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陈轩以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许多城池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急需援助。
陈轩得知这个消息后,眉头紧锁。他知道,这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眉头紧锁:“看来,天不遂人愿啊。”
李大人也是一脸凝重:“陈轩,这不仅是天灾,也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朝中有些人可能会趁机制造舆论,指责我们无能。”
陈轩轻轻一笑:“那就让我们看看,谁才是真正的为民着想。”
他立即着手组织赈灾工作,并派遣使者前往受灾地区了解情况。同时,他还邀请了几位温和派的大臣共同商议对策。
在朝堂上,张将军再次发难:“陛下,这等天灾,定是因陈轩担任国防大臣而招致的天谴!”
陈轩不慌不忙地站起身:“张将军,您这话未免太过牵强。若真有天谴,为何不是在您主张战争之时降临呢?”
此话一出,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笑声。张将军气得脸红脖子粗,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惠帝也开口了:“张将军,现在不是争论的时候,而是应该齐心协力帮助受灾的百姓。”
陈轩乘胜追击,提出了具体的赈灾方案:“陛下,臣建议调拨国库中的粮食和银两,以确保受灾地区的人民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
他接着说道:“另外,臣还打算派遣一批官员去灾区协助重建工作,并且招募志愿者参与救援。”
此言一出,朝堂上的气氛为之一变。几位原本犹豫不决的大臣纷纷表态支持。
其中一位名叫王大人的人士站了出来:“陈大人所言极是,我们应当尽全力帮助受灾的百姓。”
陈轩微微一笑:“王大人,您一向以仁爱著称,这次若是能亲自前往灾区,必定能够鼓舞人心。”
王大人欣然应允:“陈大人谬赞了,我愿意领命前往。”
陈轩站在朝堂之上,目光坚定地环视四周。他深知此次天灾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考验,更是对自己执政能力的一次检验。
惠帝问道:“陈轩,你有何良策?”
陈轩深吸一口气,准备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陛下,臣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一种更为高效的方式来应对这场灾难。”
惠帝点头示意,陈轩继续说道:“首先,我们可以利用水路运输粮食,这样既能加快速度又能降低成本。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发放种子和耕牛来鼓励灾民自给自足。”
此言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几位保守派的大臣立刻站出来反对:“陈轩,你这是异想天开!水路运输风险太大,而且发放耕牛岂不是白白浪费国库银两?”
陈轩微微一笑,从容不迫地回应:“几位大人,水路运输固然有风险,但相较于陆路,成本要低得多。至于耕牛,那可是农耕之本,有了耕牛,灾民才能更快恢复生产。”
赵大人也站了出来:“陈轩,你这是要我们把银两扔进水里吗?”
陈轩不慌不忙地答道:“赵大人,您说得不错,银两确实重要,但如果百姓饿肚子,银两再多又有何用?”
这时,张将军插嘴道:“陈轩,你这分明是胡闹!”
陈轩转头看向张将军,嘴角带着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张将军,您是否觉得,只有战争才能彰显您的英勇?”
张将军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陈轩接着说:“张将军,我们不仅要保护百姓不受外敌侵扰,更要保障他们的生活。如果因为害怕一点风险就无所作为,那才是真正的无能。”
朝堂上,有人附和,也有人嗤之以鼻。陈轩知道,想要说服所有人并非易事,但他坚信自己的方法是可行的。
就在这时,王大人站了起来:“陈大人所言,确实值得考虑。我们应该尝试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王大人的话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共鸣,渐渐地,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弱。
陈轩趁热打铁:“陛下,臣还建议,我们可以利用各地的富商来筹集资金。通过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参与到赈灾工作中来。”
惠帝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陈轩的建议。片刻之后,他点了点头:“陈轩,你这些想法颇有新意。朕同意你提出的方案,你来具体负责此事。”
陈轩抱拳行礼:“臣遵旨。”
朝堂之上,陈轩的计划得到了认可,但也有人私下议论纷纷。
一位老成持重的大臣私下里对李大人说:“陈轩这小子,胆子不小,想法也挺新鲜,不知道能不能成事。”
李大人微微一笑:“老大人,陈轩这人,看似年轻,但做事稳重,我相信他会成功的。”
陈轩抱拳行礼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始执行赈灾计划。他亲自指挥调度,确保每一步都能精准到位。物资的调配、人员的安排,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在灾区现场,陈轩身着简朴的衣裳,与百姓们并肩作战。他不仅监督物资的发放,还亲自下田指导灾民如何种植适合灾后的作物。
当地的老百姓见状,纷纷竖起大拇指:“陈大人真是咱们的好父母官啊!”
陈轩一边劳作,一边笑着回应:“都是自家兄弟姐妹,能帮一把是一把。”
陈轩还特地设立了一个临时的咨询台,让百姓们可以直接向他反映问题。一位年迈的老妇人颤巍巍地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块破旧的布:“陈大人,我家的房子全塌了,现在只能住在破庙里。”
陈轩听罢,立即安排手下人前去查看情况,并承诺会尽快帮助她重建家园:“老人家,您放心,我们会尽快给您盖新房,让您有个安稳的地方住。”
百姓们看到陈轩如此亲民,心里暖洋洋的,连声称赞:“陈大人真是个办实事的好官。”
与此同时,陈轩还动员了一批有志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他们有的来自京城,有的是当地的学子,大家都自愿放弃安逸的生活,投身到救灾一线。
一位年轻的书生激动地说:“陈大人,我愿意跟着您一起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