的瘦金体亲自撰写碑文。并且下令每州各立一块。至于这份名单中,有多少人真的是旧党,有多少人是被蔡京所诬陷的,作为皇帝的宋徽宗并不在乎。他所在乎的是石碑上的文字怎么写才漂亮。
关于《元祐党籍碑》还有一则令人感动的小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当时的两个普通百姓。
话说宋徽宗写好本文后,要找民间石匠刻碑文。
在九江,一个叫李仲宁的石匠被九江太守叫去刻碑。当他听说所刻的内容是旧党名单,马上拒绝了。他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学点石刻手艺养家糊口。平常接的大活儿,都是刻苏轼、黄庭坚的诗文。我看到名单上有他们的名字,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些大诗人,但是我不能忘恩负义啊!太守听了很感动,没想到一个小小的石匠尽能如此重情重义。称赞李仲宁说,很多朝中大员都不如你啊!
后来这件事被蔡京知道了,将李仲民下狱,迫害致死。
另一位是长安石匠常安民,他也被叫去刻碑文,也拒绝了。他说,我不懂得什么党争,但这份名单中,如司马光、苏轼、苏辙等人,都是正直的君子,我不忍心将他们刻在碑上被人唾骂。当地官员就把他抓起来威胁、恐吓。常安民只是一介百姓,最后答应刻碑,但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把自己的名字署在碑上,否则会让万世唾骂,子孙蒙羞。
李仲民和常安民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身上有民间最朴素的是非观。
宋徽宗打压旧党,只是一个序幕,还仅属于朝堂之内的政治斗争。真正殃及百姓的则是他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宫苑“艮岳”。
五
艮岳相当于北宋版的圆明园,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宋徽宗以他超高的艺术天赋,亲自设计了这座宫苑。他的设计理念是“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他想,我不可能把大宋江山美景一寸寸看过去,那就造一个微缩景观吧。将天下美景,尽收眼底,将古今珍宝,藏于院内。
这么大的一个工程,需要一个具体执行的人。奸臣蔡京推荐了另一个奸臣朱勔。这人本是一江湖混混,一直在蔡京手下做事。蔡京就把“艮岳”的工程中的材料业务承包给了他。
朱勔成了朝廷的包工头,仗着蔡京的淫威,开始在民间搜刮民脂民膏。在这中间,朱勔吃了巨额回扣,一时陡然而富。
朱勔成立了专门为皇家运输建筑材料、奇珍异宝的快递公司。由于宋徽宗酷爱花石,公司名为花石纲。该公司表面上的主营业务是运输,而真实的业务是抢劫。看到哪个大户人家有好东西,直接冲进去贴封条,意思是这个东西归我了,谁敢反抗,直接镇压。朱勔干的最缺德事情是,刨大户人家的祖坟,将墓穴中的好东西统统挖走。
花石纲最大的一次业务是运输一块高达四丈高的太湖石,大概十五米。将这块石头运到京城,动用几千名快递小哥,一路上拆桥梁、挖城墙,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将石头运到宋徽宗面前。宋徽宗赐名该石头为“神运昭功石”,还封了“盘固侯”。为一块石头封侯,他也是古今一人了吧。
朱勔的很多行为连蔡京的看不过去了。蔡京在办公室把朱勔劈头盖脸臭骂一顿,说花石纲是快递公司,不是他妈的抢劫团伙,要搞清楚公司的准确定位。
之后,朱勔稍微有所收敛,开始调整公司战略方向。他在抢劫之前增加了一个业务流程,就是假传圣旨。在公司内部多设立了一个部门,拆迁队。每到一处,先往墙上写个拆字,再拉个横幅,写着“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切实维护拆迁群众合法利益。”最后拿着大喇叭对老百姓喊话:凡在规定日期办完拆迁手续的,朝廷重重有赏。
结果可想而知,老百姓们苦不堪言,这本是动摇国基的行为,但宋徽宗根本不在乎,他只关心宫苑修建进度。史书记载花石纲之役让“流毒州县者达二十年”。很多百姓倾家荡产,四处流散。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两个人率先举起反抗大旗,拉开了北宋衰败的序幕。一个叫宋江,一个叫方腊。
先来说说宋江。真实的宋江起义远没有《水浒传》中描述那样声势浩大,史书记载核心成员只有三十六人,队伍人数不超过两万。这样的规模称不上农民起义,只能说小范围的暴动。《水浒传》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大都是施耐庵虚构的。宋江本人也称不上起义军领袖,最多是山寨头目,应该属于宋朝版的“座山雕”。和陈胜、吴广、黄巢、朱元璋、李自成等人相差甚远。
宋江起义前后只维持了几个月,最后被军事能力平平的张叔夜略施小计给剿灭了。宋江最后有没有被招安,有没有征讨方腊,以及宋江最后的结局一直是一个谜。这也从侧面说明,宋江起义在当时并没有成气候,史家笔墨也不愿过多记载。
这里提一句张叔夜,这个人在《水浒传》中戏份不多,但他是朝廷少有的正面形象,而真实的张叔夜也是类似颜真卿一样的忠臣。他为了保大宋江山,战斗到最后一刻,兵败后被金人随徽钦二帝一起掳走,途中自缢身亡,以身殉国。
方腊起义要比宋江起义规模大的多。方腊本人就是花石纲的直接受害者。他本是一个漆园的园主,当了半辈子的粉刷匠,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算衣食无忧。但花石纲的差役来他的漆园抢过几次,心积怨恨,集结起同样深受其害的百姓,举起义军大旗,口号是“申天讨,杀朱勔”。
方腊起义军一口气拿下六州五十二县,一时威震东南地区。方腊起义是所以能成规模,主要是有思想指导,这思想来自摩尼教。
摩尼教起源于公元三世纪的波斯,唐朝初年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摩尼教还有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字,明教。就是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提到的那个明教。由于行事诡秘,又被称之为魔教。野史记载,方腊是明教的第八任教主,《倚天屠龙记》中的阳顶天、张无忌在他面前都是晚辈。
明教提倡惩恶扬善、度化世人,在行为上不饮酒、不吃荤、不***。看上去和佛教差不多。但在形式上却有点像魔教。宋廷的正规军遇到方腊起义军,先是被吓一跳,因为对方义军中的士兵奇装异服,脸上涂着彩绘。打仗之前,没有排兵布阵,而是让一群嘻嘻哈哈的小孩,跳一段怪异的舞蹈。正规军以为是对方向他们施法,丢盔卸甲,落荒而逃。
方腊义军没有多少战斗力,只是行事诡秘,容易把对方给吓住。
此时,宋徽宗开始有些慌了,就派来了童贯。
童贯也是“六贼”之一。他本是宫内太监,早年间在杭州为宋徽宗搜寻书画奇巧,并且帮助蔡京登上相位。他与别的奸臣不一样的是,童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去平定方腊之前,也取得了一些战绩。但此人最大的问题是欺上瞒下,谎报军情。
童贯带领朝廷最精锐的部队出征讨方腊之前,先替宋徽宗下了一份“罪己诏”,意思是花石纲之役让百姓受苦,完全是因为皇帝用人不当,以后一定严惩贪官污吏,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这招相当高明,开战之前,先稳定民心。安抚好民心,就已经胜利一半了。
最后,童贯手下的一名猛将,生擒方腊。这名猛将,就是后来南宋时期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韩世忠。
方腊、宋江起义虽然是只是内乱,但搅乱了北宋外交。在东北方向,新崛起的金国,打破了宋辽之间长达一百多年的平衡。
五
宋徽宗最后的悲剧,并不是因为他是艺术家。既然家底儿厚,玩一玩艺术,也无伤国体。如果就安心当一个艺术家皇帝,老老实实保住先祖留下的产业,不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瞎折腾,北宋也不会亡国。
人生定位不准,是宋徽宗最后成为亡国之君的主要原因。他本无政治智慧,但总以为自己雄才大略。他最大的政治理想是收复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指以北京、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得到北方少数民族契丹的支持,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契丹建立辽国,燕云十六州成为辽国随时逐鹿中原的战略通道。
雄才大略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很想收复燕云,但自知兵力不如辽国,一直在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到了赵光义,曾出兵收复,结果大败而归,赵光义还中了一箭。最后实在无奈,与辽国签下“澶渊之盟”。把收复燕云的计划无限延期。
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没有干成的事情,宋徽宗想干成。看的能在他眼里,打仗和写字、画画一样简单。这就是一个典型文人不切实际的幻想。
蔡京、童贯看懂了宋徽宗的心思,就出了一个馊主意,联金抗辽。撕毁了与辽国长达百年之久的“澶渊之盟”,与金国签订战略协议“海上之盟”。与辽国彻底翻脸,与金国联合攻打辽国,胜利后,燕云十六州归宋朝。
从结果上来看,“海上之盟”相当于引狼入室。
金辽两国也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一会儿和睦相处,一会儿刀光剑影。此时金国占领了辽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宋徽宗就想着趁着金国的崛起,辽国的衰弱,收复燕云十六州。
当时就有有识之士看透这份战略计划的荒诞。认为宋辽两国长期和睦相处,而且辽国人中有不少已经汉化了。至于金国,一个新崛起的政权,你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他真的只是想吞并辽国,还是对大宋虎视眈眈?就算灭了辽国,金国强大了怎么办呢?
长期镇守宋辽边关的一代名将种师道一眼就看透了这件事的本质。他说,金国攻打辽国,我们作为长期和睦相处的邻居,应该帮助辽国才对。这时你不帮人家,还要去放一把火,和强盗有什么区别?
而宋徽宗根本听不进去,他只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想干一件老祖宗没有干成的大事。
此时的辽国已经衰弱,新上任的天祚皇帝是荒淫无道之辈。宋金两国已经约定好,攻打辽国的时候,你攻东,我攻南,东南夹击。
金国的战斗力超猛,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一鼓作气攻下了辽国的都城,天祚皇帝落荒而逃。但迟迟看不到宋军从南方攻入。完颜阿骨打抓了抓脑袋,心想我是不是被宋徽宗这孙子给忽悠了。没想到看上去国富民强的大宋朝,原来是只缩头乌龟。不管他了,继续追击辽国残部。
其实宋徽宗不是成心要忽悠金国的。由童贯率领的大军已经开到了宋辽边境上了,结果内地发生了方腊、宋江起义。攘外必先安内,只有把前线部队调回去平乱。无意间放了金国的鸽子。
大宋朝威信扫地。先是背信弃义于辽国,又放了金国的鸽子。
剿灭了起义军之后,宋军又开到前线。辽军对宋朝的背信弃义已经恨之入骨。由于打不过强悍的金国,把气全撒在宋军身上,宋军被打得满地找牙。但童贯却谎报军情,宋军取得了大胜。反正辽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宋徽宗大喜。感觉在他的指挥下,收复燕云十六州指日可待。
宋军的表现被完颜阿骨打看在眼里,原来看上去繁荣富庶的大宋朝是一只纸老虎而已。这辆宋版劳斯莱斯虽然看上去豪华,但驾驶它的人是没有原则的平庸之辈。
辽国被灭后,在谈判桌上,金国开始理直气壮。金国使者说,归还燕云十六州?门都没有。就你们那点儿战斗力,想都别想。只给六州,爱要不要。你们还要给我们金国进贡。怎么?不服啊?不服的话,咱俩接着开打,行不?
金使直勾勾地盯着宋使。宋使牙缝里的挤出几个字:你瞅啥?金使说:瞅你咋地?
要知道,金国就是现在东北那疙瘩的。
大宋怂了,宋徽宗也怂了。
六
见了怂人就火大,金国人抄起家伙一路南下。
被金国打击后的宋徽宗,彻底破罐儿破摔。现在最大的爱好就是去大臣家串门。他经常和奸臣李邦彦厮混在一起。
李邦彦被人们称为“浪子宰相”。他有句人生格言是“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这种人生态度,正合宋徽宗的胃口。
有一次,这厮居然当着众大臣、嫔妃的面脱掉上衣,露出纹身,证明自己曾经混过社会。宋徽宗拿起棍子要打他,他就爬到树上。宋徽宗说,你给我下来,我保证不打你。李邦彦故作女人的声音说,我心里好怕怕,不敢下来。在场的人忍俊不止。
金军铁骑来到黄河岸边,做好一次恶战的准备。黄河是大宋唯一的天险,只要渡过黄河,就可以长驱直入,攻入汴京。
金军对于能不能渡过黄河,没有十足的把握,也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结果,黄河对岸的宋军看到金军,扭头就跑。金军乘坐小船,优哉游哉渡过黄河。这胜利来的太突然了,金军没有缓过神来,还以为宋军在诱敌深入。但仔细一想,宋徽宗和身边的那些奸臣根本没那个智慧。
宋徽宗面对敌军压境,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用瘦金体写了四个大字“传位东宫”。意思是,我要溜之大吉了,这个皇位我不要了。
东宫太子赵桓早就希望父皇传位于他,但怎么也不会想到是在这个时候。赵桓听说自己要当皇帝了,哭晕在厕所里。边哭边喊,爹,你为什么要如此坑儿。大宋江山已是千疮百孔,你让我怎么办呢?赵桓继承皇位,是宋朝的第二次“黄袍加身”,基本上被大臣强行按在皇位上穿上黄袍的。
有其父必有其子,在金军围攻汴京之际,宋钦宗赵桓又做了一件让人惊掉下巴的事情。他居然相信一个叫郭京的无名小卒,说自己懂得六甲之术,等到金军真的来了,撒一把豆子,就会有神兵天降,保我大宋。赵桓也是有病乱投医,居然相信了。
当时金国的国力还是不及大宋,但凡徽钦二帝有一个明白人,北宋王朝也不会亡国。首先,各地勤王之师已经向汴京急速迈进。其次,金军是孤军深入,粮草补给跟不上,他们就是希望速战速决。
抗金民族英雄李纲挺身而出,击退了金兵的第一次围攻。金兵提出了割地赔款的要求,李纲坚决反对。李纲也遭到投降派的诬陷,被贬至长沙。金军找准时机,卷土重来,先攻陷太原,直取汴京。宋钦宗再次起用李纲。李纲得知消息时,为时已晚,汴京被攻陷,徽钦二帝被俘。
金国不仅要对宋朝肉体上打击,还要进行精神上的羞辱。金国皇帝打算让宋钦宗跪下叫爸爸,但仔细一想,当你爸爸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就宋徽宗那怂样儿,怎么能和我大金国皇帝比。那就叫伯父吧。割地赔款的条约上,落款是:侄大宋皇帝。
赵家皇室一万余人被俘,包括皇后、嫔妃、大臣,共分为三批,押送至金国都城燕京。在北行之路上,女眷不断被金兵凌辱强奸,有的被糟蹋致死。已经成为太上皇的宋徽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无能为力。此时,他是否想过自己当皇帝时的所作所为呢?
到了金国都城后,还举办了盛大的受降仪式。无论男女,都要赤裸上体,只披一件羊皮,纷纷下跪受降。宋徽宗被金帝封为“德昏侯”。之后,嫔妃沦为金人奴婢,宫女沦为金兵淫乐的工具。赵桓的皇后,不堪其辱,选择了投河自尽。
徽钦二帝又被转移到了更偏远的五国城。九年后,宋徽宗病死在那里。在弥留之际用瘦金体写下一首《在北题壁》:
彻夜西风撼破扉,
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
目断天南无雁飞。
七
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我们看待历史人物要“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在读宋徽宗的历史资料之前,我让自己尽量不要带着对于“昏君”的偏见。但读完资料后,我发现自己对宋徽宗的遭遇无法做到同情,同情的是那些被金人糟蹋的嫔妃、宫女。我也无法对他的种种行为理解,理解的是极盛之时的北宋为什么会在他手里亡国。
“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是告诉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历史人物,要考虑到他当时的处境。比如,崇祯皇帝的悲剧应该报以理解与同情,他的确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主,怎奈天要灭大明。而宋徽宗手上明明是一把好牌,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偏偏被他打得稀烂。理解什么?同情什么?
至于宋徽宗的书法风格,我终于找到了两个字来形容:轻佻。和他的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