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去年年底,也就是十二月十九日,周延儒就被东厂大裆头,吴道正率领的东厂番子,押解进了京城。
在崇祯的指示下,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随即对周延儒违法事件,展开了调查。
经过半个月的调查取证,以及审讯。
周延儒督师期间,杀良冒功,畏敌不前的证据,在提督陆完学,总兵王允成,高第等人的举证下,得到充分证实。
而他贪赃枉法,结党营私一事。
他帐下谋臣冯铨,吏部主事吴昌时,礼部员外郎董廷献,刑部郎中周忠琏等党羽,也都全部招供。
今日侍御史蒋拱宸,不过奉了左都御史方岳贡指示,来了个抛砖引玉。
“微臣刑部给事中曹良直,上呈周延儒罪证,请陛下预览。”
随着这二人的出列,朝堂之上,一些正直官员。
纷纷出列弹劾周延儒罪名。
也有一些落井下石的官吏,趁机站了出来,言辞凿凿,批判起了周延儒。
对于这个情况,早就心知肚明的崇祯。
表情十分平静,周延儒的罪证,他比奉天殿内的一众朝臣,更早就知道了。
若不是周延儒是当朝首辅,处置他需要走一个过程。
以崇祯的性格,早就下令锦衣卫动手,让他死在了诏狱。
对于周延儒,崇祯是寄予厚望的,而且他也一直很欣赏周延儒。
早年周延儒与温体仁之争,最终因为周延儒亲近东林党人,被温体仁抓到把柄。
被崇祯罢黜首辅之位,归乡多年。
直到去年因为朝野上下,集体上书公推,周延儒才被崇祯复职,并再次任命为内阁首辅。
然而,崇祯没有想到的是,周延儒这次回朝,不但毫无建树,竟然还干出这等违法乱纪之事。
在一众朝臣的口诛笔伐之下,崇祯轻轻咳嗽了一声。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随即安静了下来。
“周延儒有负圣恩,罪莫大焉,着三司拟定罪名,呈报内阁裁决。”
“陛下圣明!”
随着崇祯的话语落下,内阁次辅陈演,带头恭声拜道。
“陛下圣明!”
人群之中的韩烈,杨衍也跟着人群,附和着恭维了一声。
处置完周延儒之事,就在大部分朝臣,以为朝会即将结束时,吏部尚书李遇知,手捧芴板站了出来。
“微臣有本启奏。”
“李尚书请讲。”崇祯点点头,关于李遇知要奏的事情,他其实已经知道。
“天下纷乱,蚁贼横行,内阁阁臣,兵部衙门,与吏部奉陛下指示,拟定剿抚大臣名单,请陛下圣裁。”
说罢李遇知把名单递了上去。
鸾台下站立的随堂太监,连忙上前接过奏折,呈送到崇祯手中。
“内阁拟诏,就按这份名单传达。”
看罢的崇祯随即把奏折,交给太监,递到陈演手中。
“陈爱卿,今日起内阁衙门之事,由你暂代处置。”
“微臣领旨谢恩。”陈演连忙出来拜道。
身为内阁次辅,暂代内阁事务,那就说明他有机会更进一步。
虽然内阁首辅是个烫手山芋,但俗话说的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能够坐上首辅之位,即便真有一天落魄下台,那也足以名垂青史。
“今日朝会,朕要给诸位臣工,介绍一位将军。”
在陈演退下之际,崇祯突然站了起来。
在众臣诧异的目光下,崇祯扬声喊道:“韩烈,韩庆之何在。”
“微臣韩烈,恭请圣安。”
人群之中的韩烈,昂首挺胸走了出来,双膝跪地,拱手拜道。
“韩爱卿起来说话,让满朝文武看看你的风采。”
崇祯看着头戴乌纱帽,身穿飞鱼服的韩烈,器宇轩昂,仪表堂堂形象,对于这个看中的驸马,更是增添了三分好感。
满朝文武百官,这会也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韩烈。
“好一个丰神俊逸的儿郎啊!”
看到韩烈这身穿着,以及俊朗容貌,大殿上的一众官吏,惊叹之余,无不是发出窃窃私语之声。
“王大伴,宣旨吧。”
在众人对韩烈身份,猜测好奇的目光之中,崇祯再次开口。
王承恩随即拿起圣旨,扬声宣读道。
“兹有山东泰安守备韩烈,不畏强敌,亲冒矢石,阵斩建奴贝勒阿巴泰,收复济南失地……”
“为表彰韩烈功绩,特赐封长平侯,定远将军,加滕骧卫总兵衔。”
“长平侯战功赫赫,姿容俊伟,实乃国之栋梁,朕之女长平公主,已到适婚年纪,堪为良配,特下诏赐婚。”
“招长平侯为长平公主驸马,钦此!”
……
站立在大殿中央的韩烈,听到圣旨开头,心中还甚是喜悦。
毕竟升官发财,搁谁能不喜欢啊。
可最后一句旨意,则让他如遭雷击。
除夕之夜,在成哇大营,众兄弟打趣笑话,他与长平公主般配。
当时他自个也没有当真,可如今圣旨下达。
而且还是当着满朝文武传达的旨意,这是万万不能抵抗的旨意。
这份旨意,他要是敢拒绝。
那就是跟崇祯决裂,不说到手的官职,就是能不能离开京师,那都会是一个问题。
帝王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话。
“微臣领旨谢恩!”
众目睽睽之下,韩烈根本无法抗旨,只得跪地接旨。
“长平侯平身。”崇祯满意的点头一笑:“王大伴,朝会结束后,你引领长平候,前往乾清宫参加午宴。”
“朕与皇后要款待长平侯。”
“奴婢遵旨!”
崇祯当众说出这番话,就是要告诉朝臣,他对于韩烈的重视和欣赏。
但韩烈却没有半分高兴,大明的驸马爷可不好当,他可不想困守笼中。
现在他满脑子都在想,要如何推迟这门婚事。
真要做了驸马,困守在京城,那就真只有等死的份了。
“庆之兄,恭喜了,梦想成真啊。”杨衍见到韩烈退到身旁,不由笑着打趣了一句。
“呵呵呵……”韩烈也只能回以冷笑。
朝会很快结束,韩烈被王承恩安排的小太监叫住,引领到乾清宫赴宴。
崇祯皇帝散朝之后,召集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在文华殿商讨了四镇总督人选一事。
经过内阁大学士陈演,蒋德璟,黄景昉,范景文,王应熊,吴甡等大学士,以及吏部尚书李遇知,兵部尚书张缙彦。
户部尚书王正志,刑部尚书张忻,工部尚书陈必谦,右都御史李邦华,左都御史方岳贡等朝臣共同商议下。
右都御史李邦华,出任保定总督,负责山西,河北,宣府三镇兵马。
丁启睿出任陕甘宁总督,加兵部侍郎衔。
吴甡加兵部尚书衔,出任湖广总督。
原登莱巡抚曾樱,加兵部侍郎衔,出任山东总督。
吴应熊加兵部尚书衔,出任云贵总督。
陈士奇加左副都御使,出任四川巡抚。
杨衍在山东战场上,立下大功,授任临清关总兵。
原临清关总兵刘泽清,降职为临清关副将。
王希贤,杨重镇,崔定国三人,拨乱反正有功,官复原职。
王希贤依旧为参将,杨重镇,崔定国三人为游击将军,归建山东镇总兵节制。
罗平安,米继宗,李元忠,杨朴四人,擢升游击将军。
李洪斗,李赦斗,关武,张扬,杨彩,杨珍六人,擢升为守备。
韩烈帐下这些人,之所以都得到升迁,倒是沾了韩烈这个驸马的光。
尤其是曾樱,他的功绩,完全是韩烈一手推上来的。
否则这一次,他以登莱巡抚,能够升任山东巡抚就不错了,岂能直接越过巡抚,出任新组建的山东总督要职。
虽然关于四镇总督一事,在崇祯的强势要求下,在内阁和六部官吏之中,得以顺利通过。
但是户部尚书王正志,最后的一句话,还是让崇祯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
王正志的原话是:“陛下,户部没钱,辽东军饷还欠着五十万两银子。”
“大同,宣府,保定各镇军饷,也拖欠着二十万两银子。”
“湖广总兵左良玉哪里,还欠着十万两银子……”
“够了,没钱,没钱,你这个户部尚书,我看是当到头了。”
崇祯不满的瞪了王正志一眼,拂袖离开了文华殿。
以至于回到乾清宫的时候,他的脸色还透着不快。
“庆之,今后就是自家人,不必多礼。”
在大殿内等候的韩烈,见到崇祯怒气冲冲而来,连忙起身要行大礼,崇祯面色稍缓,摆了摆手说道。
“谢陛下。”韩烈躬身作揖拜道。
“庆之坐下说话吧。”崇祯强作欢颜,在主位上坐下后,示意韩烈入座。
韩烈赶忙再次道谢之下,这才坐了下来说道。
“承蒙陛下厚爱,许以公主,这是微臣的荣恩。”
“只是如今蚁贼猖獗,建奴为患,国家未安,臣何以家为。”
“故而微臣斗胆,请陛下给臣三年时间。”
“若不能肃清蚁贼,微臣愿意提头来见。”
“倘若到时候,稍有功绩,还请陛下,再为微臣,主持大婚。”
原本心情不好的崇祯,听到韩烈前面推拒之话,脸色已经阴沉了下来。
但随着韩烈最后一句话说出。
崇祯这才转怒为喜的感慨道。
“国难思良将,板荡识忠臣。”
“庆之,舍家为国,忠心可嘉,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你的要求,朕可以答应你。”