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致远没有接话,只是把他们为数不多的行李,一件件摆放整齐。
能离开那个又小又暗的招待所,他已经很满足了。
这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战明玥耳朵里。
她气冲冲地跑到东厢房,一进门就替沈知禾打抱不平。
“有些人啊,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嫂子,你听说了吗?大姐现在到处跟人说,爸妈为了她能好好学习,特意给她租了个大院子!”
沈知禾正坐在书桌前算题,闻言,头也没抬。
“大姐能安心复习是好事。”
战明玥被她这不咸不淡的态度噎了一下,更急了。
“嫂子你就是太善……”
她话还没说完,一叠花花绿绿的布料样品就被塞到了怀里。
“去帮晓芸核对这批货。”
战明玥抱着那叠布料,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一肚子的话都咽了回去,转身出了门。
沈知禾看着自己的书,叹了口气,最终还是选择去外交部学习去了。
正好,战霆舟给她请了个老师,今天刚来。
老先生头发花白,精神矍铄,戴着一副老花镜,正低头审阅着沈知禾写的政治申论草稿。
突然,他将手里的稿纸往桌上重重一拍。
“胡闹!市场经济调节这种词,是能随便用的?”
闻言,沈知禾抬起头,有些发愣。
她知道自己的某些观点在这个时代显得有些超前,但没想到反应会如此激烈。
她组织了一下语言,试图解释:“可是周老,从长远来看,市场规律确实……”
“小沈同志!”
周老先生敲着桌子,打断了她的话。
“我们现在的大政方针,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你这个写法,主次不分,是要出思想问题的!”
战霆舟见状,立刻上前一步,试图打圆场。
“周老,您消消气。知禾她也是刚接触这些理论,理解上可能有些偏差。”
周老是理论界的泰斗,思想上也极为传统。请他来,是想让知禾的申论更符合标准,却没想到,第一天就起了这么大的冲突。
周老先生根本不理会他的解释,语气痛心疾首。
“这不是理论问题,是立场问题!你看看你这段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描写,言语间多有推崇,这像话吗。”
闻言,沈知禾攥紧了手里的钢笔。
她垂下眼,将所有锋芒都收敛起来。
“您说得对,是我想得不周全。我回去重新写。”
然而等她改过之后,周老先生看着沈知禾新交上来的关于国际关系的分析,脸色一寸寸地沉了下去。
“你管这个叫地缘政治分析?”
“这分明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观点!我们不搞这一套!”
这一次,他连批评都懒得说了,直接抓起桌边的公文包,转身就要走。
战霆舟心里一急,一个箭步就拦在了门口。
“周老,周老您消消气,有话好好说。”
“知禾她真是个好苗子,就是看书看得杂了点……”
他不能让周老就这么走了。一旦给知禾扣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对她影响太大了。
“好苗子?”
周老先生回过身,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冷嘲。
“小战啊,你常年在外交口工作,应该比我更清楚,现在外面是什么风向!她这些言论,拿到外面去,够得上反动学术权威了!”
此话一出,办公室里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就在战霆舟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一只纤细的手轻轻拉了拉他的胳膊。
沈知禾冲他安抚地摇了摇头,示意他让开。
“周老师,我听霆舟说您最爱的茉莉花茶。”
“我出门前刚泡的,特意用保温瓶装着,现在温度应该正好。”
她说着,拿出一个保温杯,递了过去。
周老先生准备离开的动作,就这么顿住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姑娘,她微微低着头,神态恭敬,完全没有半点被骂之后该有的不甘心。
他怎么会不知道,她是故意为之。
可这份心思,却让他无论如何也发不出火来。
他沉默地看着她,半晌,重重地叹了口气,将手里的公文包放回了桌上。
“坐吧。”
“说说看,你为什么非要坚持用地缘政治这个词。”
话是这么说,但他的语气却比刚才缓和了许多。
沈知禾没有立刻回答。
她转身,从自己的书袋里拿出一卷纸,小心翼翼地在桌上铺开。
那是一张手绘的世界地图,线条虽然简单,但各大洲的轮廓和关键的国境线都标注得十分清晰。
“周老,您看这里。”
“中美关系解冻后,根据我整理的资料,外交部在之后一年内接待的外宾国别数,增加了近三倍。”
“如果还是用过去那套国际阶级斗争的理论一概而论,就像用一件雨衣,去遮挡所有不同方向落下的雨,总有淋湿的地方。”
周老先生看着地图,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却没有喝。
他拿起桌上那份《人民日报》,指了指头版的大标题。
“但官方的表述,是反对霸权主义。”
沈知禾的视线随着他的手指移动,随即又回到了地图上。
“所以,我们需要新瓶子装新酒。”
“就像您当年在课堂上教过的,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撇开那些王侯将相的个人恩怨,其本质,也是一场地缘博弈。”
话音落下,办公室里突然安静了下来。
战霆舟原本悄悄退到了门外,一颗心始终悬着。
听到这里,他的整颗心才松懈了下去。
她竟能如此巧妙地,将自己的观点和周老曾经的学术成果联系在一起。
这哪里是在反驳,这分明是在用周老自己的理论,来印证她的新看法。
他靠在门外的墙上,听着屋里渐渐传出的讨论声,嘴角不受控制地微微上扬。
他媳妇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屋子里,周老先生沉默了许久。
他重新拿起沈知禾那份稿纸,目光落在了另一处被他画了红圈的地方。
“你这段关于农村自留地的数据,是从哪来的?”
闻言,沈知禾坦然地回答。
“前段时间,我帮街道办整理档案时,偶然看到的。”
“我发现,自从1962年调整宅基地政策之后,附近几个公社的粮食产量,在之后几年里,都有了小幅度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